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的企业文化理念比较 如何解决企业文化的统一性

        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有效的战略和优秀的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模式和基础。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的战略导向就是指企业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在企业文化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一切企业行为和企业人的行为都必须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企业发展战略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麦肯锡提出的7S战略模型,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构成了一个企业有机体。这个模型甚至可以称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各层面相辅相成,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战略?要理解战略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回答“企业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一套哲学,回答企业企业人一切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种问题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是以企业家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企业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创造财富。有人从战略与文化关联性角度,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战略相助型企业文化。也即企业文化导向与战略目标相吻合,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和谐,促进企业较快地发展。二是战略制约型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抵触,成为企业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羁绊乃至发展的桎梏。尤其是当企业施行新的战略时,企业文化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塑造出崭新的战略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

        假若变革来临……如我们亲眼目睹,新经济中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是急遽又颠覆传统的。许多公司在面对变动和营运压力下,纷纷采取一些企业再造和转型策略,以强化其竞争力,常见做法如并购、全面e化、建立知识管理及学习型组织、经营全球化、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业以强化竞争差异性等。然而,以上诸多策略转型能否成功,其实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原因很简单,如果企业文化不能随着新策略作适当的调整,新策略是无法有效贯彻执行的。以并购而言,文化无法相融往往是失败的主因;以e化而言,部门能否打破本位主义,建立顾客导向的标准化流程也是成败关键;再以企业全球化为例,经营团队能否以全球化思维适应他地经营环境,亦是不容忽视的成功条件。许多台商到大陆去,硬生生把台湾的管理方法及文化套用在大陆员工身上,其企业经营管理就很容易失败。因此,在新经济剧变的环境中,不论企业从事何种变革活动,都必须正视企业文化重塑的课题。如果企业在变革中不能做好文化调适,所有的策略转型也都是徒劳无功的。如何重塑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塑造需长期努力,无法一蹴而成,一般而言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企业文化的重塑一般可分四个步骤进行:首先要明确勾出期望的文化轮廓,其次是对现有组织文化进行调查,之后运用工具或方法重塑文化。企业文化重塑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是不断追踪执行进度及状况。以下分别说明:1.明确勾勒出期望的文化轮廓由高阶主管们讨论并订出在执行公司新策略的前提下,公司所期望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及行事信念。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一定要转换成员工看得到、并能够以数字评估的量化指标。2.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审查及了解对企业文化的调查主要是要找出现存文化与理想文化的距离,并找出最大的障碍所在。

        思想凝结在物质产品中便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有了人才有的。只有痛苦和人生的悲剧才能强有力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因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价值观的,要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核心理念,就必须深入了解人的价值观,让企业中的人都觉得企业能够带给他们人生的幸福,这样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加强了。据说希腊哲学家皮浪在一次海上遇到大风浪,船上除了一头猪外,所有的人都很惊慌,皮浪就跟同船上慌乱的人说,哲人也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没有将人和猪的本质区别开来,因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比的。但是人也有使自己达到“不动声色”的境界,而不是猪那种麻木不仁的情况,人的“不动声色”是需要通过哲学智慧的锻炼才能达到的。这正如许多中国企业家所追求的那种“荣辱不惊”境界是一样的,在商界的激烈竞争中能否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往往是决定你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因素。苏格拉底宣称人的主要任务是“回归自己的心灵”“认识自己”,他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对于哲学来讲,最基本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简直可以称为人学。你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那么哲学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保障。可以说,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或愿望。那什么是美好或幸福的生活呢?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有了充裕的物质生活,我们也并不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里才能寻找得到,可见,幸福首先是人对生活的一种看法,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管理中只通过物质上的激励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你只有承认人有精神上的需求,你才能管理好人。

        企业文化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企业有谋生的本钱。同样,“鱼”好比企业的产品,而“渔”则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活动是以人为中心运转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个“铁碗”领导,企业创新依靠某个人的灵感。这就相当于把企业的前途系在少数人的身上,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比如跳槽、去世。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动荡。相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应该将个人的决策转化为企业文化,即团队意识、核心竞争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业精神、提升企业理念、打造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切就好象一个人赋予其远大的目标和深邃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走向成功。没有思想和目标的人,最终走向毁灭,同样而言,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是一个永远无法长大的企业。在国外,很多日本、美国的企业中,它们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而且创新层出不穷,并且其企业文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企业在国际市场尽领风骚,可以说这样的企业就是拥有现代化捕鱼设备的“渔”业巨头,市场中的鱼大多数被他们打捞过去。而我们的企业充其量也就是驾着一个破舢板,拉着一张小网,打捞人家剩下的小鱼小蟹,这不足以果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市场参与者到竞争者的阶段。其实,所谓市场竞争者有三类人:一类是领导者,领先者,游戏规则制定者,也就是所谓行业巨头,比如美国微软、通用、日本东芝、夏普等企业,在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主宰者。一类是竞争者,另一类是参与者,中国多数企业充其量是市场的参与者,有一部分可以做到竞争者的行列。所以价格战是中国企业通常做法。一旦宏观紧缩就没有其他竞争手段。深刻地反省一下,中国企业有多少企业是在管理的深层和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战略上下工夫,有多少企业能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好的企业文化理念比较,如何解决企业文化的统一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统一性  统一性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理念  理念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