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学设计方案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⑶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⑸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⑶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①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②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⑹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⑷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⑴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⑶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装扮解说员,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课后反思:

本课由姜文姐教授,对于没有去过香港的孩子来说,大量的图片和课文的介绍把他们真的带到了香港。老师设计当小导游来介绍香港,把课文当作资料,这是一种新的提法,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形传神”的描写方法。

2、感悟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

讲课之前,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巨人”?

(①身材高大异乎常人的人②童话里指比一般人高大、而往往有神力的人物③比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音乐家贝多芬身材矮小粗壮。“病魔夺走了他短暂的生命。他为什么能称之为“巨人”?(音乐上的杰出贡献)

仅仅因为如此吗?学完这篇课文,相信你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我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小题目,谁来回答。

同学们对贝多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想不想感受一下他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为了创作,他用一枝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感受音符的律动。靠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为人类酿制出玉液琼浆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结合课文说一下词意。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他从哪些方面描写贝多芬?(肖像、语言、神态)

2、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的贝多芬。”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 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 比较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不同:课文抓住典型特征,语言简练,着力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选文描写全面细致,突出了贝多芬相貌平庸甚至丑陋,与下文写贝多芬不朽的贡献、伟大的人格相对比。)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都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能以形传神课文尤其如此。

③ 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我从《贝多芬传》里摘录了几句话,希望能给你一点提示。

⑴ 一株树:苦闷、绝望热爱自然

⑵ 火山:坚强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⑶ 心里的音乐:用生命创作

⑷ “永恒”:超越自我音乐相伴(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课后阅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你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五、感悟名人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

信念、巨人、贝多芬

2、拓展延伸:

贝多芬不屈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们,然而,以顽强的意志搏击神圣风浪险滩的又何止贝多芬一人?

请你说出直面人生苦难的杰出人物有哪些?

(他们,都是信念的巨人)

3、贝多芬用不屈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为世界音乐史谱写了辉煌的乐章,战胜痛苦的欢乐征服了所有的听众,下面请你聆听贝多芬音乐演奏会片断,同时打开课本第二页的彩图,凝视他的双眼,联系自身实际,边听边写下你的感受,语言力求精炼。

交流

4、结语: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凄风苦雨、激流险滩,但只要我们用信念做桨,意志做帆,坚信人生的航船定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方案  方案词条  教学设计方案词条  
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语文教学设计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推荐度:小学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推荐度: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推荐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推荐度:高二语文下册《张衡传》教学设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