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语文教案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写消息

写作目标

1、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着手调查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则消息进行报道,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只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走进互联网,翻开报纸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的国家大事、社会新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我们学会写消息。

è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1、下发作文纸组织学生小结对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调查。

要求:

(1)分小组活动,学生各自口述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组内讨论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3)语言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è动手实践

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大家都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规范地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如何写消息。

明确要求:

1、按原小组学习新闻的特点:消息也称新闻,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消息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消息写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叙述,展示事实;一种是重点特写,透视精神。消息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写作时应该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2、根据消息的特点,小组内重新组织语言,调整结构,写出一则规范的消息。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动手实践之后,能对其他小组创作的消息合理评价,总结收获。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确凿无误。消息的写作要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消息的价值就在于新。消息要短小精粹,语言要明快简洁。这节课我们来总结上节课的写作。

è讨论评价

导入语:同学们对照新闻的特点,来合理评价其他小组的写作。

小组推选选手上讲台交流作品,其他同学记录要点,合理评价。

è拓展探究

导入语:

经过两节课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我们终于大功告成,请同学们谈谈写作实践后的收获。

(学生个别发表体会,引领学生明确消息写作的要领,形成能力。)

è课后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一个先进单位采访,记录下详细的资料,然后概括和提炼出典型事例写一则消息。

è附:学生习作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了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导语部分,交代了建生物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概述建生物园的背景,有描写、有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语言诙谐,有画龙点睛之妙。

主体部分,紧扣标题写出了生物园的作用:服务教育、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语言平实、亲切。

总评:

这则习作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它首先交代了“交代了建生物园事件”,然后交代了建园的背景和目的,符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附消息一则:

用生命书写爱在瞬间显永恒

殷雪梅事迹报告深深感动教育工作者

本报讯5月28日下午,省教育厅机关举行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报告会,殷雪梅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强烈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这是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团首次来到省城南京。报告会主题为“用生命书写爱”,由《爱洒人间》、《不懈的追求》、《我的亲妈妈》、《瞬间的永恒》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殷雪梅老师的生前同事、校长的追忆,女儿潘霞的深情思念和一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手记。报告生动地叙述了殷雪梅老师与学生、同事以及家人相处的点滴故事,叙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荣誉的礼让。“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对待班里的一名智障的小学生,殷老师也从不放弃关爱和教育,用更多的精力扶持他进步。在教学事业上,殷老师执着创新进取,硕果累累,可是在评选先进表彰优秀方面,她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老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这些荣誉和光环,还是让给年轻老师吧,可以让他们干劲更大一点。”

报告会上,温馨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令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屡屡热泪盈眶。省教育厅高教处年轻党员张晓宁说:“殷雪梅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感动我的不仅是她的壮举,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精神。我要以她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教处处长陆志平曾参加殷雪梅老师的追悼会,听了报告又一次受到强烈的感染,他认为:“殷雪梅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殷雪梅老师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她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殷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巩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力: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的方式感受月亮湾的美丽,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小导游,按顺序介绍月亮湾的美景。

情感: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更加热爱美丽的家乡。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准确书写;背诵课文。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口头)

映示填空题,生回答后出示答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绿油油)的农田、(清清)的河水、 (美丽)的村子、

(粉红)的桃花、 (月牙一样)的小河、(灿烂)的朝霞。

一( )小河 一( )鱼儿 一( )石桥 一( )茶树

2、朗读全文后提问:课文按什么游览顺序描述月亮湾的景色?

答后板书:

/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村后:山坡

修改: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得具 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比较句子/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c. 看动画体会“绿油油”的农田的美。粘贴词卡“农田”

d. 指导朗读。重读“绿油油”一词。

二、分组绘画,指导背诵

1、用彩笔画出各种景物。

(1)座座房子(表示村子);(2)拱形的石桥;

(3)田字形的农田;(4)三角形的山;(5)月牙状的小河。

2、根据课文描述的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教师行间指导)

村子的前面是小河,河上有石桥,过了石桥是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

3、小组交流,按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背诵课文。

修改:板书:(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学背课文。

(1)指名背 (2)集体齐背

三、实践体验、争做小导游

1、月亮湾这么美丽,谁愿意当小导游,带着游客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

2、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以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想象。

