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导语: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

学习这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你带进了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天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

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紧密联系的,赵丽宏为青年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而于漪老师则是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文学天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的妙处与乐趣,引导他们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赏析阅读课文、拓展知识

文章中的第二件往事是写作者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的情景。课文中作者按照《千家诗》中的编排顺序信手拈来的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读来让人钦佩作者自小那种对诗的酷爱之情。此处有几首诗课文注释和《教参》并没有给出全诗或出处,因为,那些诗学生做到了解就可以了。因为苏教版的教材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对内容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找出那几句诗的出处以及全诗是教师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那几首诗的内容是什么,那还怎么告诉学生它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呢?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补充了《春日》、《寒食》、《山亭夏日》、《题榴花》、《霜月》、《雪梅》等内容,并在课前打印发给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一份,便于交流)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了课文,还认识了很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课后再让学生搜集关于季节描写的诗句,、积累到“百味杂文”本上。或者做读书卡片,还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

(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这样安排,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孩子们的独立感悟能力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不足之处: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大家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校一味要成绩,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有时被忽略,课堂改革有时是在作秀。我认识到,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做得不够,多数问题以教师引导、解析为主,没有很好地做到教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改善的。

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两年前,我参加教学实习,教学《往事依依》一课。当时指导老师很看好我设计的比较阅读的教学想法,鼓励我大胆尝试。然而试教的结果却很不理想,一时间,指导老师也没明白教学的大问题出在哪里,以为学生课堂上无兴趣,感觉困难的表现是课堂阅读量较大这一问题造成的。当时她建议我保留想法,找寻机会进行调整修改。

两年后,我再次教学《往事依依》,我没有舍弃比较阅读的想法。我在观摩优秀课例和参考诸多教学设计后,我感到自己当年的设计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关照学生的阅读层次,在学生没有形成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就匆匆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尚且不识驴,自然无法比较驴与骡子的.差异。于是我调整修改了教学环节,重头戏或说亮点依然是比较阅读,但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前,我做了相对充足的铺垫。

这一次,课上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以及课堂的参与情况比我预想的好。课堂教学中,我问题设置表现出了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从最基本的找寻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入手,接着让学生查找作者对这几件往事有何情感,然后告知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70岁了,70岁的老人回忆往事,按理来说应该有特别多的内容可回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于漪偏偏回忆读书,而且只回忆读书。这时候,有学生关注到了文中于漪说的读书带给她的影响,也有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时间词,说跟于漪回忆往事的时段相关。在此基础上,我提供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给学生学生更加明确了于漪写作此文的目的,迅速找出了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语段。随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标题含义,这过程中学生的有些回答挺让我感动和惊喜。其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与“往事依依”相似或相近的词语、句子,当时有个女生找了“雕镂”“深刻”“镌刻”“铭刻”几个词语,她虽没能详细说出几个词语的差异,但也可看出她当时已很好地感知了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理解标题“往事依依”的含义,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对我的阐释“往事不仅难以忘怀,还深深地雕镂在‘我’的心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非,无法与‘我’分离,并对‘我’此生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达成了较高的认同。

《往事依依》教学的重点我放在赏语言上,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课前我对课文文本进行了删改,形成了一篇变异版,课上让学生阅读,并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文本,为什么?两个文本在情感表现上有什么不同?第一课时学生对原文本有了整体较好把握,第二课时比较起来,学生显得比较轻松,有自己的想法。比较下来,学生发现了两个文本的如下差异:第一,内容的具体与简单;第二,情感表达的详细与粗略;第三,修辞手法运用影响情感表达;第四,细节描写表现着事件、人物对“我”的影响程度。可以说,比较阅读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慢慢学会语句赏析的方法,比起直接赏析提取出来的语句,阅读过程更完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当然,这次教学还是有诸多缺憾。课堂教学能够达成这种水平,与学生的课前预习有重要关系,那么,学生不预习的情况下我又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呢?我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一些有价值内容也没做具体处理,学生是否会感觉心有所挂,不满于我的无视呢?比较阅读表现出来的效果不错,但参与到课堂来的毕竟不是全部同学,那些沉默的小伙伴又是否真正感知了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呢?我安排学生课下交流自己的比较阅读批注,他们能否认真完成?

时隔两年,《往事依依》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课文,还是先“素读”文本,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再去借助课例、教学参考帮助自己形成教学设计,并在反思、调整中完善教学设想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写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依依  依依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往事  往事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家长加油站

 如何关注孩子的话语权

如何关注孩子的话语权零五年的《幼儿教育》第一期上,有一篇题为《对儿童话语权的思考》的文章,作者华道金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拥有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是任何人无权加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