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1

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实物演示。

长方体正方体这单元中有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但是此时,学生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实物演示,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这单元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让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一个实物模型,课上让学生具体数一数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观察面和棱的特点,再集体总结,使这些知识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通过让学生展开所带的长方体,具体观察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计算几个面。从具体的模型中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来推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于10ml、 50ml、100ml 、 500ml 、 1L大概占据的空间有多大,展示具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它们大概有多少。

二、注重探究计算方法的由来。

学生有时很急功近利,只求知道要怎么做就好了,却不求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由来。例如: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从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三、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本单元的特点是计算比较多,特别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很多学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都拿到题目就计算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体积了。这样就出现了较多的错误,特别是把计算表面积的题目求成了体积了。而表面积的计算则是涉及到较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计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颜料和给游泳池贴瓷砖时,很多学生会不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直接就计算六个面了,出现错误。根据这些,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是怎么样的,数一数需要粉刷的一共几个面。不用粉刷的是哪个面,尽可能的减少失误。对于部分学生在学习完体积之后,不知道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看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例如可以看题目问题中的单位,可以根据单位来具体确定是求什么的。

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很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时,由于计算表面积比较麻烦,而且学生很容易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面重复计算,而有些却没有计算到。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单位,在单位不统一的问题中没有化单位就直接计算了,出现较多这些情况的错误。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热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老师。我索性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当学生已经从实物中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必须及时把实物长方体抽象出来,再从图形中找出特征。我让学生回忆,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们知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几个面,把刚才切的长方体的三个面画出来就是这样,

还有三个面看不见可以用虚线勾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感知平面与立体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我认为这样做是比较成功的。

二、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游泳池贴瓷砖或抹水泥面积、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版面积;计算落水管、烟囱以及大厅里柱子的油漆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头脑里就没有

这个表象,就不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筷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其实,火柴盒是一个很好的模型,整个火柴盒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内盒可以看作一个游泳池、金鱼缸、抽屉等没有盖的五个面的长方体,倒过来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个面;外壳可以看作烟囱、落水管、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等四个面的长方体。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火柴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体积和容积大小的建立要有一个参照物

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习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习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墙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让学生进去站站,数一数能站几位同学,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蛮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将三个单位进行比较,再一次感知三个单位大小的悬殊,脑子里有了这三个单位的模型,在判断物体大小时,学生就会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估计出物体的体积大约有多大,也为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做好伏笔。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体积单位还要难,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体的缘故吧,液体是流动的,不象固体那样不变形,也就很难找到一个模型来作为参照物。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为模型。当揭示升和毫升后,让学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两个模型,假如我们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装满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装满水就是一升。接着让学生用这两个单位作为参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数据写下来,便于比较,我用量筒验证,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学生提供各种容器,一开始学生猜的正确率较低,几次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养学生用参照物判断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

总之,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总是容易搞错。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以达以满意的效果。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3

长方体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动画拆开的过程,使学生全方位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线上授课,还受到网速,不能有效交流等弊端,以后会慢慢改进。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4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整合、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整理课一要体现“理”,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二要体现“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三要体现“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是零散地一个一个的呈现,缺乏系统整理。因此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用提纲法、列表法两种整理复习常用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归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本节课虽然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以及计量单位进行归纳整理,但是我设计的侧重点是对表面积的教学,主要通过三个动作“刷”、“切”、“拼”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表面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课堂练习我设计了从大正方体上拿走一个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是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展开的。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温故”而“知新”,进一步达到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5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方体  正方体词条  长方体  长方体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师  教师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端午粽》教学反思

语文课《端午粽》教学反思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展开)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推荐度:《寒号鸟》教学反思推荐度: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推荐度:《猫》的教学反思推荐度:《比尾巴》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精选26篇)作为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