3、学生上台做导游,其余师生都做游客。

修改: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

四、写字教学。

1、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词儿)。

2、交流。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如:比较法,口头组词 。

/朝 /像 /坡 /映 /烂

\明 \象 \波 \英 \兰

(2)说说汉字笔顺(书空)。

3.指导写字。

(1)七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朝”左右各半,其余六个字左窄右宽。

(2)提示注意点:

坡:左右结构。左部“提土旁”和右部“皮’’的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右结构。左部“日字旁”写法同前;右部“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全字左窄右宽。

朝:左右结构。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右部“月”体形宜瘦。全字左宽右窄。

(3)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你的家乡哪里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作介绍。

2、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3.月 亮 湾

美丽↙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热爱

↖村后:山坡 茶树 歌声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听新闻广播《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能复述新闻的要点。

2、听新闻广播或看电视新闻,能说出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3、初步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收听新闻广播和收看电视新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复述新闻的要点,当众向同学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听说课文,请学生读课题《听广播说新闻》。

二、说一说

1、指名说说昨天收看的新闻。要求说出主要内容。

2、表扬收看新闻的同学。小结:经常收听收看新闻是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表现,这对提高我们的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养成经常听广播的好习惯。

三、明确训练内容和总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这次听说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2、反馈:内容——听《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的新闻广播录音。

要求:复述要点,再介绍一则自己最近从广播电视中听到的新闻。

3、师小结:要把内容复述好,必须把新闻听得清、记得牢、才能讲得好。

四、指导听新闻

1、第一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一段,明确第一次听的任务。(这则新闻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讨论:要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答案?(开头)

3)听录音,要求从新闻的开头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4)听后请学生说说,评议谁的主要内容说得比较简洁。(为了去北极考察,探险队的叔叔在松花江地区集中一天进行模拟训练,最后终于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

5)让学生解释“模拟训练”——为了适应环境而所作的适应性训练。

2、第二次听录音

1)看听说提示的第二段,明确第二次听的任务。(三个问题:模拟训练的条件怎样艰苦?重点介绍了哪位探险家的"模拟训练?6名探险家是怎样在五星红旗前庄严宣誓的?)

2)听录音

3)同组同学讨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要求不背诵原文,但意思要基本差不多。

4)再听录音,要求对照刚才讨论的内容再进行修改。

5)指名说说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评议。(评议要点:内容要点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说,不背诵,语言连贯,态度大方)

6)自由说一次。

五、介绍新闻

1、方法指导:说话的方法及说新闻的方法。

2、小组准备,由一个提供材料,四人一齐准备。

3、指名发言。

六、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不能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作贡献的人,才能获得荣誉,受人尊敬。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作贡献的人,才能获得荣誉,受人尊敬。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金 奖 章

天已经亮了,可鸟国的王宫(ɡōnɡ)大厅里依然静悄悄的。[①以本段文字作为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ǐnɡ dǐnɡ)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在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zhā)碎屑。 [②用“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和“乌鸦不声不响”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太阳出来了,鸟儿们纷纷醒了。 突然,鸽子风尘仆(pú)仆地从外面飞了进来,雪白的衣服上沾了不少灰尘。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鸽子。[③“突然”起什么作用?“风尘仆仆”“不少”“不由自主”“投向”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鸽子突然从外面飞来,大家的目光被鸽子吸引了。

鸽子跑到鸟王面前,气喘吁吁地说: “大……大王,好消息,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到鸟国来,还要颁发一枚金奖章呢!”[④“气喘吁吁”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鸽子带来一个好消息,是事情的起因。

这个消息太令人惊喜了,大家都欢呼起来。 [⑤“太”“惊喜”“都欢呼”等词语写出了大家怎样的心情?]能得到地球环境保护组织颁发的奖章,该是多么荣耀啊![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大家十分兴奋。

喜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恭喜大王!”[句导读:喜鹊说的话,是对鸟王孔雀的恭维。]

“是啊,金奖章非大王莫属!”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

段导读:第5、6自然段写出大家对鸟王的吹捧。

鸟王得意地仰仰脖子,[⑦“得意”“仰仰脖子”写出了鸟王什么样的神态?] 好像脖子上已经挂上了金奖章。人类给鸟国颁发奖章,当然只有鸟王才配获得。[⑧用“只有……才……”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鸟王认为自己能得到金奖章,十分高兴。

