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DIY选课模式是专业学习的“精准滴灌”

开学季即将来临,南京大学将面向全体本科生推出50门“DIY研读研究系列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同学们仅是扮演着选课与上课的角色不同,南京大学的DIY研读课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8月22日人民网)

南京大学新推行的这种研读研究系列课程DIY模式,由原先的统一“供货”改为学生直接“点菜”,综合学生各自的表现,最终敲定课程,是专业上的一种“精准滴管”。

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和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操作指南,除应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专业性、艺术性之外,还必须以人为本,契合大学生自身的兴趣、规划、水平、能力等发展实际。简单地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能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课程才是好课程。否则,课程再好,也只是好看不好用的“花瓶”。

如今,大学的一些专业课堂,学生翘课成风,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不够外,也与专业课的设置不当有很大关系。不考虑学生胃口而采用“大锅饭”的供给方式,遭受学生“白眼”也在情理之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知识面广、思维开阔,已非“昔日阿蒙”,对于缺什么、学什么、补什么、怎么学,自有自己的认识标准。学校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按需供给,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南大新推行的DIY系列课程,较之原来的固定模式选课而言,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体系,既关注了当下,又考虑了未来,其科学性和适应性是显而易见。比如,目前已经初步建立的“DIY研读研究课程+本硕(博)合开课程”中,DIY研读课的程度要高于新生研讨课和通识课程,但又不同于硕士生、博士生课程的专业性高度,它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本硕(博)合开课程则是将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选修,这无疑有助于本科生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确定。这些做法,在课程的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作为一种专业设置,不仅要体现高校的办学方向,同时,还需要根据高校的办学特点,在传承特色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出学校的特色课程,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既要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又要考虑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龙虾专业,以及茅台学院、热干面研究院、脐橙学院、马铃薯学院等专业开设不失为提高专业学习有效性的一种新尝试。让小而众的专业百花齐放,或许是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的最佳选择。

高校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能因校制宜地拿出一套科学实用的课程设置,既是助力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滴灌  滴灌词条  选课  选课词条  精准  精准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  学习  学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