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职业生涯目标缺失造成前路迷惑 内职业生涯:不同发展层级的身价按钮

职业生涯目标缺失造成前路迷惑

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向我咨询:“我该考研还是该就业?”这其实是一个很荒谬的问题。就如同一个即将出行的旅行者向路人询问:“我该乘火车还是该乘飞机?”答案因每个人目的地、拥有金钱、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  考研也一样。它只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否有助于实现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也要依目标本身、客观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来决定。  可现实中,却有太多人无视这一点。他们把考研当作终极目标来追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考研对自己的理想又有怎样的帮助和促进。即所谓“考研无意识”:大家都考研,所以我考研;父母要求我考研,所以我考研考研能改善就业环境,所以我考研。这些理由,没有一个站在自己立场上,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状况。  一个读研二的学生来咨询时说:“自从考上研究生就一直很盲目,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该怎么办?”  我建议他先停下脚步,好好规划一下,不要盲目地胡乱奔跑。他的回答特别有意思:“我怕停下来就来不及了,还是边跑边思考吧。”  据我所知,如他一样盲目、混乱的研究生还大有人在。他们浮躁、焦虑、担心自己的未来,却吝惜时间不肯停下来思考。当初考研就是奉行“鸵鸟政策”,推迟找工作的时间,如今研究生也即将过去,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我该怎么办?是继续读博还是找工作?”  这种对未来的模糊认识和盲目追逐可以说是一种浪费,不仅没有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按照收益-成本模式计算,考研要花的时间、金钱等代价如果投资于其他事情,其收益要大得多。  理论虽然如此,但考研无意识的大军却年年增多,连续数年抗战的大有人在。  究其原因,首先是我们的职业生涯辅导滞后的体现。  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就业安置是从大四开始的。进入大四,才开展一系列讲座、发布就业信息、贯彻就业政策,实际上是十分滞后的。  其次,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很多孩子的兴趣从小就不被重视,家庭教育以灌输和替代为主。在如此专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所以长大了他们也习惯于听命父母,遵从社会,在很多事情上“随大流”。  第三,用人单位也存在学历迷信的现象。  有些单位招聘时对人才需求本身就比较模糊,没有真正考虑究竟什么样的人能胜任这个岗位。而是从一些硬性标准上去筛选,比如性别、学历等等。这样,无形中就把学历炒高了,形成“学历越高,适应性越强”的认识误区。而实际上,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看重的根本不是学历,而是能力与素质。  最后,也与媒体引导不无关系。  每到毕业时节,媒体总在大肆报道就业环境差,无形中就把找工作的压力扩大化了。其实找工作难很多情况下不是就业环境本身造成的,而是学生缺乏求职的技巧和策略。  大家习惯于将研究生学历看作是增加竞争砝码的武器,其实有些职业是不需要研究生学历这块“敲门砖”的。相反,由于研究生教育更加专业化,就业的路反而会越来越窄。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讲,大学生应该尽早规划自己的未来:  第一步是职业探索。即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看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  第二步是外部世界。即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学历,自己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发展前景如何等等;  第三步是决策。即综合考察各方面的信息,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四步才是求职找工作,明确自己的意向,以及去应聘的公司或机构的情况;  第五步是找到工作后的评估。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探索与规划流程。而很多人却跃过了前三步,从第四步开始。所以才会在找工作和考研之间犹疑不定,当找工作出现瓶颈或前途不明确时,将自己送上考研之路。而这样的考研之路,前途依旧不会光明。

