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情真意切”的学生作文为何越来越少了

读了蒲公英评论作者胡爱萍老师的《社会不在彼岸,就在眼前》一文后,我非常钦佩胡老师的理念,期待更多的语文老师能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写作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能力。

回想起我们中学时代写作文的经历,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进行思考能力的训练。而且,为了稳妥地拿到考试分数,许多学生甚至不敢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为了凑够字数,为了拼出文采,难免要为文造情,生搬硬套。

读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很不喜欢我们写议论文,他们知道,以一个初中生的积淀和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很难写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老师们也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引导我们磨砺思维、开阔视野,所以他们都鼓励学生写记叙文,“有真情实感、言之合理即可”。可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写出一篇达到这样简单要求的记叙文也是一项挑战,拼的不仅是文笔、表达能力和思考水平,还有自己的经历。

我读初中书时离开家乡的县城到市里求学,借住在姨妈家里。想家,让我第一次有了强烈到可以成文的情感体验。我常常在作文课上,一边哭一边把作文写完,写出来的作文偶尔被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大概这样写了十多篇作文之后,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再重复自己那点经历。看看那些能够能在全校贴出来的优秀作文,不是有着超常的文笔,就是都有着让人难忘的经历:做义工、到远方旅游、参观展览……我当时想,如果有机会参加同样的活动,我应该也能写出一样的作文来。

我有一位大学室友,她常常跟我戏谑自己中学写作文凑字数。本以为她是因为感受能力比较弱,所以才写不出来作文。让我意外的是,她经常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有时还会抒发一幅画或是一首歌给她带来的感受。最近一次聊天,她跟我讲起自己为什么对红糖做的糖三角情有独钟。她说,三岁那年她跟妈妈到市场去买早饭。在哈尔滨的寒冬,早点铺的老板掀开巨大的锅盖,从一屉热气腾腾的白色干粮里面,她惊喜地发现了一点带颜色的东西——糖三角。虽然它们只是露出一点暗红色的陷,但在一个三岁孩子的眼里,那是异常鲜艳的颜色。她那时很想买这个糖三角,却又表达不出自己的心情。我本来想问她有没有把这样深刻的记忆写到作文里面,可想想又感觉不用问也知道答案。

写作,本该是一个分享体验和经验的过程,但对我们的语文作文课和考试作文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情真意切”都能得到尊重。很少有语文老师或是阅卷人愿意看到学生在作文里描述三岁时没买成糖三角,写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或引经据典地颂扬文人风骨,更容易博得阅卷人的眼球。可是,如果学生们不敢把真实的经历和体验记录到作文中,那么老师又如何能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呢?他们又怎能通过写作表达感受、分享经验、反思自我呢?

有些学生具备文学天赋和强烈的阅读兴趣,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积淀,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书写生活中平凡的真实的经历,更能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有意引导,也许能够培养出更多感受力丰富、乐于表达又擅长写作的年轻人。

相关原创评论:

胡爱萍:【好书读评】社会不在彼岸,就在眼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情真意切  情真意切词条  学生作文  学生作文词条  越来越  越来越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