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谁是赵匡胤之死的罪魁祸首?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被称为千古之谜。分析论述的文章已经很多了。这些文章都是在讨论,赵匡胤是否被谋杀?谁杀了他?为什么杀他?等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当然是最大怀疑对象。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从司法刑事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本文想从另一个角度,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也许更有意义。现有的文章也涉及对当事人的心理分析,但不够深入。本文的探讨得到一个全新的结论,害死赵匡胤的罪魁祸首不是赵光义,赵光义只是第三责任人。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与弟弟赵光义谈话,饮酒。后来就突然死亡。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与赵光义谈话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史书留下的只有零零碎碎的描写。人们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于是只好感叹:“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但据我看来,这个事件的关键还不仅是判断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而是探讨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这对历史研究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要揭开的历史谜团也在于此。

由于赵光义继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继承”,而是“兄弟继承”,其依据据说是母亲杜太后的遗命,所以这个继位问题与赵匡胤之死很可能有重大关系。

我们先把“兄终弟及”的传说放在这里: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前要求赵匡胤身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他的皇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继位的柴宗训年龄太小,不能驾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缘故。如果后周继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这么轻而易举的‘黄袍加身’吗?你怎能拥有今日的富贵?光义是你弟弟,谋勇兼具,能力出众,你将来将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具体方法是,赵匡胤死后,让二弟赵光义继承,赵光义死后,让三弟赵光美继承。然后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光美的儿子,以此类推。

围绕这个继位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2.如果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3.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

首先,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我的回答是有这个说法,并且广为流传。证据如下:

如果赵光义说自己继位的理由是太后遗命兄终弟及,你可以不相信,认为他是编出来的。但有这样一个事实,当后来赵光义考虑继承人时,犹豫是否让三弟赵光美继承,征求丞相赵普的意见。如果根本没有母亲遗命兄终弟及这个说法,他为什么要考虑是否让三弟赵光美继位?这件事说明,不仅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而且继承规则也与传说的一样,赵光义之后是赵光美。如果兄终弟及规则是赵光义编造的,他只要编造自己继位就可以了,何必画蛇添足,三兄弟轮流,然后儿子们轮流?以后又除掉赵光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有一个事实。赵光义继位后,有一次,赵匡胤的长子为某件事向赵光义提了一个建议,赵光义回答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做吧。这本来是一个普通建议,你不同意,否决就是了,为什么这样反感,要说这样的话?说明是有兄终弟及的说法,而且这个继承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方法,先是赵匡胤兄弟三人轮流,然后他们的儿子轮流。但赵光义只希望兄终弟及到自己为止,以后还是父子继承。所以对赵匡胤的长子心里很反感,一点小事就借题发挥了。

而且,也只有杜太后,才会考虑三个儿子轮流坐庄的规则,没有其它人会提出这样奇怪的继承办法。

有的历史学家说,杜太后不会有这个遗命,因为不合情理。后周是幼主继位赵匡胤未必面临幼主继位的问题。我认为,杜太后的思想是长君继位,比较可靠,未必认定赵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认定赵匡胤死时儿子一定年幼。不管赵匡胤什么时候死,赵光义总是比赵匡胤儿子年长。而且,这个继承规则保证继承者年龄一定不会太小,因为要等两个皇帝死后才能轮到你继位。而且,她也看到,赵光义比较能干,这个规则至少可以保证赵家政权相当时期的安全。

其次,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对这个问题,赵匡胤可能有三种态度:同意,不同意,为难犹豫。

我认为,他是为难犹豫的。因为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有严重的后果。如果同意,满足了母亲的愿望。但违反常规,可能造成内乱,对自己儿子也不公平。如果不同意,可以避免内乱,对自己儿子也合理,但违背了母亲的愿望。

我认为他是倾向于不同意母亲意见的。因为如果他同意母亲的意见,公开昭告天下,立弟弟为太子就是了。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就证明他不愿意。

既然他不同意母亲的意见,为什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如果是其它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他当然可以拒绝。问题现在是母亲提出这个建议,他不好公开反对。而且,如果他母亲是私下向他提出这个建议,至少他可以试试,悄悄说服母亲,取消这个建议。现在母亲的建议已经广为人知,这就不好办了。

无论他是否听从母亲的意见要求,都是危局。听从,破坏制度,会有许多人反对,包括大臣,皇后,皇子,造成分裂,混乱。宰相赵普就是坚决反对者。不听从,有违孝道。而且消息已经传出,自己有理亏之处。即使儿子继位,儿子的皇位也不牢靠了,弟弟也不会安心辅佐自己的儿子了。弟弟能力很强,势力很大,自己儿子的命运难料。

