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读懂孩子系列-005

读懂孩子系列—005             

敏感孩子的异样言行

毛正强

一家人像平常一样吃过晚饭。老爸看电视抽烟喝茶打电话,老人慢慢四处找点事儿忙,老妈拾掇饭桌刷锅洗碗。11岁的儿子饭前就做完了作业,这会儿一个人进入了父母的房间。总算忙完了,三个大人坐到沙发上开始聊天吃水果看电视。看完2集电视剧,关掉电视,准备睡觉。“咦?儿子呢?”老爸问到。喊两声没有应答,找一找。原来在父母床上,只是抱着枕头,看着天花板。“儿子,快去你房间睡觉去,都11点了!”“不嘛,让我再多躺会儿嘛!”“我们也困了,快!下来,出去!睡觉!”“妈妈,你就让我再躺一小会儿,只一小会儿!”儿子依依不舍地抱着枕头,下床,慢慢地走到门口。老爸从他怀里夺过枕头,扔到床上,“你多大了,还要抱着枕头睡?!”爸爸准备关门了,儿子回头说:“爸爸妈妈晚安!”爸爸关好门,正准备换衣服上床,有人敲门。妈妈开门,只见儿子探出脑袋。“什么事儿?”“妈妈爸爸晚安,妈妈再见!”“好好好,再见晚安!”

第二天早上,妈妈去叫儿子起床,却发现儿子已经叫不醒了,全身冷硬……

儿子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书、电视、游戏、说唱疯跳,而是进入父母的房间,可能是去了解什么、找寻什么、感受什么。躺在父母的床上,是想重温和父母在一起的亲密?睡着了,说明是感受舒服,甜蜜入梦;没睡着,盯着天花板,不是疲倦,显然是在专注地思考什么大问题。抱着枕头,是重温依恋、不想分离?自己有床,都分床睡几年了,干吗还要多躺会儿?没说不舒服啊!还抱着枕头要出门,是他的枕头太脏了,还是喜欢闻上面的妈妈的气味?一次次地说晚安再见,是不是要出远门、长时间分别?一家人平平常常地生活,都那么熟悉了,是不是无聊?

中小学生的父母,也许真该敏感点、警觉点、联想多一点!日子平常了,关系熟悉了,模式化了,新鲜点、敏感点就少了,就容易忽略细节。大人的身心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而孩子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有太多的变化细节需要敏感关注。比如:板着脸回家进门、悄悄抹泪、低头扒饭不夹菜、吃饭掉筷子、碰倒垃圾桶、不看喜欢的节目了、多次拉妈妈的手……孩子有了这些言行,多半不是身体伤痛发病,是心理感受不良,是被某种负性情绪控制,不能自拔。不能明说,很多时候是理不清楚、讲不明白、讲不出来。但是,情绪在亲人之间是传递得很彻底的。他是一定要让家人知道的,他已经从经过掩饰的表情和隐喻的行为动作上传递出来了。

父母敏感到孩子的异样言行,第一时间关注到,试做适当解读,及时靠近孩子,也许就能帮助孩子度过他的心理难关。只可惜,有时候太熟悉了,有时候大人心情也不好,有时孩子话一出口封杀的机关枪就扫射过去了,有时候是重点关注自己的事务和喜好去了,留下遗憾、内疚、悔恨。最关键的,也许是和孩子从小就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亲子专家说,父母二人,一定要有一位,成为孩子无话不说的对象。只有如此,才能高效能地陪伴孩子走过高速成长期。

读懂孩子言行系列,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mzqxsgw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懂孩子系列005  孩子  孩子词条  系列  系列词条  005  005词条  
综合

 思考:心理咨询师的越位

 不堪学习压力问诊“训导”成了精神病——Psy525.cn记者昨日见到老陈时,他那21岁的儿子陈亮(化名)也在一旁。老陈说:“这么大的人了,我还得让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