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的汽车安全么? 再也无需争论! 真理(中)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简单的谈到了一些关于汽车力学结构的问题。有人追求汽车“越硬越好”,也有人追求汽车“吸能为首”。各自也都有各自的理论和说法。

在之前文章的结尾,我连续放出2张照片,都是主战坦克直接将民用车辆直接就地碾碎的现场画面。事实上与任何民用车辆相撞,主战坦克都能做到无所畏惧,全身而退。我们想想看:现代化的主战坦克自重基本都超过50吨,而民用车辆很少有超过2吨的。

如果他们各自以同样的车速面对面的正面冲锋,坦克的动能几乎是民用车辆的30倍左右。它们之间的互相对撞,所产生的所有能量都要坦克与汽车双方来承担吸收任务。因为能量是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的,这一点物理原理早就告诉了我们。

坦克碰撞会如何?

主战坦克的车体结构是厚钢板直接焊接成整体的,厚度最低的部位都超过30毫米,而正面装甲的物理厚度往往都大于0.5米,某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更是厚度达到夸张的1米,基本上这已经不是钢板,而是“实心钢墙”或者“铁块”了。

按照网上很多人的理解,坦克正因为实在是皮糙肉厚,碰撞后不会有丝毫变形,因此碰撞的能量肯定都有车上的乘员来吸收了,巨大的动能作用到乘员们的肉体上,管你是身大力不亏的非洲黑叔叔还是白人老毛子,都给你瞬间撂倒。

但事实却令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士大跌眼镜:在真实的碰撞中,坦克的乘员非但没事,还能在碰撞发生后谈笑风生,就和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悠然自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记得我说过,两者相撞后,“弱势”一方会成为“强势”一方的“吸能海绵”么?

硬碰硬,人就成肉酱

当然这种情况的前提在于一方非常强势,而另一方相对非常弱势才凑效。假设2台都是重型的主站坦克对撞,那双方的乘员可都得遭殃了。反过来说,如果是坦克一头撞上大桥的桥墩或者N吨重的巨石,坦克里的乘员们也得去见上帝。

因为大桥的桥墩或者巨石也是纯粹的刚性物体,而且自重更比坦克重N倍,碰撞中他们不会吸收能量,坦克因为厚重的铁块自然也无法吸收能量,最终能量自然就只能有乘员们的肉体来承受和消化了。

我们开车在路上,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也许你会撞上比你脆弱的车辆,因此你得以不吃亏,也许你会遭遇大型货车,在货车的粗大车架面前,对方因为无法变形而将巨大的动能转移到你驾驶的车辆上,为了不让人体吸收动能,因此又需要吸能车身。

软硬皆施保平安

硬也不行,软也不对,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行?事实上汽车工程师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其实他们早已经拿出了对应的设计思路,只是很多车主并不明白其中的道道而已。事实上所谓的吸能车身也并非一味的求软。

真正安全车体的结构,可以用“软硬兼施”这个词来描述。车头与车尾因为有着足够的缓冲长度,因此可以用来单独布置吸能区,而乘员舱,以及车辆的左右侧面因为没有足够的缓冲长度,需要做纯粹刚性的结构设计。

之前有车友给我留言,谈到“外置气囊”可以保护车辆不受损,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安全车体:乘员所在的乘员舱其实是一个坚固的“笼子”,在设计中力求不变形,而车头车尾则通过折弯、挤压来吸收碰撞的动能。这不就相当于是在乘员舱外面挂着2个安全气囊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争论  争论词条  真理  真理词条  无需  无需词条  再也  再也词条  安全  安全词条  
汽车

 汽车的小知识,看完才恍然大悟

转向灯的哒哒声是怎么来的?在以前,汽车转向灯亮起后,宣布的声响来自一个机械装置,当驾驶者起动轿车后,操控转向灯开关的电路中有个叫做转向灯开关继电器的装置,继电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