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将攻狄①,往见鲁仲子②。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③。”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④,破亡余卒⑤,破万乘之燕⑥,复齐之墟⑦,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⑧。
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⑨:“大冠若箕⑩,修剑拄颐(11),攻狄不能下,垒于枯丘(12)!”
【注释】 ①田单:齐国大将,襄王时封安平君。狄,今山东高青东南。 ②鲁仲子:即鲁仲连,齐人,为人有胆识、善谋略。 ③下:攻陷。 ④郭:外城。 ⑤破亡:败亡。余卒,残兵。 ⑥万乘之燕:拥有万辆战车的燕国。 ⑦墟:故土。 ⑧谢:道别。 ⑨谣:歌,作动词用。 ⑩冠:帽。箕:簸箕。 (11)修:长。颐(yi,音移):下巴。 (12)垒:驻扎。枯丘:一本作梧丘,当道的高地。
【今译】 田单准备向狄发起进攻,之前他去会晤了鲁仲连。鲁仲连说道:“将军攻狄,不能取胜。”田单道:“我凭借内城方圆五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小即墨,和一些残兵败将,战败了拥有战车万辆的燕国,恢复了齐国的旧地。如今竟攻不下狄,为什么?”说罢上车,连声告别的话都没说,便扬长而去。
田单于是下令攻狄,但攻打了三个月却攻不下来。齐国的小孩都唱道:“帽子象簸箕那么大,长长的剑把儿拄下巴,攻狄攻不下,当道的高地上把兵扎!”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①,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④:‘可往矣!宗庙亡矣,去日尚矣⑤,归于何党矣⑥!’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⑦。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⑧,西有菑上之虞⑨,黄金横带⑩,而驰乎淄、渑之间(11),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12)!”
明日,乃厉气循城(13),立于矢石之所(14),乃援抱鼓之(15),狄人乃下(16)。
【注释】 ①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田单曾据以破燕。 ②蒉(kui,音溃):草袋。 ③丈:同杖。插:锹。杖插:持锹。 ④倡:读为唱。 ⑤去日:逝去的岁月。尚:久。 ⑥党:处所。 ⑦若:此。 ⑧夜:同掖。夜邑:今山东掖县。奉,供养。 ⑨菑(zi,音字)上:地名。虞:欢乐。 ⑩黄金横带:腰带饰以黄金。 (11)淄(zi,音兹)、渑(sheng,音绳):二水名,均在山东。(1 2⑥志:通识,知道。 (13)厉气:激励士气。循:环。 (14)矢石:箭与檑石。 (15)援:持。 枹(fu,音浮):鼓槌。鼓:击鼓。 (16)下:投降。
【今译】 田单有些惊惧,他向鲁仲连请教道:“先生曾对我说攻狄不能取胜,我可以恭听一下原因吗?”鲁仲连道:“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下来织草袋,站起来便手拿锹,您还亲自为士兵们唱道:‘往前闯啊!宗庙已被毁个光,岁月如流断人肠,欲归何处是故乡!’那个时候,将军怀抱为国牺牲的决心,战士不存苟且偷生的打算。再加上听您这样一唱,战士们收有不挥泪振臂、欲赴战场的。这就是您战败燕国的原因所在。如今将军您东有掖邑的供养,西有菑上的欢乐,腰间横着黄金宝带,乘车骑马驱驰于淄渑二水之间,享尽了活着的乐趣。哪里有愿死的念头,这就是攻不下狄的缘故啊。”田单道:“我的内心活动,先生都知道了!”
第二天,田单便去激励部下的士气,巡视城防,他身先士卒,冒着敌方的飞箭、檑石,亲自拿起鼓槌,擂鼓进军。这样一来,狄人便投降了。
【集评】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肃穆其体,奇奥其词,文之球贝赤刀也。出土千年宝玩,斑驳陆离,正饶古色。”
【总案】 本文通过齐将田单两次攻狄两样结果,深刻阐述了将士离心离德则战而不胜、将士同心同德则攻无不克的为将领兵之道。
文章在结构上繁简得当,重点突出。因为中心是阐述为将领兵之道,所以文章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详述鲁仲连的言辞。至于第一次攻狄,只着重记述田单骄矜的心态,借以暗示攻狄不克的结局,而结局仅以“三月而不克”一笔带过。二次攻狄则重在记述田单身先士卒的表现,士卒的昂奋与攻城的激战却全都略去,仅以“狄人乃下”四字概括了田单改弦更张后的成功。文章在记叙中还穿插了齐国儿童的“谣”和田单的“倡”,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另一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也起到了补充作用,前者以嘲讽的口吻描述了田单攻狄不下的狼狈相,后者体现了田单善于激发士气的领导才能。鲁仲连的一番议论也写得颇为出色,既富慷慨激烈、铿然作响的气势,又见分析中肯、说理确当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