快好知 kuaihz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使时》原文、翻译及鉴赏

  相如欲谏,业已建之[2],不敢,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3],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辞曰: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4],威武纷纭,湛恩汪涉,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5]。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6]。因朝冉从䮾,定筰存邛,略斯榆,举苞满[7],结轶还辕,东乡将报[8],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9]。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10]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11],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12],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13],意者其殆不可乎! 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14],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使者曰:“乌谓此邪[15]?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16]。余尚恶闻若说[17]。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18]。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19],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段意】 相如奉使巴蜀了解民情,认识到通西南夷的弊病,因作《难蜀父老》以讽谏天子。此文先假设蜀父老之言,批评朝廷之通西南夷是劳弊民力以事无用,非仁德之举。后又假借使者之驳难,申说通西南夷,乃是天子欲建“非常之功”而作的“非常之事”,虽然于百姓有劳,却是德化夷狄、安定天下的大业。全文意在批评朝政之失,却故为驳难之辞辩解,既照顾了天子颜面,又寄寓了讽喻之旨。正意反说,意旨深沉。

  字数:700

  注释

  [1]不为用:即无用之意。

  [2]此指通西夷之事本由相如建言。

  [3]籍:藉,借。风:讽喻。因宣其使指:乘机说明出使的意图。

  [4]六世:自高祖至汉武帝共已六世。

  [5]湛:通“沉”,深也。汪濊(hui):深广。群生:苍生、百姓。澍(shu)濡:雨水使物滋润。澍,时雨。方外:边远地区。

  [6]攘(rang):使之退却。罔不:无不。披靡:草随风倒偃。

  [7]略:边行边取。苞满:古西南少数民族。

  [8]结轶(zhe):终止前行而回车。结:还。轶,通“辙”,车迹。东乡:东向。将报:将还报天子

  [9]耆(qi)老:指老年人,六十曰耆。荐绅:同“缙绅”,指士大夫有官位者。俨然:庄重貌。造:登门,至。

  [10]羁縻勿绝:牵制之,使不断绝。羁,马络头。縻,牛绳。

  [11]罢(pi):使之疲顿。涂:道。竟:完成。

  [12]并:并存。兹多:很多。兹,更,愈加。

  [13]此句意为虽有仁德不能招来,虽有强力不能并吞。

  [14]割:此谓削割、削弱。齐民:平民。附:增益。弊:使之困弊。所恃:指中国之人。无用:指西南夷。

  [15]此句意为:哪能这样说呢。

  [16]巴、蜀原亦为边远之地,后归中原统治,改变了服式、民俗。

  [17]此句意为:我尚且不愿(厌恶)听这种说法,何况是有远识的人呢!

  [18]斯事体大:这件事有关大体,意义极大。觏(gou):见。

  [19]意谓:我急于还报,不能为你们详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词条  史记  史记词条  列传  列传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