如果他坚持要让儿子继位,按理应该把弟弟杀掉。但他不忍心这样做。赵匡胤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当他准备消灭南唐李煜时说的。但当这个“他人”是他弟弟,而且有他母亲支持时,他为难了。他没有搞清,国与家的关系。皇帝的家,不是一般的家。任何人,包括皇子,皇弟,只要觊觎皇位,杀无赦!杀了弟弟,也让太后闭嘴。或者在太后去世以后杀,困难就小一点。但杀弟弟仍然是困难的,因为不是他弟弟要篡权,而是他母亲提出的,杀弟弟是不公平的。反过来,如果他坚持要让弟弟继位,是违反传统的,对儿子也是不公平的,而且儿子的安全也成了问题,因为弟弟会担心侄子的威胁。他一直没有决断,说明他为难。表现在他一方面不公开立太子,不摊牌。另方面又提升弟弟的位置,封亲王,授开封付尹,这是标准的候补太子的地位。稳住他,避免他抢班夺权。

他知道这个问题总究要解决。但要等待适当时机。首先要等母亲死了。

然后,他就摊牌了。他死的那个晚上也许就是他向弟弟摊牌,要求弟弟放弃继位的想法。因为他不忍心杀弟弟,让他主动放弃是最好办法。传说中的服务人员见到赵光义退避的动作,又听到赵匡胤说“好做好做”的话,是否是这个情节:赵匡胤假装要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光义当然假装推辞。但赵光义知道到了生死关头了,从而谋杀哥哥。这当然是猜测,但有相当的合理性。

最后,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

为此,我们要对赵光义进行心理分析。

赵光义会怎么想?他想继位有理由:

一,母亲有明言,自己非谋逆。

二,自己在哥哥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上有大功。

三,自己有能力当皇帝。

四,担心哥哥会杀自己。因为母亲提出了兄终弟及,如果哥哥不愿意,即使哥哥不杀他,侄子继位以后,也可能杀他。

由此推断,弟弟有杀哥哥的动机。

而且,我们没有赵光义谋杀赵匡胤的直接证据,但是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如果赵匡胤是暴病而死,那么死因是什么?赵光义有责任公布。因为赵匡胤原来好好的,与赵光义见面以后死了,赵光义当然有最大嫌疑。无论是什么原因死亡,都要有个交代。但一概没有。这就不正常。当时的人无人敢追问他,但历史学家可以“追问”他。既然他没有公布死因,这可能是一个刑事案件。赵光义有作案的动机,时间和条件。而且赵匡胤死亡,赵光义是最大受益者。他也是唯一犯罪嫌疑人。

战国时赵盾并没有亲自弑君,但晋国史官董狐在史书中写下了赵盾弑君的文字,因为国王死后赵盾是掌权者。他没有追究杀人者,就是同谋。所以,不管赵光义是否亲自动手杀赵匡胤,他是无法逃脱罪责的。

所以,对赵光义来说,母亲的话“兄终弟及”本来是他的福音,但由于哥哥不打算执行,这个话反而敲响了他的丧钟,不仅皇帝当不成,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冒险一博,杀了哥哥。因为他只有杀掉哥哥才有活路。再退一步,即使赵匡胤没有明确要求弟弟放弃继位意图,甚至可能还在考虑让他继位。但只要不是明确立储,赵光义还是有谋杀哥哥的可能,因为不放心。对赵光义,是否能够继承皇位,已经是生与死的问题。赵匡胤不理解赵光义的处境和心理,没有预防弟弟会杀他,就造成了这个兄弟相残的悲剧。至于怎么杀的,并不重要。

从这个事件,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兄终弟及说法的危害。也就是说,这件事是老太太出了一个坏主意,造成严重后果。

赵匡胤是夺取后周政权当上皇帝的。老太太提出兄终弟及这样要求,是基于后周失去政权是因为幼主继位

其实,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幼主继位的事例很多,但只要是血统继承,可以是平安的。康熙年幼,面对鳌拜的嚣张,还是战胜了他,就是因为皇权的力量。后周失去政权不仅是因为幼主继位,而且由于没有形成一个可靠的顾命大臣集团。而且,后周皇帝短命,赵匡胤未必短命。所以未必有幼主继位问题。即使是幼主继位,宋政权有一批优秀人才,包括赵光义,可以辅佐他。未必会失去政权。但由于老太太的自作聪明,反而造成赵匡胤的两难,赵光义的野心,和大臣的分裂。老太太是千古罪人,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所以,对皇权制度,即使是太后,也不能随便说话。这个兄终弟及的话根本就不能提,只要这句话一说出口,悲剧已经注定。老太太大概以为,当皇帝像分家产一样,三个儿子轮流干一段,很公平老太太看到五代时皇帝都短命,担心是有道理的,但她的办法是馊主意,赵匡胤才能出众,赵光义也很有才能,赵匡胤之后,他可以辅佐赵匡胤儿子,可以保持大宋江山。

