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周炳》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周炳,是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中的主人公。

  周炳是一位出生于手工业工人家庭的知识分子,生活在二十年代广州的三家巷。三家巷里住着三户人家;买办阶级陈家、官僚地主何家和手工业工人周家。这三家结成复杂的亲缘关系,陈家和周家是连襟关系又是亲家,陈家和何家也是亲家。三家之间人际关系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对立,显示着时代气氛,构成小说的典型环境。周炳是铁匠周铁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经历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当过剪刀铺的学徒,作过鞋匠和草药铺的伙计、地主家的“看牛娣”,到十九岁时仅完成高中一年级学业。苦难和受歧视的生活萌发了他劳动者的反抗意识,培育了他憨厚、勤劳的品性。他长得英俊,从小得到亲友们的喜爱,曾作过陈家的干儿子,受到过陈家兄妹的袒护和帮助,想把他培养为“上等人”。因而在他身上又滋生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多情善感的温情主义,崇尚个人奋斗的思想。三家巷这样特定的环境,形成了周炳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和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周炳的人生道路上,曾和区桃相处,产生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在“迷人的岁月”他们同演《孔雀东南飞》,区桃聪明美丽、善良真诚的品格,使周炳在生活中找到了美好的寄托。可就在这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周炳和区桃参加十万人的反帝示威游行。游行队伍遭到殖民主义者的残酷镇压,区桃英勇献身。周炳为之日夜悲痛,痴情感伤,陷入虚无主义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在哥哥共产党员周金和其他革命者的教育下,周炳为了报仇,带着自发的反抗意识,参加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作,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向往革命、追求革命,但对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缺乏认识,抱有革命速胜的幻想,以为革命一起来,就能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工农过着幸福生活。对陈文雄和何守仁等投机革命也缺乏阶级分析,认为他们“都是纯洁的青年,都是爱国的志士”。而个人的爱情观也陷入温情主义的泥坑,以至于大革命失败后,他和周金避难芳村时,却写信给情人陈文婷而暴露了地址,造成周金被捕牺牲的结果。

  血的启示、事实的教育和理论的武装,使周炳在自我内省中逐步增强了阶级觉悟,确立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工农夺取政权的道路。当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他义无反顾,在“红光闪闪”中, “为了报仇”也“为那个美好的未来”勇敢地参加战斗。广州公社成立,他当了工农民主政府张太雷的通讯员。接着又参加长堤阻击战和观音山防御战。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牢记“路还远着呢”的教诲,去上海寻找党,迎接未来的“苦斗”生涯。

  周炳怀着坚定的信念,只身来到上海寻找党,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笼罩中的上海,他住在表姐陈文英家,过着极其苦闷愤懑的生活。一方面他拒绝了陈文英疯狂的“爱情”引诱,痛斥了表姐夫张子豪要他做国民党密探的行为,也十分鄙视李天民全无气节的逃兵行径。另一方面他急于想和在战斗中失散的党员接上关系,他在街上目睹了寅丰搪瓷厂罢工工人被警察逮捕,“喊着口号,上了囚车”,而被捕人中恰有他前来寻找的麦荣大叔。他还在北四川路巧遇金荣,力斗“包打听”营救了金荣,但以后仍未和党取得联系。他在苦闷而执着地寻找中,没有苟且偷生,也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毫不动摇,坚持找党,渴望革命。这时他已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革命追求。

  周炳离开上海回到广州近郊的震南村,是为了“投身革命的风云里”,去开始他“豪迈的行程”。他利用在震光小学教书的身份,集合了童年时代的伙伴,号称“十大寇”,按“共产党给咱们的名字”组成了“第一赤卫队”,重新举起红旗,领导农民和农场工人的斗争。他们自发地领导农民抢粮救灾,提出“打土豪,分粮食,抗税捐,废租债”的口号,有组织地截获粮船,给震南村穷苦饥饿的人们“添了光彩”。接着他又指挥赤卫队攻打作恶多端的稽查队,缴获了武器,捣毁和焚烧了稽查站。以后救援胡杏又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正面冲突,暴露了力量。在这样的态势下,周炳听了金端的话,接受党的指示:“避免牺牲,保存力量”,解散了赤卫队。

  在领导赤卫队斗争的过程中,周炳积极地寻找党,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即便在心爱的姑娘胡柳牺牲的感情重压下,他走宝安,去香山,派人到韶关,四处寻访,历尽艰辛,终于在斗争中找到了党组织。他扩大了视野,在江西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鼓舞下,认清了革命形势和奋斗方向。

  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苦斗”生涯,周炳已是一位政治上开始成熟的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他坚决跟党走,坚信中国革命“是永远都有希望的”,对革命的长期性,有了思想准备,需要“那股韧劲儿”,需要“干上一辈子”。他的无产阶级意识有了升华,这为他日后成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打下坚实基础。

  在第三卷中,周炳和赤卫队员们云集广州,抱着革命的宗旨,在陈文雄等开办的振华纺织厂做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周炳意气昂扬,积极组织和参与抗日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他和胡杏排演《关里关外》宣传抗日的戏,并担任“进击”的总指挥,参加提灯游行,抵制日货。在检查振华厂仓库时,工人们用沥青油浇灌日本的棉纱和宪兵队发生冲突,周炳被捕入狱。

  周炳在狱中正气凛然,临危不惧,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敌人软硬兼施,三次用重刑要他交出“谁指使你这样做的”,以后又用劝降方式进行“蛊惑”。但他英勇不屈,独当危难,表现了革命者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在狱中,周炳和金端同关一屋。金端给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他领悟了真理,也明晓了周金的死因,他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得到了克服,终于在狱中参加了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宿愿。经多方营救,周炳出狱后,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以后又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日军铁蹄踏进广州时,他到长沙接受新的任务。

  周炳在三十年代“柳暗花明”的抗日革命浪潮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原则性。他在斗争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革命事业。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已升华到自觉的高度,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已是一位较成熟的革命者。

  一九三九年二月周炳和麦荣大叔一起调到延安与胡杏等人相会。他感受到了革命圣地健康、愉快、自由、向上的“人样的生活”。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去了晋察冀边区。在降龙峪包抄日军的战斗中,他为了援救群众提早下令开枪,因而未能完成全歼日军的任务,负伤回延安。他严于律己,认识到在这次战斗中,在人情和纪律的处理上犯了错误。以后他又带着伤残的右臂,以中尉副官的身分,调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经常带领车队往返于重庆和延安之间。一次车队驶往延安途中,被国民党非法扣留。在“一档” “二档”“三档”中,周炳先后与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代理书记长李民魁、专员何守仁、司令张子豪等三家巷时的旧人谈判。他机智勇敢,沉着坚定,据理力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迫使国民党放行。

  在重庆工作期间,周炳在海棠溪别墅还看到了陈家兄妹花天酒地,苦中作乐,郊游祝寿的醉生梦死生活,以及陈文雄破产,最后自杀的结局。上流社会的腐朽、革命圣地的奋进,这一反一正的对照使周炳领悟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种人要把这个世界更快地推向前去,另一种人要把这个世界拖住不让往前走。”

  以后周炳参加了延安的整风运动、土地改革以及延安战役。他在“抢救运动”中,坚持了整风的正确方针,忠心耿耿,襟怀坦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整风,大家统一了思想,他和同志们一道奔向解放全中国的新战场。《一 代风流》通过周炳的经历,反映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写他从一个追求探索革命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代风流人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炳  周炳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感想

 《飞鸟集》读后感600字

最新《飞鸟集》读后感600字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