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家长追求成绩单“全优”,是焦虑更是诉求

暑假刚开始,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收到了一位家长的求助微信。这位家长在微信里表达了对孩子各科都是A,唯独音乐挂B的焦虑。之后,张敏越想越不是滋味,在个人微信公号上发了一篇文章,请求家长给孩子一个不全优的权利。(7月8日都市快报)

孩子各科都是A,唯独音乐挂B,这样的孩子已经够优秀了。可是家长还是不满意,心中充满了焦虑。现在不少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过高,容不得出现半点“瑕疵”。他们对孩子那么多A视而不见,却抓住一点斤斤计较,这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诚如张敏校长所言:成绩单上都是全优的成绩就保证孩子会有一个全优的人生了吗?全优的人生是脆弱的,是有隐患的,可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又有多少家长会真正在乎孩子的幸福力呢?

家长追求“全优”的盲目和焦虑,实际上并不能说明他们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关心。“逼着老师改成绩”就暴露了他们对成绩的功利化理解,“全优”的要求里,实际是顺利考学的一种“资本焦虑”。孩子素质可以不是优,但成绩必须得优,改也得改成优,如此无理的要求只能说明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三心二意。

其实,家长对成绩如此“求全责备”甚至“逼老师改成绩”,还有更深层次的现实原因,那就是小升初考民办中学和初中名校要看成绩单,全优是热门初中的敲门砖。由此不难看出,家长对成绩的焦虑都是教育逼出来的,有了“全优优先”的畸形招生政策,才有家长对成绩“全优”的盲目追求。考试和招生政策是指挥棒,指挥棒出现偏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家长配合和支持素质教育?对“家长逼老师改成绩”,最应该反思的恐怕是教育。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怪现象:一所学校有了“名气”,它就获取了招收优秀学生的权力。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为打造名校费尽心机,也为名校的生源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一个地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全部集中于一两所名校或超级中学,无疑会给家长造成一种认知上的错觉:孩子进不了名校,前途基本上废了。时下的学区房、学位争夺战、生源大战、掐尖招生、补习班、兴趣班等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莫不与此有关。

学校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改革难以整体推行,动不了“大手术”,那么,我们可以针对个别的、局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小手术”。比如近期河北省多地对衡中系的跨区域违规招生亮剑,就是有益的尝试。

我们还可以在就近入学、分化优质教育资源、支援薄弱学校发展、推行平衡招生、废除重点学校等方面不断迈出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教育环节的改革做扎实,把改革成果稳定下来,假以时日,久久为功,一定能迎来素质教育改革的春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优  全优词条  成绩单  成绩单词条  诉求  诉求词条  焦虑  焦虑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