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干预父母的关系其实是种退行

王金现

这个个案过去多日了,是个简单的一次性个案。但是,有种思绪一直让我挥之不去,总想要理出个头绪来。

他年近三十岁,被父亲带着来到咨询室。据其父亲讲,他近两年来即不工作也不谈朋友,周围同龄的人都纷纷成家立业,宅在家里很让人着急。如果说有什么心理问题吧,似乎也看不出什么症状,如果说没问题吧,为何他就那么反常呢?

他坐着一言不发。不仅是在听着他父亲诉说自己的情况时,而且当我提议他父亲离开单独跟他交谈时,他也一直是和颜悦色地面对着我,什么也不说。

从神情上观察不出有什么情绪症状。举止上也看不出什么不正常表现。在沉默中对峙了近半小时,我向他表达了对他的愤怒:

你是不情愿来咨询室的,但却跟随你父亲来到了这里;你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却该工作不工作该成家不成家;你坐在这里佯装没事故作镇静一言不发,内心却并不能平静;你很聪明且有正常智慧是个成年人,却做了一件傻事。其实我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作为成年人,你现在可以选择离开这里不去面对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讲出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共同探讨些什么。但是,你不必用沉默的方式对抗,这毫无意义。

我的激将法起了作用。他的脸色骤变,手指下意识地动弹了一下,不自主地摸摸口袋,问,我可以先抽支烟吗?

我点头允诺。

他一口气抽完了大半截的香烟。然后转了转椅子面向我,低头道:

其实,你看得出来,我没有问题。问题不在我这里。而且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你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错了。至少在你没有说出问题前就断定没有办法解决,就已经错了。我继续用激将的方式说。

他们(父母亲)天天都要吵架。家和才能万事兴。可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家里根本不能得安宁。我以前也正常出去工作,现在仍然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我不想去工作,也不想像别人那样成家。即使成家了,也得不到安宁。我用尽了所有办法阻止他们吵架,但是治标不治本,他们的关系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不认为来到这里,能解决什么问题。

显然,他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产生了连接,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为了巩固这种信任,建立更可靠的连接,我对他进行肯定后否定:

你有自己的独特的家庭理念,是的,家和万事兴。你确实没什么心理问题,你有正常的工作及人际交往能力,成家立业都不是困难。这些我很欣赏。但是,在一件事情上,做错你了。那就是你一直付出代价,希望改善你父母间的作为夫妻的关系。这是毫无意义的,毫无价值的错误举动。

他惊愕地瞪大眼睛,抽出一支烟客气地请我抽。他讨好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在表达对我观点的认同与依附。我摆手说,其实我反感抽烟,但是尊重你抽烟的选择。接着我以开玩笑口吻道:

父母婚姻,是你牵线搭的桥吗?或者说,是你来到这个家庭之后,他们才开始吵得天无宁日的吗?你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负有什么责任?

他们争吵了三十多年了,却没有离婚,这说明什么?而你以不工作不成家的方式期待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取得了什么收效,除了让你父母更不开心之外,有什么正面意义?

你采用不工作不成家的对抗做法,对你们家庭环境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有何价值?是什么好的选择吗?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

他惶恐地抬头问:那我该怎么办?要和同龄人一样成家立业吗?那样他们他还不是不改变吗?

也许他们的关系仍然不会改变。但是,他们也许会为你感到开心,或者说你为他们的生活增加了希望。但是你那种对抗模式,只不过是为他们徒增烦恼而已。至于你要怎么办,选择权利在你自己的。

他又抽了一支烟,最后狠狠地摁灭烟头,说,我知道了。

利用消极结果来惩罚对方,是种对抗模式。即,你若不如何如何,我就不怎样怎样。个案当事人,通过自我牺牲或自我惩罚(不工作、不成家),来惩罚对方(父母吵架),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家庭安宁),即是一种对抗模式。(自杀,更是典型的对抗模式。)

这种对抗模式背后的心理原因在哪?我认为在与“心理共生”。

孩子跟父母之间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生理共生(即母婴一体)阶段、心理共生(安全依恋)阶段、分离独立(成立新家)阶段、独立丧失(失去父母)阶段。

在心理共生(安全依恋)阶段,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父母的镜映中获得安全感的。不安全型的依恋感,会导致分离困难。

那么,对于分离困难的人来讲,TA当然会选择阻止分离和独立。分离困难的母亲,会竭力控制子女不让其独立;分离困难的子女呢,则会用拯救父母的方式企图回到跟父母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当中。

所谓的拯救父母,即通过自己的牺牲或付出,企图改变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或者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命运)。这种行为,在子女面对丧失父母的阶段也会出现。比如看到父母病危,恨不得生病死去的是自己。

拯救父母背后的意图很明显:只有父母好了,我才能好。所以说是“心理共生”所遗留的病症。因此宁愿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为的是能够继续跟父母亲一道停留在“共生”阶段。

“对抗模式”,也是拯救父母的一种方式罢了。

企图回到跟父母共生阶段,而阻止跟父母分离或丧失,都只不过是徒劳。因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任何有违背规律的企图,都会以“退行”的方式表现成为心理问题。

明白一些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虽然不能阻止心理问题的发生,却能给予一些警醒。那么,剩下的就是做出新的选择了。

如同前面个案当事人,怎么选择,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原创作者:王金现@修慧养心。做咨询以探索生命奥秘,写文字来分享生命体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如需咨询,可联系:598080582@qq.com,微信tdxlyy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作家 王金现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干预父母的关系其实是种退行  干预  干预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其实  其实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综合

 令人无法亲近11种心理状态

有11种类型的人,人格发展都有些偏颇的现象,因此无法与身边伴侣更为亲密。 ——Psy525.cn1、悲情主义这类人对伴侣是渴求的,对恋爱是疯狂的,但他...(展开)

综合

 人生最值得你去做的30件事

人生最值得你去做的30件事,一份积极的待办事项清单,从今天开始,创造你的美好未来吧。 1、与对的人分享你的时间。这些“对的人”就是爱你、欣赏你、鼓励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