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落实“双减”不能走极端

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以来,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具体措施,确保“双减”工作有效落地。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现象:有的地区不顾寄宿制或非寄宿制实际,一律取消早读;有的一刀切禁止教师在自习课讲作业;有的过分提高体育中考分值;有的将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笔者认为,这些做法有些偏激,不仅有违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还可能引发新的应试“内卷”。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又产生了新的焦虑:没有校外学科培训,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孩子未来如何应对考试?面对这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更应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认真领会“双减”等政策的要义,杜绝极端行为出现。

首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遗传、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难免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将学生视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是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个体实际,分层教学,分层设计作业。对于智力存在缺陷和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应适当布置一些抄写生字、新词等简单、机械性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能让他们在重复性练习中积累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进行集体纠正;对于个别问题,可进行一对一辅导。

第二,不能过分夸大考试的作用,引发新的应试“内卷”。教育重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手段推动,否则,可能会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进而出现“一边着力减轻学科教学和作业负担,一边又增加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考试负担”的局面。这样一来,“双减”政策就失去了应有之义。

再次,要减轻学校、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和教师的压力更大,要全面改进教法、提高质量,也要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若肆意开展种类繁多的“进校园”活动,把教师当成永远装不满水的“克莱因瓶”,就会加重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双减”之路势在必行,但不能走偏。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深刻领会“双减”的内涵,做到敢为、有为、不虚为:敢为——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完善管理措施,确保教育教学稳定有序;有为——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虚为——减少行政干预,推动教育走上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落实“双减”不能走极端  走极端  走极端词条  落实  落实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