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增加过程评价可抑制大学生作弊“需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相关网站对2000人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51.2%的人是在校或毕业的大学生。结果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杜绝大学生作弊

考试作弊自科举开始就有,大学生作弊自然也非新鲜事。这次调查揭露的问题很真实,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作弊手段包括偷看、夹带、传递、手机作弊、换卷等多种类型,而作弊可分为单人作弊和多人协同作弊两种形式。大学生作弊败坏了高校学风,也易成为社会浮躁和虚假风气的温床。在大学生作弊现象日益凸显,问题日渐严重之际,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

很显然,大学生作弊无论从规则还是道德上都是被禁止的。一方面,作弊违反了高校的政策规定。为防止大学生作弊,不少高校都出台了《学生违反考试纪律处理规定》之类的政策文件,根据作弊的严重程度,其处分可以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另一方面,作弊挑战了诚信道德。大学生无论使用了哪种形式的作弊手段,都将个人诚信抛出脑后,违背了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

但从调查来看,学校政策规定和道德呼吁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从监考不严的角度来讲,教师应承担一定责任。据笔者的学习体验,不同老师对考试的重视程度并不相同。有些老师平时上课马马虎虎,考试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学生广开作弊之门;即使一些平时很严格的老师,也不希望学生因为挂科而耽误前程,因此放松了考试要求。

但责怪和惩罚教师,未免有失偏颇。在高校加强考试作弊处罚力度的情况下,一旦学生被认定为作弊,就会受到相应处罚,这种影响并不能忽略不计。而且有些学生如果因为作弊被老师逮到,极可能做出求情、恐吓甚至跳楼等后果严重的事来,老师难辞其咎。因此那些在考试中不够严格的老师,也是情有可原。看不到教师的这片苦心和苦衷,也就看不到问题的根本。

其实,在大学生看来,作弊并非没有理由。只要考试成绩是衡量他们学习效果好坏和赢得荣誉及奖学金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对分数的追求就显得正当。因此,作弊说白了是为了在保及格的基础上拿到较高分数。主动作弊的行为夹杂着饶幸、不劳而获、虚荣和自暴自弃等心理因素;而协同作弊的行为则含有同学情谊甚至利益因素。显然,这些理由站不住脚。

但对学生的考核是必须的,不能因为考试存在弊端,就对学生予以放养。因此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开展学生考评。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增加过程评价抑制大学生作弊“需求”,即避免让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和最终标准,这也是国外不少高校学生考核的主要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平时课堂上,加强过程考核,比如,通过学生平时到课率、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在整个学生考评中的比重。

当然,无论是平时考评还是期末考试,都要加强高校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教师监考的严厉程度,以确保学生积极主动,诚信自律,形成诚信应对考评和考试的良好学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弊  作弊词条  抑制  抑制词条  增加  增加词条  需求  需求词条  过程  过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