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内家功夫练什么,看似寻常最奇崛

                               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亚健康慢性病不防试试太极养生

     内家拳的核心功夫到底练的是什么,很长时期都在困扰着我。也试着总结出个大概,但最终都被不能自圆其说所终止。看似寻常最奇崛,我总认为其实那核心的东西并不会是玄而又玄的,并不是那天书般的语言才能解说的。它一定是非常简易的,甚至简易到了任何没有点墨的贩夫走卒都可以理解的玩意。

     以近代形意八卦太极的众多名人来看,他们大多都不是文化水平有多高的人,也多没有得到道家佛家儒家的点化,他们居然都或多或少的练到了那上乘的功夫,这足以说明,他们更无从知道今人们那种玄而又玄的理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都可以洞悉透彻,甚至不懂太极八卦易经等等为何物的人都能练到身上,这足以证明它本来是极为浅显的。

     而今为什么玄妙起来,不过是追逐者众,得道者者少所致。尤其是当今科学昌明,知识普及,玩文字的人们更追逐高深的语言,而把其弄得不知所云。在台湾武状元的视频中,我曾推荐并有链接,他在对弟子讲解中,不断的重复混元力。他在打人发人化力中,都一再讲解这混元力。我认为他的功夫是真的,这混元力的解说也很到位。这里说的到位是他的身体力行。当然您如果有不同见解也可以发表。

     八面力,也有称六面力的,还有说立体圆的。有位拳家说,初站要傻站,练到后来再不知道练什么,那就是站一辈子也白站了。我想他的话是不错的。所谓拳法招式,其实都是要在这混元力的基础上运用。所说的一招对,招招可对,都是说的这混元力。混元力也是有层次的,别说是混元力,就是有了四面力,一般就足可应付。纯属浅见。不当处可指正共商。

     武功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体的潜能,每个人对发挥这种潜能的理解不同,于是创出不同的拳派。人的最好潜能是什么样子,这就公说公有理了。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象鼻子的和摸到大腿的,对大象的感知当然不一样。都自称本门掌握了武功的至高绝学,到底如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我国有个传统,就是崇古,创拳的那些高人在后人的口传中被传的神乎其神,反正是无法验证。后人也是宁可信其有,这么悠久的文化,总该有些奇人。比如杨无敌,那是谁封的?他是打败了东西南北所有的高手吗?人们都不管这些了,三人成虎,大家都这样说,也就这样信就是了。我是见到过杨氏太极拳高人的,由他的功夫,我于是推想杨家先代定然也是高人。这是由现代推想前代。大成拳又称意拳,有个朋友也是正宗传人说:争力是他派特点,一搭手,争力是争力,一争就成了僵力。我国的言语就是这样,可能争力是不错的,可是要真争,那外形一出来,不僵才怪。他的理解还有误。

     应该是只有争力之意,在争与不争似有似无之间,真去争违反了用意不用力的准则。学功夫一是要自己努力,一个是要有缘分。有武友拜的名师,师兄弟几个虽功夫都可以,但明显有不足。他偶碰同门他传师兄弟一见如故,得到了许多真传,他得到了正需要的一番用功,他很快就成了同门佼佼者。

     现下争论谁老大,谁老二老三,对练习的人没有意义。我们要练习的是功夫, 要研究的是学理。上篇文中说把陈氏作为另类,有对此表示不明白;希望能说明白。本着探讨精神当然可探讨下,如果准备开仗就失掉意义了。

     70年代王选杰领一群人到处跟人推手,从此大成拳闯出了名头。大成拳比较凶狠,跟太极推手不是一个路数,被太极拳者骂成流氓拳。多数情况下,太极拳是不跟大成拳推手的,各自玩各自的。有时练形意、八卦的其拳也来凑个热闹。这样推手形成了三个圈:太极,陈氏,大成。而陈氏的圈子非常狭小。即使到八十年代陈氏火爆的时候,基本上杨氏吴氏孙氏的圈子也很少有陈氏的来。以后,推手的渐渐少了起来,现在走在公园里已经比较少见了。据说也有网友组织,依然是两分着。当然,没有纯正的,有时练大成的,或其他什么拳的人也参加。

