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读书与写作让我找到新的成长点

2016年将要结束,是时候对这一年的读书情况做个总结了。成为蒲公英特约评论员也整一年,读书写评论就像我这段人生的双翼,互生共长,那么就一起总结吧。

一是读书的线索更加清晰。

以前我会在阅读思想类书籍时穿插阅读文学作品,小说、散文等,现在文学类书籍已难解思想之渴,读的多为哲学、社会学著作。我按读书方法将自己所读之书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动笔墨不读”之书。即凡读书必执笔,做标记,写随感,最后整理成篇。不说是精读,是因为确实有点囫囵吞枣,难以深入,读后也不敢说懂了多少。即使写读后感,也只是抓住自己理解到的一点,哪怕有所疑惑也是通向理解的过程。这类书多是“钥匙一般的书”。所谓钥匙,一是它帮我打开一个新的阅读空间,通向新的阅读路径,二是它开拓我思考的空地,于我个人的思维成长具有垦荒的意义。读这类书求慢求稳,不求甚解。因为书中的一些“结扣”,需要个人的阅历、思考以及更多的阅读来解开,有时不妨暂且存疑。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旦新知旧知产生联系,或互为佐证,或所见略同,故豁然开朗,收获读书愉悦。这类书也许并非每天都读,一整天所读,少则20页,多也不超50页。另一类是“不动笔墨也读”之书。温习经典,以弥补阅读的基础缺陷;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以丰富当下的课堂教学。

二是读书的方式更加不拘一格。

第一类书因笔记需要,受时地所限,多伏案阅读,故常在周末或晚上。一书一笔,一灯一茶而已。四周阒静,万籁无声,书笔各得其所,身心各自安宁。时针流转,不知老之将至,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另一类书读时相对自由灵活,时地不限。出行,必有此类书相伴,候机(车)室,高铁上,一本书可解闷也可解颐。一趟公差私差下来,一本书就读完了。当然读时也会带支笔,重点处圈点勾画,以备再次查阅。

三是读书与写作结合更紧密。

读书为写作供给养分。尤其教育评论的写作,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思想输入。我以前写散文,多从个人感性出发,但单以感情支撑,总觉得文章主题缺少升华,写作上难有突破。现在通过写评论,对社会问题尤其教育问题开始有所思考。虽仍肤浅得很,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我目前的作品分三类。一是读完某一本书后写的读后感。结合蒲公英评论的读书活动,先后写《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爱的教科书”》《教育究竟能够做什么》《社会不在彼岸,就在眼前》等书评。二是将相关理论或思考渗透进教育评论写作,尤其是大众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对写作非常有帮助。藉此写成《精神文明能否为物质利诱?》《由他律形成自律,管教才有意义》等多篇教育评论。三是将读书所得更多地用于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上,如写出《需要补的不只是信息安全漏洞》《甘肃农妇自杀事件的社会学思考》等文章,学着以所读所思分析社会问题。此外,还写出《电影〈驴得水〉的个人化解读》及《弱者+无理+偏执,世界会为之让路吗》等影评,这两篇影评在思想性上较以前有所进步,显然也得益于阅读。

四是读书对我的授课也有很大促进。

我给学生主要是讲授高中生作文。以前我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作文教学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甚至都不敢评判作文优劣,唯高考满分作文马首是瞻。现在,有那些优秀书籍作基础,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有自己的写作实践作范例,我也终于有底气敢于讲怎样才是好文章,告诫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写作观念,引导他们将目光超越高考,将作文与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同时,我给高一学生讲记叙性散文的写作,给高二学生讲议论文写作入门,给高三学生讲说理思辨能力的培养,都是对我读书和思考的省视与检验。

第五,也是于最有意义的一点,那就是通过读书和写教育评论,我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人到中年,就像一棵树到了秋天,热切地探寻自己的根,想知道自己究竟能结出什么果实”。读书正可以帮助认识自我,找到契合自己心灵气质的发展方向,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输入问题,源头活水,必不枯竭。我也更了解自己,乐于过一种宁静的生活,读书、写作,习瑜伽、练钢琴,让生命饱满成长。我把读书与写作作为自己的“中年突围”,在读与写中,一些思想的芽叶正悄然生长,展现出生机活力。未来一年,希望能做得更好。在整理出版诗集的同时,我仍会把重心放在读书写评论上。愿左手写诗文,右手写评论,目光更坚定,脚步更从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书与写作让我找到新的成长点  成长点  成长点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找到  找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