而且,老太太的方案也太复杂,根本没有可行性。老大之后,老二继位;老二之后,老三继位;老三之后,老大儿子继位,老二儿子继位,老三儿子继位,等等。期间,变数太多。

赵光义继位以后,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长子德昭,幼子德芳相继死亡,都是这个兄终弟及造成的恶果。这大概是老太太根本没有想到的。赵光义这样做,看起来不道德,但的确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也许有人会说,赵光义的能力的确比赵匡胤的儿子强。不对。赵光义能力强,可以辅佐自己的侄子,不应该自己当皇帝。帝制时代的规则就是父子继承。所以,重要的问题不是赵匡胤的死因,重要的在于理解兄终弟及的严重后果,知道坚持继承制度的重要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也不要对赵光义进行道德谴责,而是要寻找事情的规律。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要谴责应该谴责皇权制度。由于这种制度,发生这样的事情有必然性。所以这次悲剧的第一罪魁祸首是杜太后,其次是赵匡胤的犹豫,而赵光义只是第三责任人。

这件事又一次说明,皇位一般只能父子相传,不然会造成混乱。赵匡胤优柔寡断,处理不当,造成悲剧。而赵光义虽然凶狠,却是符合这个规律的。赵匡胤没有想杀他弟弟,但也没有想到弟弟会杀他。

历史上,兄弟继承的例子是有的。但一般是特殊情况。如崇祯继承哥哥的皇位,因为他哥哥没有儿子。或者像唐玄宗,本来应该他哥哥继位。是他哥哥主动让给他的。因为处于非常时期,他哥哥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应对。

所以,害死赵匡胤的罪魁祸首是杜太后。她的兄终弟及说法,害死了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如果没有她的干预,即使赵光义有野心,也很难得逞,朝野都会反对他篡位,政局会是稳定的。

所以,后来当赵光义要定继承人时,按理应该让弟弟赵光美继位。宰相赵普就对他说,陛下不要一误再误了。因为他一开始就反对兄终弟及,现在要求赵光义回到正道,他是对的。如果继续杜太后的办法,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到,规定后宫不能干政的重要性。太后不是一般嫔妃,有特殊性。无论老太太的意见是否正确,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果太后意见正确,皇帝也采纳了。好像没有问题。其实分散了皇帝的权威。以后,皇帝发出命令,大臣不愿执行,可能走太后的门路。这与皇帝采纳大臣意见是不同的。如果太后意见不正确,即使皇帝没有采纳,太后也没有生气,仍然造成不良后果,因为消息可能传出去了,干扰皇帝正确决定的执行。

太后不是一个职位,只是一个尊号,为了在皇帝独尊之下不破坏孝道。当初刘邦当了皇帝,回家后,父亲见了他下跪,他很惊讶。有人告诉他,你父亲是平民,按礼制是应该下跪,除非你给他封号。所以刘邦封父亲为太上皇。并不是真让他参政议政。太后亲政情况是有的,一般是皇帝年幼,临时过渡。武则天,慈禧是例外。不管哪种情况,这些都是太后亲政。太后亲政和太后干政是不同的,太后亲政还是一元化领导,太后干政就不是。赵匡胤母亲是太后干政,造成两个权力中心,而且干涉的是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后果特别严重。

至于是否有一个书面的“金匮之盟”,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太后的确有这个说法。赵光义即位以后,过了五年才拿出所谓的金匮之盟,已经没有公信力了。而且拿出来的金匮之盟是赝品,因为没有三兄弟轮流继承的规则了。而真正的金匮之盟对他是有利有弊的。这可以使他继位合法化。但按规定,他要把皇位传给赵光美,这又使得他要传给儿子的企图不合法。

最后说明。所谓千古之谜,其实不是谜。如果你执着于那个晚上,执着于直接证据,执着于目击证人,那的确是谜。不仅是千古之谜,而且是永远之谜。但如果相信情理,理解人性,那就不是谜。

至于围绕这个事件的其它一些传闻,细节,虽然扑朔迷离,就不那么重要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谁是赵匡胤之死的罪魁祸首?  赵匡胤  赵匡胤词条  罪魁祸首  罪魁祸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