     为什么分着?倒不门派之见,而是规则方法区别比较大。最近网上有个视频,是陈氏太极拳12代传人国际太极拳比赛金牌得主,在青岛电视台采访中播放的一段与一女子的推手较量。女子是练杨氏的,看来功夫也不弱。她失败不是因为功夫不好,而是她用平时作为训练的推手来推了,更确切的说,她是用作为训练听劲懂劲的推手对付街战了。从这段视频也可以大致了解两种拳术的不同。

     杨氏与陈氏的不同实在太多。以拳架子说,杨氏好像没展开,马步不马步弓步不弓步,架子也比较高,而陈氏大开大合有大刀阔斧之势。练的快的,还刚劲有力,脚跺得咚咚响,拳头也打的特别直。再说练习时速度,杨氏慢条斯理,陈氏相对来说就要快的多。如果你看名家教的弟子们练杨氏,那一个式子恨不得你睡了一觉他还没打完,陈氏也有慢练的,即使慢,也要比杨氏的快出不知道多少。陈氏的更有观赏性,而杨氏的几乎没有观赏性。你就是再有耐性,也几乎看得昏昏欲睡。

     杨氏按着似曲非曲、将展未展、曲中求直这一理念编排。拳架是由招法衔接,但杨氏更看重在拳架中练习“内劲”或者叫“内功”都不准确,但没有更准确的词汇。比如要节节贯穿,就要一节节的走,每个式子都要如此,而要做完全,你就是想快也快不了。要体会地球向下的吸引力,也需要每一个部位都要体会到。为什么都要似曲非曲呢,你一伸直或90度以下包括90度,就很难体会了。我为什么反对有人框定的打杨澄甫定式的才叫杨氏,学拳是神似胜于形似。打出拳式里面的内容来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这内容,什么式也是空架子。而说得离奇点,即便自创几个 动作,内力走的是杨氏的东西,那也是杨式太极拳。所以有人极力认为,太极拳就不应该分什么姓氏的。本人其实也是持这种主张的。再说这推手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检验拳式里的内容。其次才是引伸出的其他内容。杨氏吴氏孙氏,大体差不多。这类太极拳推手相约俗成的规则是不能摔,不能拿。推手重在推,在化、在引进落空。高手当然还可以发。陈氏不是,摔是常用的,甚至还有拿。这些在青岛电视台播放的那段视频中都很明确。训练的内容不一样,那练杨氏的女子输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氏虽然也叫太极拳,与杨氏等比较,则像另外一种“太极拳”。除推手讲求腰胯等之外大体可以说不是一种路数的拳。北京还盛行过一种拳,叫八极拳除打法外摔法和拿法都很突出。有大拿三十六,小拿七十二之说。真八极拳也是相当了得。陈氏在此倒有点同八极拳近似。每种拳被历史留下来,一定有它的长处。陈氏也不例外,都可以造就高功夫的人。但杨氏等拳,与陈氏实在是区别太大。可以说不是一个类型。就如同八卦与形意不是一个类型,只是比它们的区别略小一些。正因为这个原因,练其他太极拳或没门没派的太极拳,都把陈氏划为另类。

     民间太极推手主要练听劲懂劲外,还有推手中的各种技巧。而这种推手对错的判定,主要是顶和丢。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力,一顶说明用了力,同样,丢也说明沾连粘随的功夫不到家。有了这两个标准,于是就要在推手中找毛病,从而去纠正。推手的另一项功用是为了弥补散手的不足。民间互相推手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多为友好的切磋。其中也有要拼个输赢的,但有约定俗成规则,不能摔不能打,不能反关节。当然也有那不开眼的,我就用摔用打,用反骨节,赢才是硬道理。遇到这样的人功夫不全面的,或和善的躲开不理就是了,遇到有火气的,那就干脆来个街战。打个鼻青脸肿。这种情况总是极其少,谁那么不知趣。要说略有点破格,那还是常有的,所谓破格点的,也就是打打擦边球。因为毕竟大家只是玩,只是娱乐,又没有仇,用不着街战。

