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团队协作平台使人们学会利用强关系

作者@Teambition

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如何从社交媒体上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资讯,也有许多人在继续研究这些平台的信息特征以及平台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一个比较学术的词来总结,这些信息就是在人们处于“弱关系”的情况下,各自贡献出来的信息,微博、人人都属于这一类。

在Facebook推出之前已经有人在1973年研究过弱关系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带来更多信息这件事情。不言而喻,我们通过类似的平台的确是获得了相当大的知识、信息,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的点滴小事可谓包罗万象。

弱关系给人感性上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处于第一次见面或第二次见面的感觉,即“初识”,这些人被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在物理世界中他们可以永远不碰到对方。这种关系虽然不稳定,但正因为这种关系是由网络连接起来的,互联网所隐含的特点促使着人们去分享,原因有很多:

网络的上下线成本很低,不像跑去和一个人当面交流那么费劲,分享一条信息只要随便敲打键盘就可以;

在一定意义上处在虚拟世界剔除了当面聊天时的尴尬。还记得第一次和丈母娘或者导师见面很紧张,然后忘了自己要说什么誓言或者学术观点这种窘境么?网络似乎在这一点上成了救星:大家都相隔两地,就不会不好意思,也容易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传递的信息上面;

在使用人人或者微博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你可以去修饰你所写的东西,这样就意味着你可以有机会把自己最好的形象展现出来,哪怕你当时穿得很邋遢,懒懒地躺在沙发上;

在这种全民“分享”的环境下导致了信息大爆炸,但信息大爆炸不是质量大爆炸,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当我们进入工作年龄的时候我们比以前更需要有质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更多地来自于强关系。强关系就是指彼此现实生活认识、关系好、彼此相信、彼此熟悉的人,最常见的就是平时一同工作的同事或者朋友。

强关系下会产生什么信息?又为什么我会说高质量的信息来自于强关系

先看这个信息列表:

这个是参考这个来做新的tagsetter”

“这个界面的半透明真是令人不快吖”

“post model 是怎么传进来的,我在新的VIEW里要怎么访问?”

“你们可以用python 生成basic的header******用这个替换文件中的local_header就可以登陆你们自己的帐号”

“.postpublisher .******texticon {line-height 100%}你在文件里这样改一下试试我这里效果。我在firebug里这样改是OK的”

“反馈建议推送event task 的讨论 与task post的讨论同步”

……

即使你是程序员,我想你看到这个东西也会爆出:“这TM是什么东西?”的粗口。这个是我刚刚从我们网站上截取的分享墙内容,像这样的信息我们团队每天每个人可以互通50条以上,那我们这些人在里面究竟做什么?为什么都在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居然有这么多天马行空的内容在一个网站中出现。

实际上,这个是我们的开发团队在交流(在我们公司这个留言板的功能已经完全替代了QQ群),上面展示的碎片化信息看似毫无逻辑,但是我们彼此之间都知道里面的含义。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做了有一段时间,大家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合作,都很有默契地理解这些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的大量信息。对于协作中的团队成员来说这些隐藏信息根本没有必要重复,因为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成为了“团队常识”。如果要把这种背后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再逐个展开分享,我估计我们可以开好几个专业博客以及写好几本书了,那我们干脆转行做教育去算了,只是开个玩笑。

”团队常识“就是强关系下的产物–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基础知识架构–基于专业的或者基于项目的,而且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而且基本能够互相理解,交流起来很畅通,所以你会看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信息。

如果按10分算,把“如何用HTML5写一个网站“这种问题标记为初级难度(1分)的问题,那么这个留言板上面的信息复杂程度是“特难”(8分以上),它们都是高质量的信息,能直接为我们做产品和业务提供支持。但是,现实情况是:往往大部分人没有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存储及整理这种信息,非常可惜。这些信息的数量很大,具体有多少?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数学题:

我们团队有10人计算的话,按每天一人接受或者发出50条信息(say hello这种不算)的频率计算,这个团队会有500条信息产出;

我自己一个人在微博上差不多每天仔细阅读50条信息(扫过的没有进入大脑的信息不算);

微博信息可以说是大众都能够理解,如果难度标记为2,那么难度系数和条数乘积为100;

而前面高质量信息的乘积是500*8=4000.

