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给农村孩子创造更多撒“野”的机会

作为一名“60后”,我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在农村度过,对那时“野”的状态是记忆犹新的:不但 “野”的机会和项目丰富多彩,而且“野”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管生活水平不高,也“野”出一副好的身子骨。相较来看,现在的农村孩子的体质状况真是不容乐观。

近些年,我履职农村学校责任督学,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学习常态较为关注。我注意到,吃不好、“野”不够是农村孩子体质落后于城里孩子的两大主因。与吃不好相比,“野”不够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孩子“野”的机会、项目、场地区域都呈减少趋势,“野”时间长度反倒落后于扎扎实实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的城里孩子。

我认为,要想让农村孩子“野”出高质量,须先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保证农村孩“野”的时间。农村孩子在家,除吃饭睡觉外,基本就是干三样事儿:做家庭作业、看电视、玩手机。至于“野”,家长没安排,孩子没自觉,就可有可无了。即使有安排,“隔空”教育、隔代教育,难以形成强制性,孩子的“野”并不能成为其家庭生活的“这个必须有”。因此,保证孩子“野”的时间,学校要尽可能减轻课业负担,不侵占孩子“野”的时间;家长要提高认识,戒除孩子的“电视瘾”“手机瘾”,把孩子从屋子里拽出来。

不断拓展孩子“野”的场地区域。现在的农村,可供孩子“野”的条件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我所在的平原地区为例,在“土地流转”“合作社”“家庭农场”“机械化”“空心村”“老弱病残孕”“河长制”“防溺水”等关键词组合的背景条件下,农村孩子“野”的场地区域逐年减少。这种情况下,房前屋后、乡村小路、村部广场倒是孩子的好去处,但是没有兴趣支持的溜达实在没有电视好看、手机好玩。因此,在学校帮助下,家长要开动脑筋,为孩子 “野”拓展现代条件下的场地区域:可以根据农时选择在“自留地”里干点农活;可以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下河游泳、爬山登高;可以选择乡村公共活动区域如农民文化活动广场锻炼活动;也可以选择户外有偿活动区域如动物园、儿童游乐场等活动锻炼。当然,还可以带着孩子骑骑自行车、跑跑步、走走路等。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如农村娃运动会等相关活动,有效调动学生在家“野”的积极性。

以陪伴破解孩子“野”的安全紧箍咒。如上所述,“隔空”教育、隔代教育视安全为天大的事——瘦点没啥,可不能出啥事,安全成了“野”的底线要求。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没有陪伴的任由孩子“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60后”儿童少年时期“野”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无法保证陪伴的无奈结果。陪伴是亲子活动的需要,是孩子安全“撒野”的前提。因此,一方面,家长要预留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撒野”“撒欢”,保证全时段、无缝隙,确保孩子安全;另一方面,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寻找合适的玩伴,鼓励孩子“组团”“撒野”“撒欢”,提高孩子锻炼身体的兴趣、质量,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给农村孩子创造更多撒“野”的机会,提高“散”养水平,“野”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辅以吃得好,农村孩子的体质水平就完全可以跟城里孩子比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农村  农村词条  创造  创造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机会  机会词条  更多  更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