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有哪些不足?

原有的手表,不仅是看时工具,而且能够衬托气质,显露身份,成为人们愿意带甚至喜欢把玩的东西。而智能手表在人们购买意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先引援一篇腕表老师黑炮对于智能腕表的看法>>智能腕表智能为先?腕表为先?,见下文,从屏幕大小与交互的影响方面分析智能腕表现阶段的难处

———————————————————–

智能移动设备的革命

[腕表时代 ] 自苹果公司2007年1月首次将触摸屏创造性地应用在4英寸左右的屏幕上之后,消费电子界开启了一场新革命。小弟朦胧地觉得,其核心是多点控制触摸屏以及 iOS为代表的全新操作系统所带来的交互方式上的革命。随着通信运营商网速的提升,无数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触摸屏、移动运算装置等硬件的迅速升级,我 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但如果没有触控屏幕和iOS,可能后面的这些驱动因素都会失去着力点。

在 移动设备大规模应用之前,与人进行互动的屏幕尺寸要么是使用遥控器、手柄的40寸屏(电视、游戏机),要么是使用键盘和鼠标的20寸屏(PC)。屏幕尺寸 大小与人类的物理视野之间的限制关系,使得不同尺寸的屏幕上最合理的“人-屏”交互方式大相径庭。相信大部分朋友体验过,键鼠用在超过30寸的屏幕上非常 难受,而小于20寸的屏幕上使用遥控器也会大大限制交互的有效性。

在4寸屏这个领域,各位一定还记得iPhone出现之前,最火的消费电子产品PSP、PDA和各种操作系统的手机,他们的基本造型都是一块大小合适的屏 幕,加上一部携带和输入都方便的键盘。那时的黑莓手机具备“QWERTY”全键盘输入,曾经红极一时,甚至已成为某些行业商务人士生活的一部分。但屏幕+ 键盘这是消费电子业界从过去的20寸屏交互方式中顺延下来的旧传统,iPhone出世后,多点触控+iOS的互动方式在短短5年之内迅速替代了原有传统。 2007年之前最牛的几家消费电子公司目前均已日暮西山。

消费电子巨头尝试2寸屏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界的产能已呈过剩之势。各大厂商的产品迭代速度已基本半年一次,而且功能开发已经基本饱和。三星的Note3已经快6寸了,再大就难以 符合正常人的操作习惯了。在这种背景下,智能穿戴设备大行其道,各大厂商纷纷投入重金试图开发一块新的“处女地”,试图为强大的制造能力打造一个新的消费 市场。但小弟觉得,目前消费电子界的种种努力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突破口,“智能腕表”时代之说,尚言之过早。

无论是眼镜还是手表,都可以看作2寸屏这一全新市场。与4寸屏市场的发展一样,2寸屏也是有其独特内在规律的尺寸。在2寸屏幕上如何最优交互,也许各大消 费电子厂商在4寸屏上所积累的经验并不是最佳方案。就像屏幕+键盘在当年的4寸屏幕上一样,多点触控+iOS的“旧传统”并不见得最适合2寸屏上的“人- 屏交互”。如果简单地把一个小号手机绑在手腕上,恐怕大多数人还是难以适应。

2寸屏与传统手表尺寸

消费电子界厂商们所宣称的“智能腕表”,开发思路集中于如何把4寸屏上已经实现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到2寸屏上。可以说是先考虑智能,后考虑腕表。小弟窃以为 这种思路可能“跑偏了”。2英寸的对角线屏幕,约相当于50mm的圆形腕表直径。 苹果、三星们要开发2寸屏,不妨借鉴已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手表制造业的经验。

目 前的主流热销手表集中于36-45毫米这一尺寸,从外观造型到表盘布局,再到整体的设计元素运用,手表制造业已经在百年发展史中积累了无数经验教训,目前 的主流热销表款一定也是与消费者的佩戴习惯相契合的。先学会怎么做出一款美观的腕表,再把她智能化,也许是最佳的研发路线。下图这款匈牙利设计师 Gábor Balogh的概念设计就相当符合传统的手表审美。

传统制表企业的“智能化”努力

不但消费电子巨头在试图把自己擅长的智能设备延伸到消费者手腕上,传统的制表企业也很早就开始试图让自己的传统手表产品智能化。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英 革命”开始,新技术就不断地被应用到传统手表之上。天梭1999年所开创的T-touch系列,其实也算是具备一定“智能“的手表。至少温度计、指南针、 测高仪等这种在户外运动时经常用到的小功能集成到一款运动手表上还是非常实用的。

日本的精工、西铁城、卡西欧三大表厂,在电子表领域一向领先全球。目前的一些表款也具备不错的“智能”功能。下图为西铁城的一枚具备世界时、万年历的光动能、卫星对时手表,几乎永远无需更换电池,无需手动调校。

过于智能化是否有用?

当然,消费电子业的从业者们大多会对上面这些传统手表厂的所谓“智能表”嗤之以鼻。仿佛必须要能收发信息,接听电话,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才是真正的“智能”。但是,消费者真的需要在手表上完成所有的这些功能吗?我看未必。

2寸屏,或者说在36-45mm直径的表盘上,佩戴者与这块小空间,小屏幕的交互需求一定是与4寸屏有一定区别的。特别是想说服已经习惯佩戴传统机械表的 消费者更换智能腕表更是难上加难,这都是一伙看到打磨精细的机芯,或者色泽鲜亮的表圈就兴奋不已的家伙,给做上两颗计时钮就够他们玩半天的,功能繁多但外 形丑陋对他们而言恐怕没有什么吸引力。

说服从未戴过手表的人把“智能腕表”作为第一块表,其实也不容易。仅仅凭借功能的强大,恐怕还难以彻底改变消费者不戴表的生活习惯。佩戴者的生理体验和心 理体验对于腕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得舒服,大小厚薄适中,表壳别经常硌到手腕;其次戴出去给人看心理上要让佩戴者有足以欣慰之处。而地球上最了解 这两点的会是谁呢?

跨界合作也许才是出路

智能腕表,作为“智能设备”的便捷实用和作为“日常腕表”的佩戴体验都很重要。最近我们了解到苹果公司正在与一些瑞士表厂联络,争取在iWatch上也印 上Swiss Made这个著名的印记。相信消费电子业和传统制表业的深度合作、互相学习,同时进一步理解消费者多样化的具体诉求,才能真正解决智能腕表目前所面临的难 题 —— 如何打造又好看,又好用,消费者愿意花钱佩戴的手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有哪些不足?  穿戴  穿戴词条  不足  不足词条  目前  目前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设备  设备词条  
设计

 实例分享:优惠券功能全流程拆解

在之前的文章里,作者针对营销工具之拼团活动的前后端做了一个简单的实例阐述。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营销工具之优惠券的前后端的流程做一个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