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不要过度解读诺奖得主的教育经验

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因为屠呦呦的中学生涯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据学校一位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10月6日钱江晚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60分的成绩单,这两个放在一起,想必舆论又要“发酵”了。有人会吃惊,原来诺奖得主也是后进生;有人会说,孩子小时候学习不用那么好,等长大后,完全可以后发制人。面对诺奖得主,无论是莫言还是屠呦呦,在起底他们的经历尤其是教育经历时,有的热心网友总会说一些看似高明、犀利、炫技的话,在众声喧哗面前,以期博得头彩;有的人还会依据诺奖得主的“过去”,开采出一些教育箴言,甚至还编撰成册,制成“宝典”,以供仿效。

面对诺奖得主的“历史”,我们要心平气和:一方面,诺奖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诺奖得主身上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可以适当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另一方面,还要看到诺奖的“稀有性”,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希冀归纳出教育成功模式,推而广之的做法,未免是牵强附会,异想天开。

一个成功的教育不代表多个教育的成功,对那些等待诺奖启迪、“开光”经验的人而言,请不要心急。每个人的教育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些所谓的教育良方,一旦脱离孩子个体实际,也会失灵。过度解读诺奖得主的教育经验,只会掉入经验的彀中,误入歧路。

诺奖得主的经验可以提取、借鉴,也可以适当运用,但千万别给予太高的“指望”。只有根据教育的实际,因人而异,别出心裁底制定培养方案,才是教育的正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得主  得主词条  过度  过度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  经验  经验词条  
教育评论教师

 此生无悔做教师

从踏入师范学校大门起,我已经历了32个教师节。现在又到教师节,回眸过去,总想说点什么。先说说我为什么选择了师范。我是个地地道道出生在山沟里的孩子,小时候就目睹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