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佤族的传统节日

佤族

  “佤”是民族自称,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称“布饶”、“阿侃”、“阿佤”、“阿卧”等,但都是“山居人”的意思。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此外,佤族还散居在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亦有一部分佤族

佤族服饰

  佤族的服饰除与汉族、傣族和拉祜族相邻的地区有所变化外,在其聚居的地方仍保持了佤族本民族的特色。

  佤族男子剪短头,用黑、白、红三色布包头。穿短衣,裤子短,裤腿宽大。男青年颈上一般戴银项圈。耿马一带的男子,头戴便帽或毡帽,年老者则多用黑布缠头。穿插布鞋或胶鞋。聚居四排山、贺派、耿宣的男子大多戴系有绒球的黑色套帽。

  佤族妇女的服装一般是上着衣,下穿裙子。她们的裙子独具特色,是用一幅布围起来的裙子,她们留长发,不梳辫子,戴银箍或竹制的发圈,将头发拢在后面。耳朵上戴有银制大耳环,颈脖上戴数个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腰间戴有若干竹圈,有的用黑漆漆过。有的上刻花纹,大小臂及手腕上均带有一个或两个银镯;手上戴戒指;小腿上端戴有若干用竹藤做的细圈,未成年女子每增一岁,脚上增一细圈,因此有“欲问年龄数脚圈”的说法。

佤族建筑

  佤族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住房有两种:一是“干栏”式楼房,分上下两层,竹木结构,草顶,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另一种也是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

佤族食俗

  佤族人以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在村社活动和宗教祭祀时,也有专门负责分饭的老妇人。她们有声望,懂掌故,了解仪式规程,熟悉村社成员,分饭时能够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公平分配,外来客人还会受到特殊的照顾。

佤族婚俗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若是发生关系,或者同姓人要结婚,全寨人要惩罚他们进行“扫寨”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佤族丧葬习俗

  佤族成年人死后鸣枪敲锣报丧,家人哭泣哀悼,实行土葬。葬后家人忌生产数日。

佤族礼节

  佤族喜欢以酒待客,“鸡肉烂饭”是招待客人的一道佳肴。请客人饮茶、喝酒,都是主人先喝,以示无毒,然后再双手捧给客人。有团结互助的美德,有句俗话说“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劳动大伙干。”猎获野兽,,见者有份。邻里有事,全村帮助。

佤族禁忌

  骑马进寨的人,到寨门口要下马;村寨内的牛角权(每剽一头牛要在住宅附近的空地上立一排像牛角似的树权,名牛角权)忌讳拴马。佤族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在佤族人家里,忌讳坐妇女的鼓墩或数钞票;门口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去。

佤族取新火节

  佤族语称“便克”、“便哦”。来源与古代对火的祟拜。云南省沧源一带佤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至初六日举行。

  佤族民间认为,用了一年的火是“旧火”、“破烂火”、“烧到尽头的火”,是“灾难和不幸的根源”。因此在换年之后的第一个月或第二个月,要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送旧火,换新火”的仪式。节日的当天,人们要打扫寨内卫生,由头人派人前往各家各户用水浇灭旧火,各户拿出一小点旧火灰、食盐、一碗大米及其他食品,由浇灭旧火之人送往祭司家里。祭司杀鸡供酒,把旧灰和鸡带到村外埋掉,表示送走了灾难。然后用摩擦生热的办法,生一堆新火。这时人们用新火种当场生起一堆大火,头人点亮蜡烛,并用一只红毛公鸡、一头猪祭祀新火,招念新到人间的火魂,然后通知全寨各家来点引新火回家。当晚,全寨所有的男人都集中到寨王家里,兴高采烈地庆贺新火诞生。这时头人要烧香、点烛、念经、卜看鸡卦,接着鸣放三、五、七、九响(单数)土炮表示庆贺。参加者在寨王家吃一顿迎接新火诞生的祭饭。

佤族播种节

  云南省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人民也称“惹岛”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哪家最先播种的这天便是播种节。

  节日当天,村民们要修好村中的道路;佤族各家也要打扫自己的房屋。然后准备好祭祀用品,邀请巫师。第二天早晨,佤族人把准备好的东西全部背到选择好的地点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就开始播种,一些人支锅搭灶杀鸡杀猪。按惯例这块地必须当天播种完,播种完毕后,人们就地就餐。晚上,主人家还要招待所有参加播种的人。入夜,佤族青年人欢聚跳播种舞。

