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和人“比较”这回事

文/Sara_Lv

比较,是从眼睛到大脑的连锁反应。

看到别人的工作大功告成,自己开始发慌着急;看到别人出去旅游散心,自己也会蠢蠢欲动;看到别人有了心仪的Ta,自己也会春心萌动······诸如此类首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继而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你强我弱的较量。于是,心绪随之起伏不定,计划随之动摇改变。

然而比较,似乎成了生活的主宰。大家都在比较,比来比去,比上比下,但是比到最后,似乎都忘了比较的最初参照,忘了为什么而比,比的又是什么。

其实,比较若真如所比内容那么表面,又有多少比较是不能放下的呢?工作自有期限,在期限之前完成便是合格,何必要在乎别人比自己早结束几天,早轻松几天?旅游也是天南地北,各有佳处,一年四节,各有千秋,又何必在意别人在某个时间遇到某处风景而自己无缘欣赏?恋爱更是需要缘分,缘分来了,感觉到了,一切便顺理成章,何必纠结别人的恋情已经开始而自己要等的那个Ta还未出现?

但是比较,总是不那么容易放下,总是容易从表面逐渐延伸,直击心灵深处的某个弱点。真正叩问心灵:你是在乎别人的工作比你完成得早吗?你会在想,别人怎么能那么快啊,是自己压根不适合这份工作还是技不如人?这背后,是怕,怕自己落后掉队;

你是在乎别人比你多看了几处美景吗?你会在想,别人的生活为什么那么丰富多彩,而自己的却如此单调无聊?是自己不会享受生活,无法发现生活的乐趣吗?这背后,还是怕,怕自己闲置了本可以美丽的时光;

你是在乎别人的恋爱比你来的更早吗?你会在想,为什么自己没有人爱,为什么自己不能爱人?是自己不够出众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还是世上的好男好女都已名花有主?这背后,更是怕,怕自己等待过久错过了恋爱的季节。比到最后,发现让自己无法释怀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原来,比较,就是比谁更能坚持自己,谁的的安全感更多,内心更为强大,仅此而已。

因此,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心如明镜,真正分清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生活里的英雄,又何必探出头来,研究别人的一举一动,却乱了自己生活的阵脚;

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沉稳淡定,坚信自己选择的意义。做过选择,就让心沉下,沉稳踏实走上自己的旅程,又何必窥探别人的方向,扭曲了自己的轨迹;

一直都很欣赏这样的人,从容不迫,有计划,更有执行计划的信念。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自己最为了解,又何必参考别人删了这项添了那项,逐渐再找不到自己生活的节奏。这样的人,闹不会迷失方向,静不会空虚无聊,心中永远充盈着淡淡的幸福感和满满的安全感。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若有幸遇到,你会在他们眼神中汲取力量,获得感染。

与其在比较中晕头转向,不如修炼内心的功力。

左岸记:Sara说的比较有趣,我这里再将比较心理做些延伸一下:

在我们潜意识与以往的经验里,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又是什么?不还是比较吗?从小我们就在学习上比较,在家庭上比较,分出三六九等,抛弃了每个人应有的特长,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发展,互相比较,互相竞争,只是为了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来证明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比较心理,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满足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自己的不好!有这种心理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千万不能衍生为嫉妒、仇视!

容易和别人比较,说明心理需求还没有独立,而是依赖于周围人的需求,对自己想要什么,终究要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想明白,只能通过别人来决定自己要什么,这是一种不够独立的表现。

比较心理较为强烈的人主要是因为自己自卑,才会想在和别人做比较中得到满足和优越感,但是比较之后发现原来自己不如别人,自己就更不自信,然后再和别人进行比较,形成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很多时候,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你肯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大家互相协作就可以了,不必去在意自己某些方面由于比别人差而变得卑微。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就不需要通过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了,因为价值一直都存在,无需证明。如果我们真的喜欢做那件事情,也不会过于在意比较的结果,比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改变的契机。

余世存《非常道》披露了杨树达评职称的一则轶事:

1952年8月,湖南大学评定教师的薪水等级,最高为六级,杨树达当然是其中之一,群众无意见,或以为杨老先生还应再高一级才好,但杨本人却觉得不必再高了。当听说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杨树达大为不满:“谭丕模连《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都看不通,亦评为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凭心而论,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模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

杨树达,本来对他评委六级毫无意见,当他听说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杨树达大为不满。任何评价,都依赖参照物的。因为任何事物是复杂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只有在一定参照物的比照下,才能比较清晰地认识事物。杨树达,对于自己可以评几级职称是不清晰的,当时是六级最高,最自己能评为最高职称,自己是满意的。当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他觉得把自己和他们放在同等级别上,是不尊重他了,是小看他了,是一种侮辱了。

谭丕模,《中苏条约》看不通这无妨他评为六级的,他有自己的研究成果,193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新兴文学概论》以及《文艺思潮之演进》出版。第二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这是一部较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指导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每个人都有缺陷的,杨树达也有自己缺陷的。杨树达揪住谭丕模的缺陷全盘否定,是以偏概全的。

比较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比较心理,用在向上发展上,是积极心理。比较心理,用在名誉待遇上,往往会成为消极心理。像杨树达的比较,如果组织不改变这局面,他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和人“比较”这回事  回事  回事词条  比较  比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