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开盛:读书效益评估

  

  这个标题可能令人误解,因为很显然,一个人读书的最高目标不应该与金钱、效益联系在一起。如果人人都把赚钱视为读书的最高目标,那么也就很难期望通过读书培养能够真正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人才,整个民族也就会因此而堕落了。但我们也要承认,社会必须创造一种这样的机制,使接受教育能够为读书人带来一定的效益,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创造知识,并成为有用之才。就个人而言,也无须讳言读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谋得一份好职业与好收益,因为这并不妨碍把追求知识当作一种最高的目标。读书不必是,也或许不应该是一个社会中最有效益前景的选择,但确实只有读书能给人以收益、知识能给人以尊敬的社会,才会真正是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但目前的中国,读书对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正在成为颇具风险的选择。当高中生披荆斩棘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时,他的漫长求学之路不过才刚刚开始。当他进入大学时,他才发现自己远不是少数的佼佼者,因为和他一样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扩展的校园中空前膨胀。而当他面临本科毕业时,才发现可供就业的机会是如此稀少。工科的学生可能还相对好一些,因为企业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选择相对较多的途径。但文、理科的学生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选择,特别是文科学生,社会不但无法衡量他们的知识含金量,也很少为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位置。于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选择考研,而最终往往有三至四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继续在大学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但可能他们刚进新的一所大学的校门,导师或是师兄、师姐们就会告诉他:如果要有(好的)出路,就只有准备考博。于是,读研三年又成为考博培训班。其中终于有部分人最终考取了博士,但过了一两年才又发现即使毕业后也并非坦途,原来期望的各种职位也逐渐被人填满。再于是,博士后这个并非学位的“学位”,又成为了一部分博士毕业生竞争的首选了。

  计算一下一个人完成以上读书过程需要的时间吧。如果顺利的话,他从6岁开始读书,12岁完成小学,15岁完成初中,18岁完成高中,22岁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5岁获得硕士学位,28岁获得博士学位。这已是极为顺利的了,事实上,在研究生入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要经过两次甚至更多才能考取硕士生或是博士生,因此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都是三十来岁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前半生就基本花在了读书上面。伴随这个漫长过程的是无数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尽管有的学生在读硕、读博阶段不必支付学费,但生活费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对于其中许多人来说,这些最终换得的可能仍然是职业前景的渺茫或是远低于期望、与投入不成正比的工资。当然,应该承认,无论是在国内国外,随着学历的普遍提高,教育周期延长、就业竞争的激烈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一些所谓的中国特色,人为地增加了学生读书的投入成本,减损了读书所可能带来的收益,从而使读书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划不来的事情。这些特色有:

  1.学费等方面的投入只加不减,而学生所可能获得的贷款、奖助学金却远为有限。对于许多来自农村等较贫穷的家庭来说,目前大学学费已是一笔相当不小的负担。尽管如此,还有人呼吁要增加学费,说什么学费低是穷人上不起学的原因。这些人出发点或许是好的,认为学费一涨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作为奖助学金发到学生手里。但目前中国的高教体制已经决定了学生很难从可能的学费增加中分一杯羹。日益豪华的校园建设、不断的学校评估、申报各种学科点、发疯似地要求老师报课题、搞科研已经占去绝大部分办学经费,不增加学费已是好事,学生还敢奢望依靠奖助学金完成漫长的求学旅程?

  2.本来就不多的就业机会人为缩减,特别是公平性缺失严重缺失影响了吸纳人才渠道的有效性。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GDP每年高速增长,但就业机会则很难见长。这种现象其实也不奇怪,本人虽非经济学家,目睹之日常现象却也可以说明一二。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诸多垄断大企业高速增长的基础之上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不但以其数量庞大提供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还吸引了许多人自我创业,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就业压力。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小企业在中国远不受重视、发展受到各种歧视,自然也就谈不上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了。更为严重的是,在越是有限的就业机会面前,许多就业机会越显失公平。许多单位都凭关系来录取应届毕业生、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公开声明不要女生(当然是口头声明而不是白纸黑字的声明),而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虽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但高比例选择的复试阶段却成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关系大比拼。这种不公平不但缩减了本来就有限的就业机会,更是对读书的严重轻视与亵渎,在那些成功通过关系之门的人来说,所学的知识真的是越来越一钱不值了。

  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前面,单纯要求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但不现实,更是一种无情的残忍。当一个人花上20多年的时间来读书的时候,投入已经是够大的了。社会、政府、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办法减轻学生的投入、增加其收益。笔者以为,只要相关方面有足够的决心,至少以下方面是可以实行的:

  1.对贫困学生大幅度地减免学费,全面提高奖助学金的发放额度,放宽教育贷款的条件。这在财政收入已过五万亿元的“大好形势”下,只要政府部门少买些车、少开些会、少盖些楼、少出些国就完全可以实现。

  2.改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改变一味重科研(如果是真的科研也就罢了,实际上是制造大量的学术垃圾)、轻教学的弊病,真正教授学生能够提高素质与能力、提高就业技能的知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不能只满足于搞搞讲座,应该主动地联系就业单位、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培训、从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参与应聘。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未与社会接触过的本科生来讲,这些指导是极其重要的。

  3.政府应该尽可能创造各种就业机会,要特别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监督并打击就业方面的各种不公平行为。

  希望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即使找不到,他也只会反省自己学得不够好,而不是埋怨自己的关系不够硬。于是,则个人幸甚,国家幸甚!

  

  (2007年12月14日,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开盛:读书效益评估  效益  效益词条  评估  评估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