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包办式培训”解决不了教师成长问题

江苏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在《校长的烦恼:老师培训后,依旧重复着昨天的自己》一文中写道:“一位校长对我说,从2008年至今,他学校的老师几乎‘轮训’遍了,有些骨干教师不止一次参加过‘国培班’……有些老师进步不大,教学中依然故我,重复着昨天的自己。”

这段话揭示了当今教师培训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支付了大量的培训费,却收不到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集中培训究竟是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药”?在笔者看来,评价教师培训效果的好坏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首先,要看培训的形式是否为广大教师所欢迎。教师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效和接地气的培训。近几年来,教师寒暑假集训“充电”似乎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集训的时间大多为一周。平时还有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以及名目繁多的研讨会、论坛和观摩活动等。尽管培训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学习目标依然是任务式、应试式地追求作业数量。有的培训者说,听着专家高谈阔论时仿佛还有点感觉,听后一琢磨又不知所云,有些内容则“假大空”,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转化成教学行为。还有一些教师将远程研修视频设置为静音状态,他们聊天、打牌,到交作业时“你抄、我抄、大家抄”,认真对待者仅是一小部分。这种年年统一举办的全省十万大军集中“充电”,场面恢宏,但效果几何呢,值得深思。

其次,要看培训内容是否符合老师的内在发展需要。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而非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是什么?所有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又是一样的吗?作为培训的实施者,必须要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的内在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并把它转变为有具体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很多培训课程都是根据培训者的专长而设置的,而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基本不做科学的论证,这样的课程几乎无人问津。

最后,长期靠外力推动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人的基本素养的形成是在接受教育后,经过思考和实践,内化为某种思维与能力,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同理,教师素养的形成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和历练,并非来自于外力的反复作用。正如于永正所言,解决校长烦恼的关键在于老师的“转化”能力,转化有两种:一种是把理念转化为行为,需要创造力和付出相当的精力;另一种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过多的集中培训,使一些教师自觉学习和成长的意识渐渐淡漠了,使教师不再依靠内在驱动力谋求专业发展,而为外在力量所驱使。一名有职业理想的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专业追求,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修炼和探索之路。如果教师成长完全要靠“培训”,那么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也许进入了一个误区。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正途,过多的包办解决不了成长问题,反而会产生“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烦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包办  包办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解决  解决词条  培训  培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