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1.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1)英克尔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恩格斯指出的根本途径

①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a.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b.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c.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②恩格斯指出的根本途径: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求而形成的。因此,揭示社会学独特对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说明这个决定社会学产生的时代需要。

(2)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影响

18、19世纪的两大革命(从英国开始扩展到西欧、美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社会转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却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3)思想材料在社会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的史前阶段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着社会思想。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受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的影响。中国在翻译引进社会学时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双重影响。

②近代社会学发展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推动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如涂尔干的《论自杀》。

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

(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类型(见表1-1)

表1-1

类型 定义 特点 时期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不是清一色的,它因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我国50年代前期,是处在一种初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况之中。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 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协调发展和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有可能向前者进化,也有可能向后者退化。 我国1956~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总的说来,处于中性运行状态。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这种恶性运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更全面广泛地感受到了它。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良性运行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它与生产的社会化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由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在根本上、总体上不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至多只能在局部上、微观上做到这一点。

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也会经常处于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之中;如果再不注意,还会陷入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甚至达到崩溃的边缘。

社会主义社会良性运行任重而道远

推进和维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长远、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不会自动地、自然而然地到来,需要我们研究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努力创造这种条件,按照这种机制去尽力加以争取。

(3)对社会学定义的理解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①“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②“具体科学”,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③“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不是那种以社会的某一个子系统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单科性学科;

④“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即人口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与心理条件;

⑤“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从功能上划分,社会运行机制主要可分为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从部门、区域、领域来划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协调机制、区域协调机制、阶层划分机制、经济社会协调机制、社会自然协调机制、国内发展对外开放协调机制等。

条件和机制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又都与规律性有关。因此上述定义也可表述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1)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社会运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诸子百家及以后学者的论述都注重从总体的、综合的角度来评估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与达到治的方法。

(2)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对建国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恶性运行状况的反思,加上严复的社会学定义的启发,形成了社会运行论。

(3)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它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说明改革是我国社会由中性运行向良性运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各个系统的改革应同步进行。它是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学的表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郑杭生  郑杭生词条  课后  课后词条  社会学  社会学词条  习题  习题词条  概论  概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