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员工激励 企业员工激励

        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激励同样是存在的,但主要是精神激励。而在市场经济中,激励更多地是物质的,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尽管精神激励仍然需要,但在市场经济下物质激励更为普遍。 与计划经济忽视价格迥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是以价格为核心进行运作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而现代经济学认为,价格机制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价格的变化实现赢利的变化,从而给生产者提供激励。在那些价高利丰的经济部门中,高利润给生产者提供了更强的激励,使它们具有更强的动力去生产更多的产品,同时也激励其他新的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扩大该领域的生产规模。 在企业内部,为了使员工更少一些偷懒行为,少一些“搭便车”的行为,通过使员工的收入与公司业绩挂钩而使员工具有危机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激励方法,诸如根据业绩提取奖金、计件工资、干坏了炒鱿鱼等等。而奖金、工资都不过是价格的表现形式而已。 激励之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危机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可以想象,人们在降低收入、失去工作等威胁面前,定会发奋工作。 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可以说,改革的历史同时也是激励机制演进的历史。从包产到户到奖金制度,再到最新的“股票期权”,运作的目的无不是为了激励。时至今日,激励的方式已多元化了。 但物极必反,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利用激励的同时,必须警惕过度激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是,作为制度的激励的运用亦如是。资本、劳动、技术不是万能的,激励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收益递减现象必将出现。

        最近被媒体爆炒的北京房地产业发生的某公司6位销售副总监集体跳槽事件,正说明了“过度激励”的后果。此次事件的发生虽说有外部原因,但根本原因被雇主和雇员双方一致认定为“压力太大”。该公司每月都要淘汰掉6个销售小组中销售额最少的那个小组的销售副总监,而不管其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各个小组的实力不同等因素。在这样的压力下,人员要保持稳定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肩上的担子太重,人会被压垮。在不堪重负之中,人会千方百计地撂下担子,另寻出路。精神上的负担亦如是,如果勉强撑,说不准哪天就进了精神病院。因此激励不能过度,必须考虑人的承受能力。 撂担子或者人员流失对企业是不利的,直接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而一个人员不稳定的企业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终将在竞争中败北。因为,人员的过快流失,意味着企业组织的学习曲线屡屡被打断,没有持续的上升。换言之,经验作为一种企业的无形资产都将随着人员的流失而流失,难以积累起来,形不成稳固的核心能力。 因此,激励也是一柄双刃利剑,既可以是很好的工具,也可能伤及自身。这样想着,我还不由地想起我国某著名公司的一件事。该公司出巨资聘请了一家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为其发展出谋划策,于是后者为该公司提供了一揽子的建议。其中之一是对每个季度中评比后三名的部门经理调换工作岗位。 可以说,上面的建议未尝不是个好主意,也未尝不是个“馊”主意。因为它确实可以很有效地激励那些部门经理们,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人事的混乱。试想,如果一个部门因为市场或行业的因素而业绩难有起色,部门经理屡屡“中标”,那种每季一换的情形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而且,如果朝不保夕,必然导致短期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也将更为猖獗。

        其实,“严厉”的做法存在着一些难题,压力会引起反抗,诸如压低产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敌对情绪,在充分就业时期,这种严厉的做法尤其难于奏效。“温和”的做法也有困难,它常常导致放弃领导——为了相安无事,却导致对工作的漠不关心,人们不断地期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而贡献的却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就问了:是不是应该胡萝卜加大棒更好些,如老罗斯福所说:“言语温和,但手中拿着根大棒。”于是就有了新的观点。 新观点(y理论): (1)领导管理人员要负责为了经济目的而安排生产性企业的各项要素——金钱,物资,设备,人员。 (2)消极被动和抵制组织需要并非人的天性,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在组织中获得的经验。 (3)发展的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愿意把行动指向于组织目标,所有这些全都存在于人们身上,而不是由领导人员加到人们的身上的。领导人的责任在于使得人们有可能自己认识到并发展人的这些特性。 (4)领导管理人员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对组织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安排,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把他们自己的努力用于组织目标,而最好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 这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就是彼得·德鲁克所谓的“目标管理”。它不同于“控制管理”,也不像“温和”的x理论通常会发生的那样放弃领导,降低标准。 有一种说法:x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这种差别就是把人作为孩子来看待还是作为成年人来对待。 人们往往把推行新观点的未能取得成功归罪于“贩来的新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推行只是在其旧理论预设的框框内的应用、推行,用控制的思路来推行授权、放权就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

          公正是体现领导者的品格魅力。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分析,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的付出和收入成正比,这个是最基本的,对于员工的影响是初级的;第二就是相对平衡报酬的影响,他会自己比较周围同事或者社会环境可比较人员的综合付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如果领导者有一些偏心,那么他也会感到不公平公正,而这个会使你前期的激励措施功效消失殆尽。领导者要给你的下属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感到跟着这样的领导不吃亏,才能保持竞争和按劳分配的合理平稳性。   授权的意义就是鼓励和信任。优秀的下属需要合适的舞台,三株公司吴柄新总裁有句名言“是个老虎就给个山冈守着,是个猴子就给树抱着”,话里除了量材使用外,还隐含着一个含义,你让老虎给你看着树他是不安心的,早晚都会跑掉去找大的山冈,授权一定要公开和公正,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样才能使得到授权的人真正能行使权利;授权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晋升,你的部下的成长不要老是庇护在你的阴影之下,笔者前半年提了一个市场总监,结果过了一个月发现还没有原来干经理的时候表现令人满意,结果市场总监主动找上来谈话,说在公司的管理体系下,市场总监是个虚职,大家还按照过去的习惯来找我请示,而他仅仅变成了一个执行者,那样还不如继续作部门经理,我才恍然大捂,授权必须建立在公开的程序和制度上面,否则授还不如不授。   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管理办法,自己的思想,别人的行动是管理的精髓,而激励就是达到管理目的的必要和重要手段,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领导者能在公司现有的资源基础上最大的整和人力资源的潜能,以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那么就达到了激励的本意,也许哪个时候激励就变成了两个字“沟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员工激励 企业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  员工激励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