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黄桦税收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内容简介

黄桦主编的《税收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我国众多高校采用的税收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税务专业考研参考书目。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黄桦主编的《税收学》(第3版)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以黄桦主编的《税收学》(第3版)为基本依据,参考了该教材的配套资料、最新税法规定和其他税收学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名校真题,囊括难点考点。本书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来自指定黄桦主编的《税收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并给出详细的参考答案,条理分明,便于记忆。

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本书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15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3版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试读(部分内容)

第1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1.1 复习笔记

一、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

1公共产品的概念与特征

公共产品是指人们在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后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分割出来,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用途的产品。公共产品有三点特征:

(1)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用,而不能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单独享用。

(2)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人共同使用,增加更多的使用人数并不影响公共产品对原使用者的效用。

(3)非竞争性

由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2.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1)公共产品需求

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必须同时消费同等数量的该种产品,不得拒绝,单独的消费者无法调整自己的需要量,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决定取舍。因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定价,也无法通过市场决定其需求量。

(2)公共产品供给

“免费搭车”现象是指人们不付任何代价,而同样享受由他人出资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作为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因而只要有可能,“免费搭车”将会是绝大部分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免费搭车”心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按照市场自愿交易的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将会出现不足,远远低于最佳产出水平。

进一步讲,一个消费者的“免费搭车”行为对其他消费者是一种“榜样”的作用,当人们看到有人可以不付代价而同样享受公共产品时,争相仿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由成千上万的人共同构成的大社会中,免费搭车者极易隐瞒自己的行为,涉及的人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愿望就会越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问题就会越严重。

3.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一方面,公共产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及“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通过自愿缴费或市场交易的方式又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样就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以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即政府的税收

事实上,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4.市场失灵与政府税收的关系

(1)外部效应与政府税收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又可分为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

①外部正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正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②外部负效应是指主体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负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使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补偿。

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效应无法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能由政府采用非市场的方式予以校正。而税收就是校正外部效应的重要工具。

(2)收入分配公平与政府税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根据纳税人高低不同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数额不等的税收,对低收入者不征税或少征税,对高收入者多征税,缩小不同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税收概念与本质

1税收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者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税收已成为现代社会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对于税收的定义,应把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本目的: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只有征收税收才是其资金供给的最有效方式。

②征收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而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是无权征税的。

③征税依据:政治权力,或说是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是社会全体成员集体让渡或赋予政府的,凭借这种公共权力,政府可以征税。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对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管理义务。

④直接目的: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工具,或者说,税收的财政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⑤经济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复杂,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

(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需要论”税收观的联系与区别

“国家分配论”代表观点:“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财政收入。”“公共需要论”代表观点:“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公共收入。”

①不同税收观的共识:

a.无论是哪一种税收观,对于税收这种特定经济范畴外延的界定都是共同的,都将其界定为“社会再生产的分配范畴”。

“国家分配论”直接强调税收是政府财政分配两大环节(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收入环节的主要手段,并据此强调了税收连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与地位。

公共需要论”的税收观则是从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出发,强调税收是满足公共产品需要而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

b.两种税收观都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强调政府在税收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国家分配论”从税收分配的集中性,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税收分配是实现国家职能的手段等角度阐述国家在税收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公共需要论”在对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途径进行分析时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或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税收的方式实现上述目的,且为保证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政府在税收的征收管理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

c.两种税收观对税收三个形式特征(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也基本达成共识。

②不同税收观的不同点:

a.对税收目的的强调各有侧重。

“国家分配论”的税收观强调税收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并从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的不同层面展开分析,指出税收是国家履行各项职能的资金来源。

公共需要论”以公共产品的供求为理论阐述的出发点。论证税收公共需要满足中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税收活动中,尽管国家(或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地位是为其最终目的服务的。

b.不同税收观决定了税收立法宗旨的不同。

“国家分配论”把税收法律关系理解为国民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而国家总是以优越的权力主体的身份出现,因此体现为典型的权力关系,并将税收立法宗旨确定为对国家财政收入的保护。

公共需要论”则体现了广泛的“契约精神”,突出税收立法中相关主体的平等地位以及涉税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的平等分配。

c.“公共需要论”更强调了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等形式特征与税收本质上的返还性的联系,以及对纳税主体自觉遵从意识的要求,更能体现现代社会人性化管理的要求,更有利于税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税收本质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课后  课后词条  习题  习题词条  税收  税收词条  笔记  笔记词条  
大学

 大学生学习方法规划

一下子从高中时代的紧张节奏转换到无拘束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变得很放松。到了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时间都要自己安排。所以,对于刚进大学的我们来说,要先从心理上去适...(展开)

大学

 精神病护理学 重点

精神科护理学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 绪论精神医学四次革新:(ZW)①18世纪末,法国精神医学家比奈去掉精神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被认为是精神医学的首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