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国际不打小孩日”,不该成为单日限定

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词条悄然登上微博热搜榜并迅速名列前茅,各大媒体官方微博帐号也纷纷发博倡议“反对体罚,对待孩子要多些引导与尊重,多点宽容与耐心。”在网友惊叹于“才知道还有这样的节日”的同时,笔者发现,评论的网友中超过一半都表示自己小时候曾被父母打过,也有人发出调侃“今天的打调休到明天就好。”

中国民间俗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我国古代法家创立人韩非子也曾说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不听话的孩子总是在家长的“棍棒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而这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但家庭暴力与“为了你好,所以是教育你”之间是很难界定的。此外,不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这里的暴力仅仅指身体上的殴打、体罚,还是包括语言上的冷嘲热讽同样含糊不清。

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虽然更善于服从,从而与父母发展出彼此相安无事的相处模式,却并不能真的理解“沟通”背后的真实含义。没有孩子打心底里赞同父母对自己打骂的教育方式,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则更难接受。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初临人世的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没有建立完好健全的三观,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是非正误的判断、他们的思考模式、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用言传身教涂抹上去的色彩。一个以武力来征服孩子的父母,很有可能也会教育出一个喜欢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孩子。家暴的创伤通常会历久弥新,粗鲁的打骂会成为孩子自卑与懦弱等负面情绪滋生的温床,每当回想起家长的暴行与责骂,就会不断加深孩子内心的羞耻感与自卑心理。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即使体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心理学中有两种教育法,分别是阴性强化法与阳性强化法。当家长采用“棍棒式”教育时,就处于阴性强化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家长的处罚,孩子会条件反射地回避问题,很难得到正面积极的反应。

对于教育孩子,阳性强化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孩子需要夸赞,需要鼓励,才能培养出自信。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她的母亲从不采取打压式教育,相反,她坚持认为,表扬孩子与相信孩子最为重要。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才塑造出谷爱凌自信昂扬的姿态。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种打骂孩子的方式叫做教育,“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也早已不再适用于当今世界。“国际不打小孩日”也不该是单日限定,而该成为一种教育观念,内化于家长心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单日  单日词条  限定  限定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  小孩  小孩词条  成为  成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