这种乘积大抵表明了信息能量(能量=难度系数*信息条数)。有没有发现这里面的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你个人只能获取50条信息;

而团队能够给到你500条和你的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信息。

强关系的信息量是大的

当然我这边不是要证明这个模型有多么优秀,我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大概理解高质量信息是什么概念,而且在一定的强关系下能有多少能量产出。

虽说弱关系的信息量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强关系的信息量,所以不能就此否认强关系在信息数量上的贡献。实际我们可以就自己平时的日常体验来估计,包括一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邮件、短信每天传达的信息量,把他们与SNS(社交网站)及微博(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可以做一个比较。你只要思考一下,你和你熟悉的人发的QQ留言、短信数量、讲话、打电话沟通交流的语句总数和从陌生人那里(网络中不认识的人)接受的信息相比,差距会不会很大?答案有时甚至会得出前者更大。

每天和熟悉的人吃饭、喝咖啡聊天、发短信、讨论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也花费了我们大部分精力,其实强关系已经被我们运用的很好,只是我们会忽略他的存在,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把强关系搬到网络中去。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实际上和消费者的关系也可以按强弱关系来分,一种是和潜在客户的关系,这种关系为弱关系,企业营销人员每天盯着微博的各种KPI指标就是为了扩面吸引那些潜在客户、陌生客户(要知道这些只是企业市场人员自己的讲法,没有第三方证明那些真的是潜在客户。互联网中的精准投放很难去评判效果,Facebook都有80%的机器人贡献了广告点击率,有时我倒是更觉得亚马逊下面的人工评论比数据更让我踏实,更让我知道企业及其产品的问题所在)。

与其说企业营销人员很容易忽略这种强关系,还不如说他们是不知道怎么把已有的与老客户或者KA(关键客户)的关系(强关系)和互联网结合起来。

实验

为此,早期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我们自己的产品中。

我们在网站中建立了一个体验团队,人数有50多人,里面除了有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剩下都是小部门的个人用户,把他们添加进来就是让他们和我们产生互动,在这种人数有限制、环境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长期的沟通,试图把我们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弱关系转变成强关系。这种和客服给人的感觉还不一样,客服只是用户打电话进来问题解决好就走了,我们构建的体验团队成员可以在分享墙上互相分享体验感受,而且不只我们团队自己任命某一个人作客服,每个人都有可以互动,都充当了间接客服的角色,这样的成员布局会促进强关系建立。

实验结果非常惊奇:

在这个平台下用户反馈建议的数量和通过外部反馈邮件给到的数量是一样的(虽然一样,但要知道这个体验团队只有50个人,反馈邮件面对所有用户);

而且在体验团队分享墙上,每次体验反馈讨论都会很长,而且会滋生新的讨论,据我们观察,发生这种连环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户之间可以沟通,不仅仅在邮件中仅有客服和用户交流。

或许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天企业的官方邮件广告、问候与这种平台上更人性化、口语化的问答模式比起来会逊色很多。web2.0的魅力就在于把人的因素引进了网络,这比你独自面对一个机器人发出的、或者不知道发布者是谁的门户给出的信息要感觉好很多。试想一下:“一直有人与你说话沟通交流”与“自己一人阅读墙上贴着的报纸“这两件事,你觉得如果让你必须丢掉一样你会优先丢掉哪样?

强关系两个特别的魅力

#1 信息能量大 #2 感觉更真实。

这种故事相信会发生在很多团队,销售团队会分享他们彼此在弱关系中不会分享的客户信息,实验室团队内部会分享他们彼此在学术文献上不高兴多谈的实验秘技。

任何出现协作关系的团队都是强关系,这种强关系应该有效地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让人们找到价值更高的信息、传递价值更高的信息,同样也可以实实在在地去帮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

作者@娄昊川 (Teambition 创始人,Teambition —团队协作平台,诞生于2011年底,是目前世界上,首家针对中小企业团队打造的内部协作、对外宣传、寻求合作的功能性平台)

本文链接: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team-corporation-relationship-2012.html

原文链接:http://blog.teambition.com/archives/2012/08/1207.html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协作  协作词条  人们  人们词条  团队  团队词条  学会  学会词条  利用  利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