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活在当下如何用茶做比喻的

活在当下如何用茶做比喻的

话说两个来问道的僧人,都被赵州禅师叫到茶堂“吃茶去”,两个钟头过后,转身就要离去了,赵州禅师把甲叫过来:“你悟到了吗?”甲说:“今天诚心跟禅师请教,没想到禅师只叫去喝茶。”“我刚才叫你吃茶去,你有什么体悟?”“禅师啊!我已经把茶喝完了,到底您有什么指示?”没想到赵州禅师开口大骂:“我已经告诉你答案了,还问什么?”信徒呆了,马上下跪:“禅师啊,我还是不懂?”“你烦恼那么多,就是钻牛角尖,念头转不过来,你一直烦恼孩子、父母、兄弟、事业,烦恼是不能解决事情的。”

佛经讲:“烦恼转菩提!”烦恼来了要转为菩提。好比前几天下雨,今天要演讲,一早雨还在下,师父一点都不担心,为什么?下雨我们就穿雨衣嘛!是不是?

所以你烦恼那么多,有什么用?烦恼过一天,快乐也记烦恼?忘记真好。有人说:“师父!我的记性不好,很多事都记不起来。”我替你恭喜,人有烦恼,就是记得太多,也想过一天,你为什么不要快乐过一天?各位!你们今天有没有比较快乐?其实你们多少有点烦恼,但是你此刻是不是突然忘得太多。你们看,有些人叫他吃饭就吃饭,快乐就快乐,我们因为太聪明了,所以烦恼太多。

人生要把烦恼放下,不要想太复杂。人生就像一杯茶,喝茶要当下,我们要活在当下,《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把握今天,今天能过日子就好,不要烦恼明天怎么办?

茶之两面:物质、精神

茶有两面。物质的一面或精神的一面。这两面亦有它的交集。

从茶里喝出滋味和从茶里喝出三昧,茶的两面,各有所需、所喜者。

时下喝茶,渐兴插花、挂画、焚香、布席。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原是好事,只是不知有几个能在插了花、挂了画、焚了香、点了茶之后,真正感受到茶之精神。

茶之精神应该远在“审美练习”之别处。

旧时关于茶的著录,帝王卿相也好,文人高士也好,从唐代:“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九难;到宋之“三点三不点”;明之“七忌十三宜”,大多着重论述茶、水、器皿、烹煮技巧、品饮环境与品饮对象……终究停留在“好喝”与“喝好”层面。

这样的茶,也仍然是物质性多过精神性的茶。

倒是引种了我们的茶树、学了我们的茶法去的日本,曾经注重过茶的精神性。演绎出自己的茶道。

茶道开山之祖,出过家跟一休和尚参过禅的村田珠光,将《涅槃经》的.“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引作《心之文》的结语。明指茶道乃是“降伏内心、调伏心性”的修行之道。茶道秘籍《山上宗二记》、《南方录》等也是论道多过论茶。只是,草庵茶的“佗寂”,最终难免在四叠半榻榻米的方寸之间被繁复的仪式绑架。应了千利休“茶道普及之日,亦是茶道之心泯亡之时”的预言。

想见,过度的仪式感也并非茶之精神所在。如今的日本,人爱咖啡多过爱茶,大名道具纷纷流向中国的爱茶抑或爱茶席、爱茶道具之人。然而,如若一个时代缺失大智慧的大茶人,一切缺乏创造、无法发乎于内心的不明就里的模仿,只会让形式愈发趋向背离精神的物化流俗。否则,当年只得一口烫酒锅泡茶的善法便不会得到珠光“善法之趣在于心净”的赞赏。

那颗干净的心,约莫就是茶的某种精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活在当下如何用茶做比喻的  何用  何用词条  比喻  比喻词条  当下  当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