佤族宗教节

  云南省佤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佤族人在历史上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认为河流、山川、生物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灾祸。于是,佤族对这些力量无限崇拜,由此形成了多种宗教节日。

  祭水与取火:祭水一般是在年初进行,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充足的水可以使用。

  仪式仅限于佤族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之后,他接第一筒水,并用这筒新水在掌管水之职的窝朗家煮饭。佤族取火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仪式一般由头人主持。他用竹子互相摩擦,等火苗燃起后,人们鸣枪庆贺,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到新火上点燃,再举火把到自家生起新火。

  拉木鼓:木鼓原是佤族原始部落时期祭司用的乐鼓,后来演变成战争的报警器,跳舞时的伴奏乐器,召集民族成员的信号用具等等,被人们视作神器。佤族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木鼓房。每年播种前,大家都要聚集到木鼓房前,杀牛祭鼓。并且一年或三四年要换一次新鼓。这时,全寨佤族人都要上山伐木做鼓,然后一齐动手拉下山,安放在木鼓房中。整个节日期间,佤族人都举杯狂饮,尽情地唱歌跳舞。

佤族新米节

  云南省澜沧县一带佤族节日,没有具体日期,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选一天举行。

  当佤族人在田地里发现了新成熟的谷子,就要到河里捉来一只螃蟹,将螃蟹肉掏出,然后用红、黑、白三色的绳子将螃蟹壳挂在谷穗上,以此来催促地里的其他农作物更快地成熟。当地里的作物成熟了以后。人们选定一天收割,这一天就是新米节。节日这天佤族人要先收割一部分谷子,然后脱粒,并请佤族巫师念经,从收获地里一直念到祭祀活动主人家。巫师进了主人家的门,表示谷魂已经请回来了。主人便将新收获的谷子舂成米。做成米饭或粑粑,同时杀鸡宰猪,酿酒请乡邻尝新。晚上,佤族青年人要唱歌跳舞,直至深夜。

佤族娥绒克绕

  佤语,即新水节。云南省南部民间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举行。过节之前,佤族人要整理水井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野兽和牲畜的破坏。三十日的夜晚,佤族不睡觉,待到鸡叫头遍,便争先恐后到水塘抢新水,谁抢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全村人要带着礼物向这家人讨一口水喝,以图吉利。喝过新水,青年人就地吹起芦笙,弹起三弦琴,边歌边舞。主人家要宴请所有客人。新水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二方告结束。

佤族砍牛尾巴

  云南省西盟一带佤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佤历的艾月到倍月举行。

  过此佤族节日时,以寨为单位,由自愿捐牛剽杀的人家主办,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先由佤族巫师杀鸡看卦择定吉日。届时,全寨剽牛数条,把供过的旧的人头骨送到寨外鬼林中的人头桩上,巫师祭祀一番后返寨,随后由专人把特选的黄牛牵到木鼓房,巫师在其后洒水祈祷,到鼓房后把牛拴在木桩上,由一力大青年手持标枪,猛刺黄牛的咽喉,另一位男子则持利刀迅速砍下牛尾巴抛向空中。在一旁观看的寨民便蜂拥而上,挥刀砍肉,佤族妇女老人小孩在一旁呐喊助威,顷刻间,一条黄牛就只剩下骨头了。

佤族拉木鼓

  云南省佤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佤历十月到十二月期间举行。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祭祀器物,拉木鼓即砍树木做新鼓的仪式。具体日期由巫师占卜决定,砍的树也要通过占卜决定。节日当天,佤族每家要出一男子,集结在树下,朝树上鸣枪驱树鬼,然后将树放倒。第二天,由巫师指挥将树按所需的长度截断拖回村中。因为木鼓是神器,所以必须直行,把树拖到寨门口,放在通往寨中的路头,由巫师用老鼠和鸡蛋祭祀,方可运进寨中制成木鼓,安放在专门搭成的“木鼓房”中。所有事情结束后,全村佤族群众围木鼓尽情歌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佤族的传统节日  佤族  佤族词条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词条  佤族的传统节日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清代诗人茶人袁枚介绍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24岁中进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