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艺舟双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艺舟双楫》是清包世臣撰写的文艺论著集。该书所集,有论说、序跋、墓碑志、考辨、传记等多种体式,而总体分为“论文”与“论书”两部分,故称“双楫”。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光绪间重刊本、《翠琅玕馆丛书》本、同治间刊《安吴四种》本、光绪间上海广智书局印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万有文库》本、《艺林名著丛刊》本等。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因泾县古名安吴,故又被称为“包安吴”。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晚年任新喻知县。工书,用笔以侧取势。对农政、漕运、货币等均有论述,而尤以书论影响深远。

  《艺舟双楫》 不分卷,为包氏 《安吴四种》 之一。《翠琅玕馆丛书》本分作6卷,前4卷论文,后6卷论书。两卷本《安吴论书》上卷为《艺舟双楫》,下卷为“《书谱》辨误”、“删定 《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等。

  该书所论之“文”,指广义的文章。它主张文应博大宏达,应关注时事。这与当时的古文字和经学家们的主张颇异其趣。

  该书所论之“书”,可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总结自己的学书经验;二是考订帖碑,概述历朝书家;三是品评 “国朝”书家。在《述书》中,他记述了自己一生的学习经过,历数所从师的书家的执笔、运笔方法,分析其利弊; 主张转指,并得出结论: “书艺始于指法,终于行间”。在笔与墨的关系上,认为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而作为取法,要以北碑为上:“故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已。” 从而在 《历下笔谭》中形成了他的崇尚北碑的书学主张:“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北碑字有定法,而书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故出之矜持,故形板刻。”依照这种主张,对自唐迄明的20位书家进行了品评。在《答吴熙载九问》中,他对诸如“篆、分遗意寓于真书中从何处见”、“何者为草法”、“‘用笔千古不易’ 与 ‘章法为一大事’ 二说孰优”、“运笔的‘无往不取,无垂不缩’ 与 ‘直来直去’ 的关系”、“ ‘烂漫’ 与 ‘凋疏’ 是关乎章法,抑或关乎笔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所提出的“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结字本于用笔”、“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动”等,都颇有见地。《答三子问》主要代表了包氏鉴定碑帖的基本思想。对于古帖真伪优劣的精察细审,对自宋至明真伪混杂的书迹辨认等,包氏都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更为辨伪的一个准绳。在 《国朝书品》中,包氏把当朝的91位书家分为五个品级;神品,平和简净、遒丽天成;妙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能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逸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佳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妙品以下,各分上、下,共为九等。所不收者,为怪诞、媚俗的作品: “至于狂怪软媚,并系俗书,纵负时名,难入真鉴。”

  《艺舟双楫》中书论的主要精神是提倡北碑,这是继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之后,又一次对碑学的阐扬。清代道、咸以后书法碑体的盛行,实肇始于此书。至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则把这种碑学狂澜推向高潮。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