     推手太极拳的一种辅助训练方式,它不是实战。然而,比赛就不一样了。一成比赛,名字叫太极推手,虽然与太极拳还有瓜葛,实际上就已经是另起炉灶了。最 近,在网上看了几场推手比赛。更确定了这一看法。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一旦形成规则,无论这规则是宽是严,那比赛就必须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作为选手, 则要在规则内施展功夫。至于用什么招法,用哪家功夫,那就不是能够约束得了的了。循规蹈矩的练习太极拳,循规蹈矩的推手,遇到不循规蹈矩的,失败的概率就 大增。真正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练出如火纯清功夫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就是当今的许多所谓大师,其实也多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何况弟子们了。太极拳十年不出 门。不用力打人,才为太极拳,就是十年出了师,也未必能够做到。在不用力中夹杂着用力取胜,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要求太极推手比赛完全用太极功夫那是完全 不现实的。

     太极推手比赛,其实已经脱离了太极推手的本意。不过也没什么大碍,体育运动都是人创造的,创造出一个新的项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观看柔道比赛,在我这外行看来,好看的程度并不比太极推手高出多少。太极推手其实就是揉手加推法摔法。摔法与摔跤有一定区别,就是不能主动使绊,但用脚别还是可以的。曾有人很崇尚陈式太极拳,说陈氏得名次的比较多,其实这同陈氏发展这项运动早和有官方支持不无关系。

     文章开头那位年轻人正是有太极揉手和推的经验,又很好的学习了摔跤,故而才能取得好成绩。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这太极推手比赛的训练,它并非全来自太极,如果死守着太极遗训不放,那就很可能败下阵来。

      比赛中的一些招法,在民间推手中往往是不能用的。这就是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这么一位拿过名次,善用招法用手钩人脖子,暗中伸出一只脚埋伏在对方后退脚后勾住,他向前拉对手脖子,对手必然向后挣,他顺势用勾脖子手后节肘击推对手肩部,对方向后之势已成,而他埋伏的勾脚正好发挥作用,对方一下子狠狠的摔了个大屁墩。这样的招法在民间一般是不允许的。但对方不是他的对手,真个是有苦说不出。只能暗骂不地道。须知推手中也有横的,看不过也不说话,只是心中主意已成。待到此二人推手时,那人又用此一招,横者顺势就用脑门向他撞去,就听“当”一声脆响,撞的他立即双手捂住了脸。一抬开手,鼻涕眼泪都下来了。横者赶紧说“失手失手”。吃亏的自然气不顺,加之自己技术这么高,怎么就这么认栽。于是二人又比划。这次他突然两手从横者两臂与两肋中穿过,企图抱着后背向一侧带。横者也不含糊,用肘加紧两肋,一个大变脸,手下反关节。再看这位,疼的立即矮下身去,手指手腕差点没被弄断。横者后来说,你不讲规矩,那就别怪我玩阴的。

     讲规矩和不讲规矩的玩,讲规矩的就常吃亏;对不讲规矩的只有用不讲规矩对待。规则在不同场合是不同的。从这个实例中可看出,即便是简单推手,还是应该预备点摔打踢拿功夫,拳到用时方恨少,这之中缺了一项两项,就等于手脚有残疾不健全。

           太极拳发劲中的放人

     在此声明,本人只是爱好者,并不教拳。我写文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探讨。有许多拳术中的问题,本人也很模糊,为了解开谜团,一边研讨,一边写成文字,自娱自乐之外,也是与网友共享。跟帖的网友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尽我的所能,不能的,也请谅解。

