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推荐度: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二年级部编版上册教案

推荐度:

部编版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推荐度:

部编版单元作文我的拿手好戏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作文《我爱家乡的——》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嗥鸣(hao2)斑斓(1an2)怪诞(dan4)

亘古(gen1)默挈(qi4)田垄(long3)蚱蜢(zha4meng3)

污秽(hui4)谰语(1an2)辗(zhan3)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体齐读,或配乐朗读、表情朗读

2.质疑:本章只有两个自然段,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质疑: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土地的誓言”?

讨论并归纳:这是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4.质疑:P60第二行。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5.质疑: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讨论并归纳:具体(略)。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6.质疑: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7.质疑: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预习导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及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1.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上》,创设特定气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师生同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4.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五、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美文推荐,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2、总结存储: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知识链接:

一、端木蕻[hóng]良(1912.9.25——1996.10.5)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二、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部编版《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誓言  誓言词条  土地  土地词条  
教案教案

 劳动课的教案

劳动课的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展开)

教案教案

 大班安全教案

大班安全教案推荐度:《防拐骗》大班安全教案推荐度:防拐骗大班安全教案推荐度:《防火安全》大班安全教案推荐度:《小心防火》大班安全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热门】大班...(展开)

教案

 《匆匆》优秀教案

《匆匆》优秀教案模板(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