鸽子摇摇头,说:“不,不是颁发给大王的。我听他们说,这次要把奖章颁发给一只对地球有功的鸟。我没顾得上打听,就急着回来报信了。”

段导读:介绍了奖章获得者的条件。

黄莺一听,马上嚷开了:“准是颁发给我的。我唱的歌最动听!”[句导读:黄莺争奖章的`理由是自己唱歌好听。一个“嚷”字,写出了黄莺急于表现自己的心情。]

百灵不服气了:“唱得最动听的要数我!”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段导读:9、10两个自然段写黄莺和百灵都以自己唱歌好听来争取奖章。

喜鹊平时总夸他俩歌声悦耳动听,这时却说:“歌唱得好有啥用,我天天向人类报喜讯,奖章当然是我的。”

段导读:喜鹊此时一反常态,不再夸黄莺和百灵歌声悦耳了。相反,以自己为人类报喜来争赏。

老鹰说:“我看还是抢吧!谁抢到手就归谁。”

段导读:第9~12自然段,写出鸟儿们纷纷自夸争功的情形。

鸟儿们一扫平时彬(bīn)彬有礼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鸟王看着它们,又伤心又失望,一时竟不知所措。突然,喜鹊大声说:“要是我得了奖章,就献给大王。” [句导读:这句话是喜鹊讨好鸟王孔雀的话,就是这句话,使一时不知所措的鸟王决定把奖章颁发给喜鹊。][⑨喜鹊眼看自己不能独享奖章,就说要把奖章献给鸟王,突出了喜鹊怎样的性格特点?] 鸟王听了这句话,像喝了一杯甘露,精神一振,心想:“喜鹊真是忠心耿(ɡěnɡ)耿!”于是,他连忙高声宣布:“我决定推荐(iàn)喜鹊领金奖章!”[句导读:鸟王的话证明了喜鹊的聪明,说明喜鹊的妙计达到了目的。][⑩鸟王高声宣布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鸟王建议把奖章颁发给喜鹊。

鸟王一声大喊,大厅里立即安静了下来。等大伙儿回过神来,都不由得暗暗赞叹喜鹊的乖巧。

段导读:写鸟儿们回过神来,都暗暗赞叹喜鹊的乖巧和圆滑。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群鸟纷纷争功,希望自己得到奖章。

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 [ 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那一定是装金奖章的盒子! 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 “快飞出来”几个字表现了鸟儿们怎样的心情?]

段导读:写使者带着奖章走进大厅。

鸟王赶忙迎上去,说:“欢迎您,尊敬的使者!”

使者笑着说:“谢谢鸟王!我是来向贵国的一位公民颁发奖章的!”

段导读:16、17两个自然段写鸟王和使者见面的相互致谢。

鸟王快活地说:“太好啦,我郑重向您推荐,金奖章应授(shu)予劳苦功高的喜鹊!”

段导读:鸟王“说话算话”,“郑重”推荐喜鹊荣获金奖章。

鸟儿们都屏[bǐnɡ]住呼吸,大厅里安静极了。 [ 写大厅里安静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喜鹊心里怦(pēnɡ)怦乱跳:金奖章就要挂在脖子上了,这多么值得自豪啊!更何况这还是地球环保组织颁发给鸟国的第一枚奖章呢!

段导读:写喜鹊沾沾自喜的神态和兴奋的心情。

使者笑了笑, 说:“谢谢您的推荐。不过,这次的奖章获得者已经确定了,是我们组织调查后作出的决定。” [ “我们组织调查后作出的决定”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使者微笑着谢绝了鸟王的推荐,表明奖章获得者经调查已确定。

使者打开盒子,拿出奖章。大厅里顿时就像炸开了锅,鸟儿们叽叽喳喳的,个个伸长了脖子,盼望着使者把金灿灿的奖章挂到自己的脖子上。[ “炸开了锅”“叽叽喳喳”“伸长”等词语刻画了鸟儿们怎样的神态?]

