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遏制中小学“密考”歪风,仅靠监管还不够

中小学招生季来临,多地公办、民办学校秘密组织招生考试被媒体曝光。招考看似一片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借助培训机构,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在招生过程中大兴“密考”之风,或是依托培训机构的统测、排名等信息,为学校选拔成绩优异的“苗子”,为学校办重点班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考试选拔招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现实中,为避免被查处的“麻烦”,一些公办中小学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招生密考”利益关系更为紧密。在监管松散的地区,一些公办中小学以各种名头,如校园开放日、公开课、面试等名头行考试选拔之实。有的学校还因考学生风险太大,干脆改为考家长,拿家长的考试成绩作为孩子是否能入学的凭据。

与公立中小学招生密考”的“鬼鬼祟祟”相比,一些民办校的招生考试就大胆、公开得多,有些根本谈不上“密考”,只是背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自行其是而已。不仅如此,民办校的招生考试往往还提前两至三个月,一些设施完善、办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民办校每年三、四月份已经开始了分批、分期的所谓“密考”,以便尽可能多、尽可能广地为自己搜罗学习成绩优异的“苗子”。一旦考试入选,不惜通过减免培养费、补助生活费、给予奖学金等优惠措施,把这些“苗子”留在本校。

应该说,无论公办校,还是民办校都是很清楚自己通过“密考招生的不当性。但一些地方中小学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已是公开秘密的招生密考”,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监管乏力。原来的禁地已无“高压线”界限,灰色地带日益壮阔,先行者名利双收,后进者迅速跟进,观望者跃跃欲试,法不责众的局面渐成气候。二是不得已而为之。公立中小学在区域内都存在以小学结业考试(俗称小升初考试)、期末考、中考成绩排名考核的情况,考核结果不仅关系着校长的职务升迁,而且更与教师的评优表模、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挂钩,没有优质生源群是不行的,而优质生源如何得到,通过“密考”则成为必然。

相较之下,民办校的“密考招生因不得已而更具现实合理性:一则为生存,二则为壮大。没有优质生源,考试成绩不振,社会声誉不佳,一些民办校会濒临倒闭。而一些办出影响力的民办校,会有众多的择校生涌来,如何甄别挑选?靠面试,显然不行。靠能力测试?又太空泛,最好的办法还是文化课考试。

对于与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密考”,或是自己亲自上阵,组织考试选拔的公办校,区域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有所作为”,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揣着明白装糊涂”,任由这种招考乱象蔓延,破坏地区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态。因为对于公办校而言,就近入学,免试入校,划片招生是维持地区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密考招生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破坏,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有力监管,当然,民办校的提前招考也在此列。

然而,对民办校来说,一概禁止其通过考试选拔招生,虽然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并把民办校与公办校放在一个平台上,但从现实而言,这几乎是行不通的,因为民办校可以跨区域招生,一旦突破区域限制,它就拥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无论是基于利益考量,还是为教育发展着想,选择更优质的生源是民办校立足的根本。既然赋予了选择学生的权利,又不允许它通过组织考试来选拔学生,这有违民办校生存发展规律,毕竟,学习成绩还是优质生源的主要指标。

依法加强对民办校的监管,防止其违规办学、违规提前招生是必须的,这是维护良好招生秩序,确保地区教育公平的要件。但在民办校选择学生问题上,严格套用公办学校的那一套很显然不太合适。审视现有法律与政策疏漏,探索既激励民办校健康发展,又能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子,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歪风  歪风词条  遏制  遏制词条  中小学  中小学词条  监管  监管词条  不够  不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