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层干部培训五大要点 中层管理类如何培养员工

  中层干部团队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是企业实际意义上的管理和执行主体。既要关注企业战略与目标 ,又要带领团队实现基于企业目标 的团队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中层干部,并加大对中层的管理与培训

  第一、先要了解中层干部培训的特点

  中层干部不是一个单纯的角色,在下属面前他代表着企业,在下司面前他代表基层,在同事面前,他是管理协作某一环节或职责范畴的代表,而中层干部自身还要面临岗位本职的挑战。这四个关键角色合为一体,要求中层干部培训具备充分的角色认知和管理意识,要能很好的权衡和理顺各种关系,要善于接收与分配工作,并承担应用的责任,更要懂得如何与企业中的各个利益群体形成良好共赢的格局。所有这些客观要求,都为企业中层干部培训提供了内容依据和参考。

  当然,依据行业、企业、部门、入职时间、个性、是否新晋升甚至年龄、学历的不同,中层干部在培训上也有着差异,甚至是迥然不同。销售企业中层干部,较大一部分是销售精英,销售能力强,但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财务干部,严谨细致但沟通与协调能力不足;管理职能干部的沟通和管理意识强,但职业困惑大于专业部门干部等;新晋升人员冲劲大干劲足,但岗位实操不足,经验欠缺……

  了解了企业中层管理者的特点,就可以将依据特点对中层干部进行分类。不同的特点反映不同的培训内容需求,反映不同的培训接受能力,也反映对培训形式、培训组织安排的具体要求。

  第二、了解当前企业中层干部的状况

  做中层干部培训必须有一个规划,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中层干部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盘点和了解中层干部现状很重要。

  盘点:就是了解中层干部的客观信息。要知道,企业的中层干部群体包括哪些人,不同的企业规模大小行业不同都是不一样的`,关键是他们必须具备共同的特点,不具有决策职能,并有2-3个下属或负责一定的管理职能,在职能下自己有决断权并承担责任。还要收集中层干部的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学历、经验、是否晋升、岗位任职年限、年龄、绩效表现、奖惩状况、培训的情况等等,以表格化的形式进行汇总。

  分析:通常就是对主客观信息的一个分析和掌握,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主观的综合信息判断。通过汇总分析,了解中层干部团队是否是称职团队,是否人员流失严重,是否有很好的梯队,是否培训充分,最大的问题在哪里等等问题,这些可变量将为培训提供价值依据,也是中层干部培训开展的依据和参考。

  培训通常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并杜绝将发生的问题而存在的,不了解干部现状的干部培训通常很难。

  第三、了解和分析中层干部培训的具体需求

  对所在企业的中层干部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就需要收集分析中层干部的培训需求。中层干部培训的需求,科学地说应历经“分析——收集——再分析”的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分析。第一次分析是依照经过对中层干部现状的了解,针对性的进行需求收集的规划,设计针对性的问卷和需求调查方法。

  第二阶段:收集。进行培训需求收集的具体工作。

  第三阶段:再分析:对收集到的需求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一般来说,收集到的需求数据是很多样的:有反映不足和问题的,有期望培训内容的,有对过去培训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的……但无论如何,就是不能没有接下来的培训怎么做,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的建议和看法,因为,这时接下来培训规划的基础。

  需求数据多样化,就必须进行细致分析,去伪存真,去末求本,去现象求真相。得到整体关于中层干部的主客观培训需求,所谓主观是指他们认为有什么问题,认为该做什么培训,而客观是指他们的实际培训认知与现状,公司、部门、岗位的管理要求管理问题和管理需求等。

  当然,最后不得忽略的是,培训需求必不可少的要考虑的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第四、确定某一时期的干部培训的目标和关键点

  培训是个范围很大内容很广的用语,不同的时期由于中层干部的状况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培训的侧重点必然有差异。

  已经清楚的了解到企业中层干部培训当下的培训需求,就应该确定当前干部培训的目标,有了目标,培训工作就有了着眼点,就要分解成几个关键的工作来突出完成。举例,根据需求的整体调整与分析,确认今年年度目标是培养中层干部梯队,那么相关的关键工作就出来(只针对培训来说),一是制定中层干部培训的规划和计划,二是确定不同梯队层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三是如何评估培训目标达成。

  第五、中层干部培训必须获得多位高层支持及大部分中层干部认同

  看似与培训无关,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这样,有必要得到相关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许有些工作别人并不能够接受,但是理解是必需的,如果他人不理解,工作就很难开展,这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不乏例证了。

  得到直接上司的支持是肯定的,否则工作无法开始实施;其次,必须得到其他部门或领域高层的支持,这必须培训管理者掌握好高超的主动沟通技巧,还是那句话,即使短时期于对方不利,你也要让对方理解,你从全局考虑为公司考虑的用心,退而次之,即使不支持,也请不要反对;中层干部们的理解和认可,这是显然的,他们不情愿的培训工作会有什么效用呢?