      网友蒋涛问骨节松开的检验是什么,其实以前的文中曾提及,只是不细致。想来许多练习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就在这里一并的说说。拳术中的松关节,同舞蹈中的 不是同一回事。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是站桩出来的才有应用价值。站桩也可以说是一种气功,一般练武的人不这样称呼。骨节的开不是为了开而开,同抻筋拔骨一 样,硬抻长的筋并不增加力量,硬拉开的骨节,于拳术也没多大意义。只有站桩出来的,才意义重大。在桩功有了一定基础后,适当在松静状态下抻一抻,才可以事 半功倍。本人从70年代初就断断续续站桩,可能是本人天生就比较难开窍,所以至今也没有多高的功夫。但以我的经验,没有三年的桩功,是很难向深入发展的, 这是没有什么可以抄近路的。太极拳不是练拳可以练出来的,其他形意八卦也是一样。传统武术的功夫是在拳外。骨节松开的标志主要是开肩开胯。肩胯开了,说明 其他的关节也开了。实际上,很多关节是很难看出开没开的,只能是自己体会。肩胯的开是可以摸出来的。而肩胯的开也是最难的。还有肋骨的开也可以摸出来。大 约肩的最难开。肩胯的开,实际上是分两层,一个是骨缝的开,一个是肩轴和胯轴的开。胯骨缝在骶椎下面,正常人那里没有缝,桩功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一条细 缝出现。肩也是一样,位置在肩井穴的位置。至于肩轴胯轴的开,就要靠自己的感觉了。

     开始站桩没必要追求这些,追求也没有,枉费精力。当有了一定基础后,就要加肩撑胯撑了,就是有两肩两跨向外撑涨的意思。按照行话叫加“意”。松开后的体会 是什么呢?气血流行的十分通畅。如果松不开,所说的暗劲,内劲,意劲等等就被阻滞。在此,还要重申一下,千万不要走入气功一途,因为气功是不能打人的。某 些人解释不了,或者图简便,就用气功说事,如果你真信,那可就离拳术越来越远。

     书归正传。我看了一些网上的视频,大师们表演的发力,总的来说,应属于放人。我上文说的发力其实主要讲的是渗透力。发力的名称很多,其实就是两类,一类是放人,所谓打人如贴画,一类是渗透力。而讲渗透力的,在网上视频中找不到。哪位网友见到可以推荐,大家共同研究。

     按照拳论,应是先引进落空。大师们演示时,多没有引进落空,就直接顺劲发人。那就专说这发人。这其实是个力学。我最初也是很迷惑,在一次与人推手中突然开 了窍。那时我还年轻,有个同年纪相当的也很好胜,几次被我推出后,怎肯作罢,他思考瞬间,似有所悟,突然矮下身去,半蹲着身子,抱成一团,向我发动了进 攻,我感觉到不好,也想矮下身去,但蹲功与之相差太大,没有矮下去多少,他已经同我推到了一起,我就觉得他从下向上推我,我坚持了一会,那脚下再怎样向下 拉,也站立不稳,终于被掀动了根,所谓兵败如山倒,还好,我叫停,他便停止了进攻,他正在得意处,还要再来,对我的退出战斗有些不快。

     我输了,由于及时退出,没有输得太惨。我开始思索失利的原因。为什么他能赢我,他的重心比我低。推土机原理就是底盘重,铲子贴地面,重心低。现在网上所谓 陈氏高手,就是把重心压得很低来与人推手。这是最原始的对重心理解在拳术实践中的运用。两人推手,重心低的一方显然占便宜。也很容易把重心高的一方掀动脚 跟,脚跟一掀动,也就站不住了。有推手经历的可以去试试。人们往往舍弃简单的力学原理,偏偏喜欢向深奥的神秘中去寻求,最终难免一无所获。想明白这个原理 以后,接下来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怎样在不下蹲的正常身形下,把重心拉下去。最理想的状态是重心到脚心,没有比脚心再低的重心了,按照这个理想,气沉丹田就 有了问题,因为气是跟着重心走的,重心如果在丹田,遇到低手还行,遇到高的,就很难使重心低过对方。解决还得有赖于周身的劲能够游走。这就又转到桩功上来 了。没有深厚是桩功,骨节开不了,劲、意力等等就下不去。我也曾在乘公车时,在公车晃动刹车时来体会重心下沉的稳,我不敢说找到了支撑八方之妙法,但的确 收益不小。

