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遏制高中生论文造假,不能止于高校“严审”

在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现在,不仅是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师评职称的论文有造假的情况,连高中生都涉及其中,还形成了所谓的“黑色产业链”,可谓是触目惊心。高中生论文造假的通病无非是想走捷径,投机取巧式地增加自身竞争的砝码,却真真丢了道德,还亵渎了公平正义。

这种情况能得以普遍存在,首先是因为规定的设置主体也就是高校方面出了问题。既让自主招生政策有漏洞可寻,又没有果断有效地制止高中学生和家长“钻空子”行为的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进行论文造假的“现实成本”偏低,且没有过多牵绊,再加上他们对升学的急切追求,这条论文造假的产业链自然会越来越黑。

面对高中生论文造假的现象,高校相关招办人员介绍,提交相关材料之后会有专家评审组对论文及其内容进行审查,杜绝投机取巧。也就是说,高校开出的方子是“严审”。但是要想真正制止高中生论文造假的乱象,就一定不能止于高校“严审”,因为“严审”杜绝不了论文造假的现实需求,自主招生的漏洞仍存在着,而且所谓“严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商榷,其现实效果也无法保证。还有,“严审”之外就戛然而止,没有配套的惩戒措施,这样的“严审”没有震慑性,也很难增加论文造假的现实成本,这样促使学生和家长“止步”自然是空谈。

既然大多数高校的自主招生的报名条件有“论文”这一项,再加上论文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能说明学生的能力,因此,不必过于苛责这条规定本身。但同时,高校也应该看到现在论文造假乱象丛生的现实。所以,为了对规定负责,对学生和学校负责,如何避免规定在实践中不走样就需要高校进一步明晰。

比如,进一步推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弱化论文等某单一指标的重要程度,而且要把这一情况最大程度让学生和家长知晓;形成对论文的一整套评审程序,专家审核之后,查重、答辩等形式都可以尝试;一旦发现论文造假,进行严罚,不仅仅要与自主招生的成败相关联,甚至可以触及考生的“根本”,形成一种现实威慑,让他们真正不敢造假,等等。

不过,高校要想有所为,还得正视一个“大障碍”。那就是一些学术刊物从“以知识论英雄”的阵地变成通过卖版面牟利,被金钱过度浸染的功利化产物的现状。这一障碍不除,发表论文的现实土壤就不干净,以论文为一个评价指标的初衷就会变味,再怎么去规范自主招生,也难逃“不公平”的评判。所以,对刊物的规范与整顿,还有严格的监管也必须提上日程。

总之,就是要把发表论文从“拼钱”回归到“拼学生实力”,净化学术之风,让考学更真实、公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造假  造假词条  遏制  遏制词条  高中生  高中生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