中层管理类如何培养员工

  导语:“如何让下属有执行力?”“如何打造高效团队?”很多管理者在为团队管理而头疼。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层管理类如何培养员工吧!

  通常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这四种方式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四种方式都非常必要。

  有系统而慎重的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的,莫过于分配他高要求的职务。只求过关就好,往往消磨员工的干劲;通过努力不懈和发挥能力,专注于达到最高要求,总是能激发员工的干劲,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应该鞭策员工工作,相反,我们应该让他们自我鞭策。唯一的办法是提升他们的意愿,把焦点放在更高的目标上。

  一般员工的产出标准通常必须都是最低标准,因此不可避免的,会误导员工。企业甚至不应该公布这个最低标准(而且超过标准的人甚至还可以获得额外奖赏),以免员工会认为这个标准代表常态。的确,这样做很可能反而对轻易就能“超越标准“的优秀员工产生负面效应。他要么刻意压低产出,以免凸现同事能力不足;要么失去了对管理层的敬意,因为他们居然如此无知,以至于订出这么荒谬的低标准。每当管理层试图提高标准时,他会第一个站出来抱怨。

  IBM决定取消通行标准,让员工决定自己的工作标准,是很正确的做法,而结果也证实了这点。IBM的成功显示产业界应该更进一步为员工设定真正的工作目标,而不是设定产出标准。

  我们或许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工厂、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因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工作,必须以目标来取代最低生产标准。但是即使是今天组装厂中的机械性工作,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加上一些技能和判断上的挑战,仍然可以设定有意义的目标。要激励员工达成最高绩效,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者也必须针对决定员工表现能力的各种管理功能,设定高绩效标准。

  为了激励员工获取最佳绩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管理层必须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提出高标准。因为较好的管理职能,是决定工人能否达到最佳绩效的关键。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闲在那里无所事事——无论员工表面上多么庆幸可以领薪水不做事,在他们眼中,这充分显现了管理者的无能。妥善拟定进度,让员工随时都有事可做,可不是一件小事;让设备保持在一流状态,勤于保养,或在机器有故障时,能立刻修好,也不是小事。最能激励员工绩效的就是把内部管理事务处理得无懈可击,通过这些活动向员工展现管理者的才干和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者的能力和标准。

  这个原则无论对销售人员或机器操作人员,对办公室职员或工程师都一样适用。管理能力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管理者是否有能力让员工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发挥工作最大的效益。最浪费成本的莫过于办公室主管一早上班后,让部署等着他看完所有的信件,并且加以分类,到了下午才拼命压迫下属赶工,以弥补上午损失的时间。

  如果工厂领班只顾着自己在工具房找替换零件(他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应该采购的零件),让其他工人站在一旁无事可做,他对削减产出的影响将甚于工会的呼吁。而如果总工程师储存了一批“备用“人手,把他们放在虚设的职位上,也会严重打击士气。

  这类规划不良的`状况会降低员工对管理层的尊敬,让员工认为公司并不是真的在意他们的表现,因此也降低了他们为公司奉献的意愿。当有人说,这好比”犯了谋杀罪以后,居然还能若无其事地走开“,已经够糟了,但是拿下面一句话来形容公司的状况,杀伤力更强:”就好像在**里一样,先催促你快一点,快一点,然后又要你等半天。“

  一位聪明的工厂主管有一次告诉我,我只想让领班做好几件事情:保持部门和机器一尘不染,总是在3天前就把该做的工作规划好,确保工厂拥有最新的设备,以及适时更换老旧的工具,除此之外,其他什么事都不必管。他的继任者引进了一大堆人事管理的技巧和花招,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来筛选领班、训练领班,向他们发表一堆人际关系的谈话。然而,却从来无法追上前任所创下的生产记录。

  让员工了解情况

  要根据目标来衡量绩效,需要有充足的信息。问题不在于员工需要多少信息,而在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让员工了解多少信息。员工必须获得多少信息,才能承担起企业要求他的绩效?还有,应该什么时候获得这些信息?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有关工作程序和信息流通的规则既适用于管理者,也适用于一般员工。

  但是企业也必须设法让员工为后果负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工作和整体有何关联,他也应该知道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以及通过企业对社会有何贡献。

  我明白要提供员工工作所需的信息并不容易,需要新的技术。数字本身通常都有完整的记录,但是要快速把信息传递给员工,就需要借助新工具。如果缺乏信息,员工就没有足够的诱因和方法来提升绩效。

  要提供员工关于企业,以及他对于企业有何贡献的信息,就更困难了。传统数据对他而言,大半都毫无意义,尤其是如果信息还是以传统形式呈现,又加上一贯的时间延滞的话,就更加没有意义。不过管理者仍然应该尽量提供信息——不是因为员工要求看到这些数据,而是因为这么做才符合公司最大利益。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或许还是不可能把信息传递给大多数员工,但是当管理者努力把信息传达给每位员工时,他才有可能接触到在每个工厂、办公室或分店中影响公众意见和态度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层  中层词条  干部培训  干部培训词条  要点  要点词条  五大  五大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