     与人一搭手,一下就能听出对方的重心比我高还是低,只要比我高,就心中无忧,无论对方有多高的本事,我也心中有底。只要对手重心比我低,我就知道遇到高手了。当此之时,就要想法向对方学习了。实际上,对方其实也明白。记得有回一位武师带了几个徒弟,一出手就把人扔出去。好几个人向他请教,他是来者不拒。当时我是胆战心惊的与其搭手,为何?因为他能打,我那时很欠缺。但推了两下我立即有了底,因为我重心比他低。他也不是吃素的,不再推,而讲起了散打,这是我的弱项,我就只得老老实实听着了。从那以后,我更确定我悟的方向是对的。

     有了重心。还要说说力由脊发。力是由后背过来的。其实,即便没有力由脊发,只要重心低,就能放人。力学原理也很简单。把对方脚跟催动起来了,对方脚下站立不稳,那不就任由你来发挥了吗,你顺势很轻易的就会把对方推一个马趴,推出几米远也是很容易的。如果再加上力由脊发,那放人就很轻松了。当然,这里的要点 是对方不明白重心问题。网上有很多能放人的大师,除了那些假的和配合好的表演性质的之外,多数我推测也不过如此。拳论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你的重心高,我就紧贴在你重心的下面,我也高起来,你的重心低,我比你还低,也是紧贴在你重心的下面,为什么,让你听不出来,你听不出来才容易失掉警惕,容易上当。而另一方面,在触点上,我又总高或低那么一点点,这又是为了空你做准备。

     这点功夫真的不能算是内家功夫的高功夫。只能算是内家功夫的入门功夫。

     内家功夫发力主要不仅是放人,更主要是打出渗透力,这才是实战最需要的。曾看到个视频一时没找到。说是手高举从上松着落下,然后加速,砸在下面他人胳膊上,让人体会这渗透力。接的人常常是受不了,那疼劲往骨头里杀。但也只讲到这。这也是最容易做到的。然而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能整体的发出这种力,那可就不是容易的了。

           太极拳的“七字要领”

     关于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在《 太极拳说十要》 一文中阐述得很详细。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陈先生编著的《太极拳术》 一书(1925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此后有关书籍多有转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篇论文不但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奉为经典性论说,而且也受到其他各流派太极拳学者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出于对“武术权威”的迷信,而是因为这篇言简意赅的论述,包含着杨氏祖孙三代长期锻炼和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

     为了使初学太极拳的同志们能够很快地记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我在早年传授拳术时,曾把《 十要》概括为“静、松、稳、匀、缓、合、连”七个字。当时学拳的同学们通常把它称为“太极拳七字要诀”。以这“七字要领”引路人门,然后再帮助大家通过学习锻炼实践,进一步深刻领会《十要》 的精神,使之融会贯通,这样就比较易学、易通,对迅速提高拳艺有一定作用。因为用一个字来提纲掣领,终究比一句话易于记忆;而且只有首先记住提纲,才能进一步领会每一个要领的具体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太极拳教师可在每次授拳时只讲解一个字的要求内容,逐日依次讲解完毕以后,再重复而系统地讲解一遍。此后,就只须针对同学们在练拳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选字讲解,或只用某一个字来点一点,提醒对方注意纠正就可以了。这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现将这七字要领分别解释如下。

       一、静;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总的要求是用意识引导行动。心不静,动易乱,故七字以“静”为首。对于采用太极拳综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的患者,“静”字尤为重要。

      二、松;关节松沉,含胸拔背,沉肩屈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要轻灵而不流于漂浮,沉着而不流于僵滞;外形柔顺而又须蕴有内在力量。太极拳的劲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但人门务须“由松入柔”。拳谚说:“关节不松,柔劲不来。”

     三、稳;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换,须稳健、步似猫行。进轻灵、沉着。“稳”字是个重心问题,凡能精通“独立平衡”和“随遇平衡”心原理,行拳也就无处不稳了。

     四、匀;动作均匀,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吸自然,深长细匀。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顺逆、直横,都必须由程度不同的弧形动作构成,以迂为直,不可直进直出。同时,不论演拳的速度快慢,均应保持相对的匀速,而不可忽快忽慢或中断迟顿。

