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人专业”体现高校专业设置应有的坚守

去年,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今年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后继有人,人大附中的余逸伦通过北大自招考试,以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考入元培学院。接受一到三学期的通识教育后,他将选择古生物学专业。(8月8日法制晚报)

“一人专业”并不只有以上新闻反映的这么一个。一个专业仅一名研究生,这种情况在武汉高校也不少见。据中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历年报考录取情况统计显示,2010至2013年,该校每年都有部分专业只录取一名研究生的情况。其中,2011年、2012年有4个专业仅录取一人,2013年有5个专业仅录取一人。“一人专业”为什么不停招?这肯定是大家看了以上新闻后的第一反映。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保留“一人专业”,有其“特别意义”,高校专业设置虽然要看市场的“脸色”,但是也不可完全“市场化”。

出现“一人专业”的原因,除了考生对部分专业知晓程度有限,报考人数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的专业报考人数虽然不少,但是符合录取条件的少。比如,中南财经大学2012年审计学专业一共有45人报考,但仅有一人符合录取条件而入学。

保留“一人专业”的“特别意义”,有社会岗位“虚位以待”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国家人才培养有特殊需要,特殊人才不能“后继无人”。高校研究领域有发展前途,基础科研方向不可“留缺”。比如以上新闻中的古生物学专业,这确实是一个冷门专业,就读的学生很少。但目前中科院海洋所等几个研究所,都在呼吁保留这个专业。北大在本科阶段开设古生物学专业,是因为我国在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但研究古生物学的人才却比较匮乏。开设这个专业,是为了培养一批古生物学的专业人才。

现在,一些高校对于有关专业的设置出现了要完全“市场化”的论调和行动,这其实是不妥当的。高校专业设置完全“市场化”不符合人才学科的设置,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这种忽略人才的社会培养,把高校培育理念异化成职业技工人才培育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不可能培育出国家适用型人才,而且还有可能因“市场调节失灵”而激化新的人才供需矛盾。市场需求变化多端,如果高校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只能是疲于奔命而事倍功半。

不可否认,对于那些因为市场盲目追捧而产生泡沫的高校专业,停止招生十分恰当和必要。但是,除了泡沫专业外,一些基础或是当前显得冷门却不乏前瞻性的专业,例如考古、数学等并不能迅速产生效益的冷门专业,不应与泡沫专业同等视之,而应该给予重视与特别的关照,实行招生“倾斜”政策。高校在人才培育目标的确立、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安排等方面,应该考虑国家的教育培育,并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当然,也有些冷门专业,因为培养的人才少,还是好就业的。比如,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处有很多,可以到大学做研究和教学,一些研究院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有需要。不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报考冷门专业的学生,最好对专业有较强的研究爱好兴趣,而不应首先考虑市场需要以及是否好就业,否则,会担当不起国家人才培养重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词条  一人  一人词条  坚守  坚守词条  体现  体现词条  有的  有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