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柏林日记》读后感精选

  《柏林日记》是一本由[美]威廉•L.夏伊勒著作,三辉图书 / 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0元,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日记》精选点评:

  ●日记体这种东西,能反应一些很细微的变化,以点带面,些许赞……

  ●很有料,戈培尔博士很好玩~

  ●可能因为是日记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比较主观,适合喜欢看八卦的读者。

  ●平淡又实在的好东西,个人视角日记形式比详尽的战史要容易读得多

  ●终于找到了!不媚俗,不哗众取宠,不道听途说,坚持独立性!他所坚持的,正是今日媒体人所缺失的!

  ●1米国人还是很有一套的,精彩。2任何民族到了别的国家嘴里总是或多或少被带上脑残的脑子……3德国鬼子也很有一套4还是和平好

  ●角度很好,另外一种感觉。

  ●毕竟是战胜国视角,但其体现的很多史实又弥足珍贵。

  ●the diary reveals incredible judgment and journalist"s quality of William L.Shirer. I recomend it to all journalist fellows

  ●[4.10 - 9.21]

  《柏林日记》读后感(一):透过平常人看二战

  对二战,对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悲剧,现在,从一个普通的记者的角度窥视。

  近距离的看战争中疯狂的领袖,一而再的谎言,麻木的或者说愚昧的人民,历史,好像就是这么样重复着。

  《柏林日记》读后感(二):比所谓的历史好

  就喜欢这样的历史 ,没有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控制的声音,就是在那记

  录,这样才能还原生活的真像,不喜欢读史记 权利的气味太浓,倒是

  像《柏林日记》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没被污染 被扭曲的历史太多太多,

  《柏林日记》读后感(三):未知的历史

  塔勒布讲对他哲学思想形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不是某位哲学家的著作,而是记者夏伊勒写的《柏林日记:二战驻德国记者见闻(1934-1941)》。

  在读这本书之前,塔勒布已经读过“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阿隆和费希特关于历史哲学及历史特性的著作”,这些著作都基于一种“事后解释”的隐藏观点,即提供一种可解释的逻辑的观点去阐述历史。

  而《柏林日记》这本书的价值,是以实时记录的方式记下了这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夏伊勒是在“不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撰写这本书”。

  于是塔勒布在这本书中惊讶地发现当历史行进时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未来风险的巨大无知,这与人们在回顾历史时那种言之凿凿的分析和确定无疑的阐述完全不同。这使他反思自己原来的思想,开启了对不确定性的极大兴趣,并走上了研究不确定性和极端事件的几十年的征程。

  《柏林日记》读后感(四):身临其境那段历史,用自由的新闻头脑

  这是一本神气的书,只有记者和外交官,确切的说,只有美国的记者和外交官,可以在1941年之前,在纳粹横行的欧洲亲历那段历史,英国和法国的记者在1939年之后渐渐的无法继续他们在欧洲大陆的工作。而美国记者的眼光和头脑又是更加全面和独到的,他们的身份远离欧洲,他们没有欧洲人对一战和战争的联想,没有对和平的过分期望和一厢情愿,没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或悲观。自由的思考和历史判断与他的一步步经历相互印证,折射出真实、清晰,几乎触手可及的历史影像。

  当希特勒,或是张伯伦从他(夏伊勒)的身边擦肩而过,当德国的民众并没有在侵略的胜利时刻欢呼游行,当纳粹的狂热令他困惑甚至不得不躲避,当犹太人失去作为人的起码的自由和尊严,当戈培尔操纵的幼稚可笑的纳粹谎言一遍遍清洗德国人的意识,当但丁尼尔的波兰守军孤立无援做着最后抵抗,当德国的元帅们脸色苍白的静候着法国政府对德国入侵萨尔地区的反映,当一次次得逞令病态的希特勒愈加亢奋,当这一切发生着的时候,夏伊勒就在那里,就在他们中间,这太神气了,不是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讲述欧洲二战的书,尤其是在德国,在一步步变为占领区的欧洲大陆。。。。。。

  《柏林日记》读后感(五):柏林日记书评

  很明显算作《第三帝国》的前传,故事戛然而止由于。当时看了一点点没有看完就没有看了,又是拿这个短篇练练手。

  作者威廉·劳伦斯·夏勒(英语:William Lawrence Shirer,1904年2月23日- 1993年12月28日)是一位美国作家、战地记者和历史学家,曾为《芝加哥论坛报》、《国际新闻社》记者,代表作为《第三帝国兴亡史》,至出版后逾五十年仍常为纳粹德国史的研究著作所引用,另有《柏林日记》(1941年出版)、《1940法国陷落》(1969年出版)等著作。

  文章后面50%都在描写日常的战时时宣传和德军闪电战的成效,零星的反抗侵略。我比较喜欢的是前面的德国和苏联互相签订不可侵犯条例和入侵波兰的描述(以下来自于上帝视角我们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但是我还是要妄加评论一下)

  希特勒的骗术广播,苏德互不侵犯条例,缓靖政策的实施,各个国家目睹波兰被入侵,德国普通群众对于自己深陷世界大战而感到震惊并且平静,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生活平静只有简单的生活配给苦恼着他们。因为他们一战结束时德国普通民众没有降低生活品质,没有经受苦难。但是他们也没有被强烈的战争宣传控制了思想。

  由于不侵犯条例苏联和德国达成盟友关系,德国和苏联一起侵占了波兰。这个战争给的波兰带来了很大的后续影响,犹太人,苏联人,德国人,波兰人,地下抵抗组织,波兰民族矛盾激发,被德国和苏联一分为二的国土。苏联强行公社化的大屠杀,德国迁移波兰本土居民带来的高死亡率。由于不侵犯条例的达成,苏联给了很德国很多的物资,苏方提供了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鉻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价值4.7亿马克的战略物资,德方刚提供了未建成的“吕措”号重型巡洋舰及建造该舰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火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他们也许会想到有一天这些资源都是送给了敌人,并且射杀了自己的子民。他们的资源切换直到德苏战争开始那一天才停止。

  每个国家美化自己的政治立场,战时宣言,马其顿防线的建立以及法国太过于中立和害怕战争,以致于一德国开始入侵时,他们很快投了降。因为一战法国人是损失最大的,成年男性死了5/3左右。其中有提到戈林,说自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戈林还提到:如果有任何一架英軍的轟炸機飛到魯爾工業區,我赫爾曼戈林就改姓邁耶。(当然也是被打脸)

  后面的时候有提到x小姐,她说:德国人是天生的顺从的被统治者,(苏联说自己的平民像农奴),他们冷淡的态度,终究害了他们。二战末期德国民众吃尽了苦头。书中提到“非常可怕的空袭,或者是几年的半饥饿,才能使这个人们明白战争已经来临。”他准确的预言到了战争末期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其实也和战后德国人普遍不想因希特勒或者自己的冷漠态度而被判决死刑而选择集体选择甩给万恶的第三帝国,从国家本位重新回到个人本位,在我看到他们并没有那么坏。坏的是冷漠的人。和狂热的群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柏林日记》读后感精选  柏林  柏林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日记  日记词条  
美文

 路的记忆

 人的一生要走很多的路,许多路走过去便在记忆中消失了。而矿山中那条巍峨蜿蜒的盘山路,却任凭岁月流逝,依然在我脑中清新如故。  由于地处横断山区,山便成了宝鼎矿区...(展开)

美文

 诡计博物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诡计博物馆》是一本由[日] 大山诚一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