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要求名校长“出书”,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最近,某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20位各级中小幼名校长,开办高端研修班,制定高规格培养计划。聘请多路专家、教授,与他们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子”,经过两年系统培训,旨在把他们打造成本地区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管理名家。届时,每个名校长必须出一本专著,否则“一票否决”。这样,出书由打造高素质校长队伍的“亮剑”之举,变成了行政指令。对此,笔者以为还是慎重为好。

首先,要求名校长出书,折射出教育行政部门制度设计上的偏差。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有什么样的制度要求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在此,我想问问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我们为何要评选名校长?名校长为何要再培训?名校长应该做什么?通过出书倒逼名校长提升理论素养的做法,看似拉高了学术标杆,实则既混乱了价值标准,也暴露出少数领导的急功近利。“政绩工程”思想主导校长队伍建设,不但影响名校长的健康成长,更会影响教育的整体优化。

其实,校长的成名、成长,除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更需要他们沉下心来修炼自己,在实践中沉淀出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智慧。而这种“短、平、快”的出书和胡嗨乱吹等,只能催生出校长的“假性”成长。组织名校长参加高端研修,主要是帮助他们把办学经验提炼成办学思想和智慧,供更多校长借鉴和应用。所以,倘若名校长有出书的可能,也应该是他们的个体行为,而且要水到渠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高端研修的顶层设计时,应把如何放大名校长的效应放在首位,而不是强行要求出书。

其次,要求名校长出书,容易把研修引向反面。高端研修虽然安排了著名学者做报告以及专家和学员的互动对话,也组织他们深入学校解剖“麻雀”,还安排了出国考察活动,但是校长们心心念念的都是出书。为了完成这一硬任务,有的不惜重金和专家拉关系、套近乎,想尽办法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有的雇枪手,出编著;有的干脆把教师撰写的课题报告和论文等改头换面,勉强拼凑“出书”。所以高端研修一结束,印刷精美的20本“专著”也随之“出笼”。

这样出书,不但背离了高端研修的初衷,还制造了更多的学术假象和学术垃圾;书里究竟有多少是名校长自己的学术底蕴,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办学思想,早已不得而知,更无人追问了。这种出书行为,除了为名校长脸上多“涂一层金”,纯属劳民伤财,既损害名校长形象,又混淆了人们的思想。

再次,要求名校长出书,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化成长。社会快速发展,校长的综合素质必须对接或适当超前于时代的要求。要求名校长经过培训出书,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因为出书不是中小幼名校长的专长。出书,不仅要创新实践,在理论上有新突破,而且要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不要强人所难。

作为名校长,必须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切忌盲目跟风、心浮气躁,做脱离实践的“文抄公”。名校长既要消费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办学思想,又不能照抄照搬;既要把自己认可的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要设法办出适合当地实际又有特色的学校;既能建构出本土理论,“书”写出师生幸福,又能引领更多同仁转变理念,规范管理,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这才是中小幼名校长该有的“出书”方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求名  求名词条  出书  出书词条  校长  校长词条  必要  必要词条  现实  现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