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不信奋斗信鬼神”,反映的是错位的教育观

据报道,为保佑考研顺利通过,山东农业大学的考生们把目光投向了校园里的孔子雕塑,他们在孔子雕塑上摆满了各种吃的,有人还给孔子写了“求过信”。有评论认为,用一些方式适当地舒缓一下情绪,当然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成为生活本身,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替代脚踏实地的奋斗。

由上述事件,不难联想到,近年来高考前总有不少考生手持写着祝词的香烛,进入庙中焚香,面对孔子雕像顶礼膜拜;还会联想到,在“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考前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为了祈求孩子在高考中博得高分,赶在零点时分抢拜“神树”,抢烧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柱香,以致“神树”所在的窄巷险些酿成火灾。

凡此种种,不信奋斗信鬼神,在折射高考和考研竞争激烈的同时,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真正的教育,首先要从改变人的精神开始,完成人的灵魂重塑。教育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科学。科学的教育,必须把科学精神放在首位,作为育人之基。科学精神是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崇尚科学和奋斗,却如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般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试想,这样的学生即便考上北大清华,将来又怎能担当起振兴民族、造福社会的历史重任?

1988年1月,75位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会晤,他们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集大成者和民族文化之根的代表,祭拜孔子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押在神灵之上,显然与大学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不信奋斗信鬼神,绝不仅仅是考生面对高考和考研竞争激烈的心理安慰和减压,而是人生观的迷惘和价值观的扭曲,是教育功能的异化。2014年教师节期间,一则“92岁院士站着演讲,学生坐着打瞌睡”的新闻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这则新闻给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小学生的注意力尚且有10分钟,而国之骄子——大学生,仅仅35分钟的演讲就坚持不住了。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不尊重,确实发人深思而令人警醒。

德国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出了问题,即便贵为学霸,即便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呢?不信奋斗信鬼神,既反映了错位的教育观,更折射出教育功能的异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观  教育观词条  错位  错位词条  鬼神  鬼神词条  奋斗  奋斗词条  反映  反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