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跟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导语:孩子的表现有时会跟家长期待的不一样,作为家长的你会不会跟孩子说一些气话呢?但这些话并不一定管用。如何跟孩子交流更有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跟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宜对孩子说的话。

1. “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哭,或者一个4岁的孩子拒绝在公共汽车上老老实实地坐着的时候,他其实就是在做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儿。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体,父母会十分满意和高兴,但当你要求他“合理”时,你实际上是在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他会出现这样“不合理”的行为的原因之前,就说出了这样带有责备性质的话。这时,你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孩子带给你的影响(让你尴尬或者难堪)。真正地去关心他的感受,理解他并给他以足够的体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为觉得呆在这里很烦闷?或者他饿了?

2. “你真是个没用的孩子!”

孩子开玩笑,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开发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诸如“你又忘记了拧紧瓶盖,你是不是没脑子啊!”这样的“玩笑”,却很可能让孩子感到受伤或者气馁。尽管有些父母想,这样嘲笑一下孩子,也许会对他将来承受更多人际关系的复杂会有帮助——他会因为有过这样的“训练”而变得“坚强”!这是错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务是爱他、支持他、帮助他、教导他,而不是应该把这种装腔作势的“挫折训练”隐藏在“玩笑”里。如果心里并不是真心觉得他很蠢很没用,那就请你不要那么说。

3. “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样啊!”

这种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方式,最直接能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孩子自己觉得像个二等公民,同时加剧他与其他人的对立情绪。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能更听话或者更努力地学习,但它除了会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说他不行,他就会越觉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时也要正视孩子的弱点。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发扬或改进,才是正确之道。

4. “别跑!你会摔跟头的!”

也许父母自己认为自己的关心和提醒简直是无微不至了,可你的这种警示其实在告诉他“我已经预见了你会摔跟头的”——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沮丧,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会遭遇失败(“跑了就会摔跟头”)!其实你可以叮嘱他“把鞋带系好了再出去玩儿”,这时你谈论的是他的鞋子,是装备的准备,而不是孩子的“无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发生什么事情,孩子往往越会忽视你的提醒,因为他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怎样的情绪问题困扰

0~2岁的宝宝:需要无条件的宠爱

小宝宝正在慢慢了解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能从别人那得到什么。他希望最亲密和最信任的妈妈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照顾他,宠爱他,即使有时他有些小闹人。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第一时间的回应。如果宝宝哭了,尽快找到他哭的原因,是饿了,想吃奶了?还是尿湿了,想换一个尿布?或者只是想让妈妈抱抱。不管因为什么,对这么小的宝宝来说,立刻满足就是最好的回应。你可以对他说:“宝宝哭了,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才找妈妈的。”他还听不懂?没关系!他听不懂你说的话,却能感受到你温柔的声音和语调。

用面部表情配合他的感受。其实这并不用我们教给你,妈妈的本能也许早就让你熟练于这个方法了。孩子哭时,你假装出伤心的表情,孩子笑时,你也跟着他笑。

2~3岁的孩子:需要探索和独立感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到处走走跑跑了,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也让他兴奋不已。这时,当事情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样子进行,或者周围的人不事事顺从他时,他最容易感觉沮丧和生气。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让他对各种情绪开始有些了解。在两三岁孩子的眼里,所以事情只能被分成两种:好的和坏的。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一些更具体的、描述情绪的词汇,比如伤心,失望。把感觉和学到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感觉,一旦他能把不良情绪说出来,那么他也就不那么容易大发脾气或者攻击别人了。

让他自己慢慢来。这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希望找到独立的感觉。当他发现自己能拉上拉链或者搭个小积木时,会又兴奋又激动。所以在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时,你最好别插手,除非他主动让你帮忙或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

3~5岁的孩子:需要在增加的外界互动中体会更多的感觉

和外界互动的增加会逐渐给孩子带来很多强烈的感受和情绪。其他小朋友不让他玩一个他很喜欢的玩具时,他会气疯掉;大孩子模仿怪物的叫声会让他害怕极了;他最喜欢的那个小伙伴不怎么爱和他玩也能让他非常地伤心和失望……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常常对他说“我知道”。有时候,这样简单的三个字比苦口婆心的劝导要管用得多。“我知道你想穿上和灰姑娘一样水晶鞋”“我知道你明天不想上幼儿园”“我知道你不喜欢吃胡萝卜”……仅仅是温柔的“我知道”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想法。

避免“但是”。虽然,除了理解孩子的情绪,你还需要让他了解规则,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如果你在对孩子的情绪表示了理解之后,紧接着的下个句子就是“但是,……”那么他会很容易感觉,前面的理解都是假的。所以,同样的情况下,不要说“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但是不管怎样你都不能打人”,只是简单地把它拆成两个句子就会好很多,“我知道晨晨很让你生气。你不能打晨晨,因为他会受伤的。”

留给孩子一点空间,不要急于安慰。听说其他小朋友排斥或者嘲笑你的孩子,做妈妈的一定感觉不舒服。但你也不需要立刻安慰他说,“他们不对,你是个好孩子”。只是简单的"说出他的感觉就好,“遇到这样的事,肯定会难过的”。也许这就能让他感觉好多了,等冷静一些之后,他也能更加客观地回想刚才的情景。

5~8岁的孩子:需要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中

他越来越多地关注家庭以外的世界,融入小伙伴们的圈子对他来说最重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做让他尴尬的事情。比如和他再见时,亲他一下,尤其是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他也许会觉得,这样做让同伴认为他很幼稚。

用合适的方式教他规矩。“我知道”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依然有效。“我知道你不喜欢林阿姨。你见到他时,还是应该和她打个招呼。”这样情绪理解和正确的行为教导都不耽误。

8~12的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

孩子最关心自己在朋友当中是否受欢迎,样子是否够酷,有没有足够的隐私。

父母这样做,让孩子感觉被理解:

尽量让他自己做决定。但是如果要求太过分,比如晚上单独出门,那么你还是需要告诉他,“我知道你想自己出去。可是晚上外面不安全,我们不放心让你单独出门。”

保持他酷酷的形象。不要在他的朋友,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亲戚面前,谈论他的感觉,比如最近的一些沮丧、不安和气愤。

在家里给他足够的隐私。学校里功课的紧张,以及和同学相处的压力一定非常累人。所以,在家里他需要一些单独的时间和空间回想一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跟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沟通  沟通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方式  方式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