段导读:鸟儿们都盼望得到金奖章。

“金奖章授予——”使者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乌鸦!”[句导读:句中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是讲话者为了制造悬念而用的。]

乌鸦大吃一惊,抬起头来。[ “大吃一惊”说明了什么?] 使者已经走到他面前,把金奖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乌鸦连忙说:“您大概弄错了!我既不像黄莺和百灵那样会唱歌,又不像喜鹊那样会说好听的话,也不像老鹰那样有力气……我怎么可能得到奖章呢?” [ 乌鸦用别的鸟儿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段导读:乌鸦认为使者搞错了,连忙解释。

使者说:“没错。你看,奖章上刻着‘地球的清道夫 ——乌鸦’。大家知道吗?乌鸦每天把腐烂的动物尸肉、别人吃剩的残渣碎屑,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还默默地捕捉害虫。他对净化自然环境、防止疾病蔓(àn)延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段导读:点明中心。使者说出了把奖章颁发给乌鸦的原因。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敬佩的目光望着乌鸦。金光闪闪的奖章配上那身黑衣服,显得格外端庄、高雅。在大家的眼里,他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 你怎样理解最后这几句话?]

第三部分(第15~25自然段):使者把金奖章颁发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重。

表现了乌鸦谦虚、不爱争功的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挂图),使学生了解各种朗读、背诵的形式,能够正确的朗读、背诵的姿势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及背诵习惯。

2.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报的习惯。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

1.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图上的小朋友怎样朗读?

二、小结要领

身正肩平 双手拿书 左右两臂 自然平放 目光课本 保持距离

眼睛课本 距离一尺(33厘米)

三、模仿评判

1.请几个学生模仿训练,并由大家评判

2.评判中指出一些错误姿势的危害

四、集体训练

五、把握训练要点,勤于朗读背诵

六、小结

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读书写字的姿势,掌握了握笔写字的方法,还知道了保护视力的一些要求。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朗诵的姿势和朗读的要领。今后,我们要天天坚持,自觉接受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图画

1.指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简说图意。

二、指导学生观察集体背诵图(一、二幅)

1.提问:背诵时课本和文具盒怎样摆放?

2.这些同学怎样坐的.,他们的双肩和双臂怎样?眼睛向着什么地方,态度神

情怎样?

3.背诵时还要注意什么?

4.全班学生模仿图上的学生,集体背诵一段已学过的课文。教师评判。

5.图上的同学背诵的是哪篇课文?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观察三幅小图,按图模仿训练

1.观察左下方小图。

2.观察中间小图。

3.观察右面小图。

四、小结

这一课我们通过看图学习,掌握了背诵正确的姿势要领,了解了背诵的形式,知道了看图背诵的方法。今后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做到多读、勤背、乐背。

第三课时

一、观察上面三幅图

1.从图上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图上的一个小朋友借到了一本心爱的课外书,他笑得多开心呀!

学习两条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不断进步,还能使我们学会写,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3.观察第二幅图,告诉孩子阅读要点:眼看,心记,不出声。

4.观察第三幅图。图上几个小同学在干什么?表情怎样?

5.小结三幅图。 二、观察下面两幅图

1.从第一幅上可以看出这是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在干什么?

2.说说去阅览室看书的过程: 挑书——借书——看书

3.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观察第二幅图讲解。

三、小结

乐于阅读课外书报,主动去寻求知识,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目的: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俯(fu3)践踏(jian4)删刈(yi4)憎恶(zeng3wu4)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枯腐。”

(3)华盖:古星名。迷信的人认为人的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运。但据说和尚华盖罩顶是走好运。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泛注意,受到欢迎。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诉蒋家王朝罪恶的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曾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2、导语

“诗言志”,诗可抒情、可叙事,诗也能讲道理,发议论,这样的诗有人称之为哲理诗。诗中发表的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性的。是用诗的语言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臧克家先生所写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学习这首诗,我们要理解诗中哲理性的深刻内涵以及铿锵有力的语句,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情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l部分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间。(应启发学生。离开诗歌原句去解释“活”与“死”是不易领会诗人深刻含义的。)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讨论并归纳:

(1)对人民的情感: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一种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和“俯”形象地表明了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列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5、提问:这两种人的结果如何?