     五、缓;速度缓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状如鹰翔。学时,不论走架或推手,都宜慢不宜快,慢则呼吸自然深长,作也自然充分。用正常速度练一套杨式太极拳约2O 一25 分钟,在竞赛时,则应在竞赛规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套路。凡以快速度演练时,动作仍须充分,要快而不乱,而不可草率了事。有的人曲解“练架子愈慢愈好”的含义,忽视了“缓慢而不滞顿”的原则,造成片面求慢,把一套拳打到30 分钟以上。但结果大都犯有滞顿的毛病,这也是不妥当的。

     六、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在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此为“内三合”。在外: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拳术六合”。拳术动作不外乎与手足俱开;合时,心意与手足俱此为“外三合”。两者合而称“开、合”两字,开时,心意合,这才是“内外一气”。能内外合成一气,才能周身协调一致,随意而动,动而不乱。

     七、连;拳式连贯,绵绵不断,节节贯串,不滞不顿,一气呵成。动作之间的衔接必须连贯一气,不可有中断现象。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了“等动力匀速运动”, 连绵不断。由于连绵不断的特点,形成它对充分利用运动惯性和节省体能消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七个要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捉进。它在武术技术和体育医疗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为此,初学的人,首先应力求姿势正确,进而逐步掌握上述要领和运动速度。这些要领,主要依靠平时练拳时经常对照自己,如有不得要领之处,必须立即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功深而拳正。反之,如果练拳时马马虎虎,摇摇摆摆,日久积习难返,功越深而拳越歪,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了。

     总结太极拳七字要诀注释供参考:

     一、静:头脑冷静,心宁胆定,全神贯注,以意运身,动中求静。

     二、松:关节松沉,含胸拔背,沉肩屈肘,松腰落胯,轻灵沉着。

     三、稳:虚灵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步似猫行。

     四、匀:动作均匀,劲若抽丝,柔和圆活,呼吸自然,深长细匀。

     五、缓:速度缓慢,慢中求功,从容不迫,毫不费力,状如鹰翔。

     六、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两膊相系,周身协调,内外一气。

    七、连:拳式连贯,绵绵不断,节节贯串,不滞不顿,一气呵成。

               《太极拳十要诀》据杨先生《 太极拳说十要》 编写供初学者参考。

               虚灵顶劲神贯顶,含胸拔背胸莫挺。松腰落胯下盘稳,虚实分明步轻灵。

               沉肩坠肘始得力,切记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劲完整,内外结合为一气。

               相连不断似流水,动中求静气顺遂。细心体会朝暮练,练功习拳恒为贵。

                                                          站桩四平诀:

                             练拳不练功,功夫终不深;练拳又练功,到老功自成。

                            内家练桩功,首重四平正;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

                            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

      得说明下《七字诀》 和《十要诀》 便于记忆教学,迅速提高拳艺,它是从(太极拳说十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然而任何拳诀都必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把它贯串到拳术练习的反复实践中去,惟有如此,才能发挥拳诀的应有作用。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只有勤于实践的人,才能真正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相反地,如果光会背诵一些拳诀,而不一肯进行勤苦的实践,那再好的拳诀对他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的意思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奇崛  奇崛词条  内家  内家词条  寻常  寻常词条  看似  看似词条  功夫  功夫词条  
运动健身

 ​呼啦圈的减肥作用有哪些

如今已经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都特别的喜欢使用呼啦圈来减肥的,其实这种减肥的方法也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不需要人们掌握太多的技巧就可以轻而易举减肥的方法,只不过这种方...(展开)

运动健身

 ​如果来月经能练瑜伽么

瑜伽,是一种很多人都非常熟知的一种健身方式。通过进行瑜伽的练习,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维持身材,是深受很多女性朋友喜爱的。那么,如果来月经能练瑜伽么...(展开)

运动

 体育场馆开放 重启运动还得悠着点

近期好消息不断,北京疫情防控响应降为三级,部分电影院迎客,久违的体育健身场馆也逐步开放。很久没有在运动场大展身手的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别忙,对于长期没有进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