内职业生涯:不同发展层级的身价按钮

JOE,36岁,大学时学的是工商企业管理。91年毕业后进入国内一家大型IT企业做财务专员。他的上司是个十分具有开拓性的领导。而他个性沉稳严谨,细心,把财务工作搞得井井有条,深的领导赏识。这样,在两年的工作中,他和领导的工作配合越来越默契。在他看来,他已经取得领导百分百的信任。一旦这种信任建立起来,后面的事情就顺了,在他工作的第四年,他被提升为公司CFO。  到95年的时候,是企业迅速扩张的一年,企业在各地建立分公司。他出任青岛公司二把手,做副总。这样,他在30岁的时候冲上了一个事业的顶峰。可谓风光无限。但是他也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使妻子十分不满。强烈要求他调回北京工作。面临家庭冲突,妻子的刚烈和坚决,如果不调回北京,婚姻和家庭都面临危险。最终他上任一年多就辞职,调回北京,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只能进入北京的分公司出任事业部副总。上任后,他才发现,这个副总只相当于老总助理的职位。事业带来的成就感荡然无存。  现在回北京两年了,妻子的事业走向高潮,他却没有任何起色,还在总的位子上雷打不动。他希望能够更上一个台阶。但公司内部晋升的希望渺茫,不知道还要熬到什么时候,而他投递的简历,只有两家公司面试他,最后还没了下文,让他十分气馁。  职业顾问分析:  在青岛分公司做副总的时候,JOE已经达到一个事业的高峰,负责分公司的管理及战略规划。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在这一职位上发展2-3年,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还可以逐步的提升,无论从资历和经验上都可以跨入更高的层次。突然的中断,没能让他获得更多的战略管理经验,真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他现在在北京工作了两年,提升没有希望,可锐专家对他能力和经验模块的分析,发现他离晋升仅一步之遥,经验和阅历足够,到知识结构仍然缺乏。如果能够去读一个MBA,沉淀和升华多年的经验,晋升必定势不可挡。  我们的社会天才少,普通人多,个人资质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在职场上,有的人能够迅速上升,而有的人却在低薪低职位上长跑,那肯定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职业的发展规律。比如说,有的人做了10年,仍然升不了,做不到职业经理人。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小年轻,做了四五年,拿了一个MBA证书就升上去了。按理说,自己做了10年,经验和专业能力都有了,也在大公司历练过,怎么就不能上升呢?他想不通。  还有的人,拿了MBA证书,也做不了经理人。他们就会想,我不是拿了证书了吗,我为什么还是“海待”,这个“坎”就是过不去,为什么呢?  其实,是他们没有按对身价提升的按钮,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收效甚微。内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当你的职业经历积累到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点,或者一个什么样的基础的时候,他才需要去看你的资质,而当你还不具备足够的职业经历,你的资质就没有了被看的前提。  职业发展分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低到高分别为实施层、执行管理层和决策层,在这三层中,有不同的职务、等级,在这个过程中,对内职业生涯的要求,也就是使职业人向前跨越的核心按钮是不一样的。找对了提升身价的关键点,顺应职业上升规律,才能够快速上升,不至于误入歧途。  在实施层,最被看中的是职业气质、职业潜质,看一个人是不是可以去积累那些工作经验。比如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那企业就会重点看他的潜质和气质,看这个人是否值得企业花成本培养。  第二,在执行管理层看的更多的是什么呢?职务经验。比如说,有的人读MBA回来就要做销售经理,但是别人为什么会给你做,你有职业经验吗,你有客户资源吗?作为执行管理人员,作为经理,是要立即产生业绩的。你的业绩表现就是马上把客户带来,直线经理人就是马上把企当下的商业价值做出来的人,虽然是要展望未来,但是你不是为未来做构架的人,而是把企业计划好的事情做出来。怎么才能确定你肯定能做出来呢,就是说你做过,甚至说你的资源和客户能拿来就用。你的职务经验是最被看中的,这时候,职业资质就不是核心关键点了。很显然,JOE就是在这个阶段,多年的经验还不够,还要有先进管理理念,所以他需要的是突破原有知识结构。  第三是决策层,决策层是做架构的。像我们前面讲到的,有人做了10年,他上不去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做架构的人,你光会说我什么都会做,我什么都懂,是不行的,你未必是一个架构者。架构者是要有足够高度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的,你的学习资质的进一步攀升,才能证明你有架构的能力,有前瞻未来的能力。这时候,就把资质看的很重要了,光有经验是不行的,还是要有证书。  因此,这三个层级中,每一个里面都有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和你的身价有关,很多人不能实现他的身价是因为,他启动的按钮不对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病急乱投医。学生觉得,企业要的是经验,我没有工作经验怎么办;总是不能晋升的人就觉得,那些小年轻不知道怎么,拿个证书就上去了,我到底哪里不如人呢,他也搞不懂,所以说各阶层的人都没有理清不同发展层级刺激他身价增长的要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词条  层级  层级词条  前路  前路词条  缺失  缺失词条  身价  身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