讨论并归纳: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6、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说过:“对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在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这二节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因为本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同时“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让人马上想到鲁迅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也让人们与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联系起来,因此虽然诗中没出现鲁迅的名字,可让人一看便知是鲁迅的写照。鲁迅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鲁迅为了革命事业甘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

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使诗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

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三、正课

1、背诵全诗

2、提问: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的诗歌主要用了连续反复的修辞方法。连续反复的修辞在这里起到了强调作用。这一强调使这一首诗的诗意升华到赞颂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对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从不同方面举出两种人的不同做法,褒贬鲜明,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对应回答,强调了两种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行。这样做,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结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提问:这首诗通过讨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6、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

讨论并归纳:鲁迅活着的时候,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面对这一切鲁迅坦然处之,坚信自己的信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鲁迅不屈不挠斗争着。鲁迅逝世后,反动派仍然是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而人民却敬他,爱他。可见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让人们感到斗争的激烈,这两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分明的爱憎。

7、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

讨论并归纳: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这样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

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有的人》表面上并没有人生哲学的说教,这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判若天渊的爱憎让它隐了形。事实上当人们读到诗会立刻想到这一点。这也是这首诗创作的高明之处。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板书课题,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茵()券()蜡()缕()瞎()

阴()卷()腊()屡()割()

盲()键()粼()恬()汹()

育()健()嶙()括()凶()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4)质疑问难。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朗读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学生小结上节课的质疑。

二、学习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

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查看书籍或上网,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中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弄清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案 篇8

一、复习导入。

1、读下面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天空、连忙、说话、绿树成荫、高兴极了

2、指名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的开始,要十分重视复习检查,认真了解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情况。】

二、讲读全文。

过渡: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来细细阅读课文。

1、出示小熊图,问:小能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一段话。

(1)学生自读。

(2)检查回答,并板书:“孤零零”;

(3)提问:小熊孤零零的,它想什么呢?

(4)小结。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还是要细致一点,耐心地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他们认真阅读的习惯。】

2、讲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熊它孤零零的,它多么想找到朋友呀!这个时候,天空飘来了一朵白云。

(1)出示图片,问:小熊对云说了些什么?

【过渡的问题和出示的图片,创设了故事的饿情景。】

(2)出示小熊的一句话,指导朗读。

3、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云儿是怎样回答小熊的呢?小熊又是怎样做的呢?

(1)指名朗读。

(2)“云儿变成一棵树”,是什么意思呢?小熊明白了吗?它又做了什么呢?

(3)一年、两年,这儿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4)出示树林图,理解“漫山遍野”、“绿树成阴”的意思。

(5)小结。小熊明白了云的意思,坚持在岛上种树,荒岛终于变成了绿岛。

【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很复杂,也很含蓄,学生很难理解,细细引导是对的。】

4、讲读第4~6自然段。

过渡:荒岛变成了绿岛,小熊的朋友来了吗?

(1)范读。

(2)提问:哪些朋友来了?学生答后贴上图。

(3)细读追问:他们是怎么来的.?来了之后他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理解“飞”和“划”的意思,并指导朗读。)[

【“飞”和“划”是两个重要的词语,提示比较。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进一步了解了荒岛周围的环境。】

(4)启发想像,出示填表空题:还会有谁来到这儿,还会有谁说些什么呢?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6)小结。荒岛变成了绿岛,引来了许多朋友,小熊高兴极了。

三、总结。

小朋友,想一想,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只要种树,就能把荒岛变成绿岛。只要生活的环境变好了,朋友就会来了。)

四、指导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这个故事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完成填空:___________来了,说:“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长恨歌》缠绵悱恻 ,《琵琶行》沧海桑田。

二、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词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五.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六.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六、人物形象分析

七、拓展阅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大班社会教案

大班社会新朋友教案推荐度:大班植树节社会优秀教案推荐度:大班社会元宵节教案推荐度:大班社会教案:我的运动装推荐度:大班社会活动清明节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选大班...(展开)

教案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

桂林山水 教案推荐度:桂林山水 教案推荐度:桂林山水 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桂林山水 教案范文汇编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展开)

教案教案

 找春天教案

找春天教案推荐度:找春天教案推荐度:找春天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找春天教案集锦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