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落实“拔尖计划”要德才并举

“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要通过‘拔尖计划’培养中国的大师。”在近日举办的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样说。(4月9日中国青年报)

拔尖计划”也就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

据悉,今年将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这一计划如何选拔出引领未来发展的大师成为众多高校的关注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拔尖计划”2.0版的指导理念和对象设计堪称因时而进——文理兼拔、科学与思想齐飞,效果值得期待。“大师”如何培养?在我看来,“拔尖计划”既要“拔”出智力超群者,也要“拔”出品质卓越者。

这里的品质既包括思想品德,也包括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属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有的高校对于“拔尖计划”的解读可能就是智商高、才华出众,拔的是“智尖”。选拔往往也是基于智力考试来展开的,而对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往往只是走过场,最终还是按照考试成绩的结果由高往低录取。这种方式公平高效,排除了人情干扰,值得肯定。但还应当看到,如果只是单纯地依赖智力考试来选拔学生,而对于人品、精神、思想等非智力方面失察或不察,就可能会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

因此,在“拔尖计划”实施过程中,既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性考试,以确定学生的学识程度、智力水平,更要特别注意通过有效途径和方式(如家访、查档案、政审、函调等)深入掌握其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和智力考核结果共同作为选拔依据。

另外,对“拔尖计划”入选者也不能放松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认为,培养“拔尖人才”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用短跑冲刺的心态来对待马拉松赛跑。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对自己的专业要有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好奇心。杨乐所言的理想、兴趣、好奇心等其实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把好导师关。“拔尖计划”2.0版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将深入实施导师制,吸引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国内外学术大师、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行业精英参与拔尖人才培养,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机制设计抓住了非智力建设的“牛鼻子”。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在我看来,教师的以身示范尤为重要。就此而言,深入实施导师制是“拔尖计划”非智力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导师本身的知识素养,尤其是德行品质堪称关键中的关键。而要保证这一点,依然需要校方突破“唯才是举”的智力依赖,以更高的标准选拔和考察导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落实“拔尖计划”要德才并举  德才  德才词条  拔尖  拔尖词条  并举  并举词条  落实  落实词条  计划  计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