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阁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阁夜》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阁夜》气象雄阔,牢笼宇宙,俯仰古今的气概;《咏怀古迹》(其三)昭君月夜魂归的悲剧形象;以及杜甫律诗成熟的音韵美、节奏美。

说学生

古典诗词是高中学生首次接触,认知难度大,文字障碍多。文学鉴赏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学生不仅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从文学角度欣赏诗词,使之逐步形成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理解诗词的习惯,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鉴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生疏字量大,语句组合样式新颖,内容含量大,空白点多,理解相对困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次的感情经验积累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恰当的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达到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重点掌握。

说教法

学习这五首诗,可用读、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要比较详细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经历和背景。其次要反复诵读,成诵是鉴赏的起步;应先熟练背诵这五首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不同于李诗的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这是鉴赏的重点。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要从赏析的角度进行品味,边读边提出问题,用心思考,达到真正领悟的目的。此外,还可借助高二时所学的律诗知识,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有关方法。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教师有重点的示范诵读,指导学生吟诵鉴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二课时,可先由学生找出有关名句,启发体会杜诗的艺术风格;再结合时代背景的介绍,理解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最后由教师提供对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学生整理学习所得,写出评论。

教学要点:

学生由对诗中的分析、讨论进而深入到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读感知,初步了解五首诗的风格及内容特点。

2.通过吟诵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诵这五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沉郁顿挫,被后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杜甫忧国爱民,为后人所敬仰、所传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五首律诗就是其沉郁风格的代表作。

2.整体把握这五首诗的大意

《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生活平稳,充满情趣。这首诗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挚、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颔联概括出写昭君的终生憾事。颈联讽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叹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写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遗恨之深。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昭君之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心与祖国同在,此恨绵绵化作“胡语”传之千载。作者写昭君时,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诗人的个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性气质和怨愤之情。诗完全是借助对古迹的凭吊、对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际的悲叹,抒写自己的怀抱,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阁夜》:这首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是一个背山临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中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苦,家国之乱,忧心如焚,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首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颔联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涛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颈联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讯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三、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先阅读正文前的指导语,总体了解杜甫诗歌风格及五首诗的内容特点。然后,边读边看课文注释,正音正义,扫清阅读障碍。

(2)通过吟诵进行鉴赏,体会杜诗的音韵美、节奏美,同时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

(3)诵读提示:

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

《阁夜》教案 篇2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

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在地资州为“天涯”,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张,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三、鉴赏要点

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辇而自王。”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正是如此。

《阁夜》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阁夜》。这个单元的目标是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本课是这一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诗歌,学生在这一课学会了自主鉴赏,才能在后面的诗歌鉴赏中更好地运用时间。学习本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体会杜甫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的诗歌积累较多,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B、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隽永的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风格;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1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

2、感知诗歌格律。

3、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

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二、知人论世(课件展示)

1、解题

“阁夜”,即西阁之夜。阁,作者寓居的西阁;

夜,夜里。联系背景,暗指作者是在家中彻夜未眠;

题目是指作者在战乱频仍时,孤身漂泊在外整夜不眠所做的感思。题目提示读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3、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曾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其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多涉笔国家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同李白被后人称为“李杜”。

三、诵读赏析

1、初读:读准字音

(1)正音:①景:j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

(2)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

押ao韵,偶句押韵;

2、再读:读出韵律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读出情感

1)诗意: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四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1)首联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试分析看看?

明确:催:逼真的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既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小结: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借雪夜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2)赏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

明确:此联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请对颔联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a、视听结合:前一句写听觉,后一句写视觉。

b、对偶:五更—三峡鼓角—星河声悲壮—影动摇

c、双联:三峡星河影动摇

d、用典:用典:“(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后汉书·祢衡传》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汉书·天文志》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

星河影动(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两句形象鲜明,音律铿锵,寓情于景,借眼前雄浑伟丽之景传达出诗人此际沉郁悲慨的心情。

4)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5)思考:“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卧龙:诸葛亮——忠臣(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逆臣(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表,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世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到一起表达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阁夜》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力能:

了解杜诗歌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析象解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人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诵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诵 涵咏 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导读

(一)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这册书中已学习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阳楼》这两首诗歌,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阁夜》。

1、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歌。

2、指名介绍作者(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3、师介绍《阁夜》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二)朗读引导 整体感知

1、回顾本单元对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2、学生自读感知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结合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师从诗歌押韵、节拍、平仄、对仗、感情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引导(多媒体展示)。

4、采用自读,指名读等方式掌握朗读方法。

5、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问题:读了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总结: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

二、析象解意——赏读

合作探讨,赏析诗文

1、分四个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组交流,发言汇报,师生互评。

3、教师点拨,赏析示例明确(多媒体展示)

4、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旨。

5、学习检测,表达练习。

学习了这首诗歌,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学以致用——比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比较此诗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学生读后交流,各抒己见,师点拨明确。

四、因声求气——辨读

多媒体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读方法,举例练习。

五、拓展升华——悟读

引导学生透过诗歌,了解时代特征及诗人人格。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读杜甫的《望岳》,看看与《阁夜》在风格上有和不同?

板书:

首联 点明冬夜寒怆

阁夜 颔联 夜中所见所闻 忧国忧民

颈联 拂晓所闻 雄阔萧瑟

尾联 生发感慨 沉郁顿挫

《阁夜》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

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

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

明确: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

“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阁夜》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阁夜》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大班优质语言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大班优质语言课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展开)

教案教案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病菌来了》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保护眼睛》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爱耳日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教案推荐...(展开)

教案教案

 小班教案

《秋天》小班教案推荐度:雪孩子小班教案推荐度:语言领域小班教案推荐度:语言领域的小班教案推荐度:《小猪睡觉》小班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小班教案范文十篇作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