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100字

  《掬水月在手》是一本由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 编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为人志。《掬水月在手》,一开始是这个书名吸引了我,之后想买这个书就了解了下叶先生的生平经历,就决定要买,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有一种淡淡的感动萦绕心头。现在已经找到叶先生的诗词讲演视频,很庆幸在我小的时候也遇到过像叶先生类似的老师,对我影响很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谢老师们,让我们这些学生在如今这个年代仍能保留对诗词的热爱,“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叶先生用一生在践行这句话。衷心祝福叶先生身体健康,她的心愿一定会达成的,古诗词、吟诵这些,我们会传承下去的。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二):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负分

  

豆瓣啊,什么时候开通打零分也行啊。

天天盼着赶紧分数掉,天天看还是3.9。

名字五个全是仄声的电影,原本就没多大看头,讲诗词肯定讲不好,加之导演是个外行,书也没觉得会多好。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枯坐,可以说是无聊透顶。

洗稿爆出来后,天天就盼着能打零分。哎,世事总不是尽能如人愿的。

正义如果不能及时来,迟到的总是变味的。

哎!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三):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没读,就想说洗稿无耻,侵占别人著作无耻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四):活字改名叫活該吧!

  

因為喜歡葉先生,第一時間看了電影也買了書但活字這波操作真的下作!

這麼大體量的內容未入職就消耗了人家小姑娘一年多,後續操作又如此騷!我看了相關帖子小號在每個提到活字的內容下都避重就輕邏輯混亂的唧唧歪歪,拉黑你們活字真的是活該!

另外,真的不要迷信權威!

作為一個消費者和一個讀者我想應該給易瀟雨一個名字!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五):我为什么给一星

  从小到大,我们学语文所传授,人之初,性本善

  然后逐渐长大。当语文延伸成为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依旧始终接受着“立人先立德”,“尊重他人的劳动”这些基本的文化素养

  人应该是不断进步的,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德行的过程,而非德性逐步泯灭的过程

  我们深知,在当今的世界,物质化,泛娱乐化,有些人披着文化的外衣,美曰发展文化,实业是攥取他人的成果成就自我的利益和地位

  踩他人以成自我,显然是违反道德所为

  倘若一个人尚且存在良知,尚且记得从小到大的理。哪怕微弱,也应该捍卫,哪怕看似可笑无知,也值得坚守

  活字文化对于该书的“洗稿”行为,恰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的道德危机,以及某些所谓“文化前辈”权威性的脆弱,背后的阴影与不堪

  写下这篇短文时,我尚是年轻,还是学生。我感到痛苦,失落——这个社会,这个文化环境到底是怎么了

  未来的我,还应该坚守什么

  恰如阎真老师《活着之上》里所说“生存是绝对指令,道德也是绝对指令,当两者冲突,就看哪个更绝对”

  至少在当下,我选择后者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六):弄花香满衣

  

第一次看到叶先生,就觉得好亲切好亲切,仔细想来,气质和奶奶十分相像,是的,就是十分相像~除了气质之外,两位老人对诗歌的喜爱,也是一致的很,当然,奶奶没有叶先生有名啦,小时候一到床上,奶奶就教我一首诗,在漆黑的夜里,奶奶娓娓道来这首诗的意境,在想象中背完这首诗…

叶先生在诗歌上灵气逼人,第一首诗已经很让人惊喜了

这首诗里的意境啊~我也很欣赏杜甫,喜欢七言,可惜欣赏的层次实在太浅薄了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七):《掬水月在手》的感发

  

《掬水月在手》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感动于书的主角——诗词大家叶嘉莹命途多舛而又不屈不挠的一生。叶先生自创“弱德之美”一说,她的一生正是对弱德之美的最好诠释。

她在17岁的如花年龄,遭遇母亲去世的深悲剧痛。在台湾时丈夫被捕音讯全无,一度被迫借住在丈夫的姐姐家,只能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在客厅打地铺,中午因怕孩子影响别人午休,不得不带着孩子到外边徘徊。晚年时又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承受女儿殒命的苦难。以一人之力供养全家,在几所学校之间辗转教学,而其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丈夫还在家讲夫权、摆架子。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面对灾难、苦痛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叶先生选择的是靠诗词度化,凭文学超脱。

她上课时从不让学生察觉到内心的苦痛,总是谈笑风生。即使女儿离世,照样谈诗论词,照样做学问;参加完葬礼回去照常工作,见到同事朋友,最多眼圈一红。在婚姻上,也就是一句“哎呀赵钟荪这个人”。她把那些苦难的经历,统统转化为理解古人和诗词的养分。看到台南的凤凰木,她自填词“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78岁时,她前往本族发源地吉林省叶赫镇,在一片玉米地中,其神思与《诗经·黍离》叠合在一起,说当时的心情和诗里说的一模一样。81岁时,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她说“余年老去始能狂”,兴致勃勃地上了大兴安岭。

1978年,国内还很落后,叶先生认为诗词的根在中国,自愿放弃加拿大优渥的生活,利用假期自付旅费回国任教,后来又定居在了南开大学,并且把自己的积蓄都捐给了南开。叶先生在南开为中国传统诗词招魂,南开因为有了叶先生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镇。

叶先生说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她是诗词真正的女儿。古人通过诗词反映出的风骨、折射出的底蕴、内涵着的底气、表现出的力量在叶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她用一生证明,人要活得有意义,做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八):Record.

  用导演陈传兴的话来叶先生是我们时代诗词历史的回响(echo)。在最终章《电影注解》中了解到陈传兴“诗的三部曲”——《如雾起时》《化成再来人》《掬水月在手》在根本上是存在的问题。

  导演多年来一直读海德格尔,最近刚开始了解海德格尔,他的哲学被称为“诗的哲学”,他的哲学是相当晦涩的,海德格尔常讲:诗是存在的居所。所以影片也是通过以叶先生童年时候的居所为章节名去讲述去展开叶先生的一生。

  空间的变动,从出现到消失,断裂感,这种断裂,现在我可以理解了,它们旨在去浮现那些没办法说出的东西。诗词是抽象的,无以言表的地带所蕴藏的东西往往无限而神秘。

  “在这里面是比较奇特的,因为这里面有叶先生个人的历史,个人跟诗以及整个中国大的诗词历史的交汇。这里面有上千年的过往所有的诗的精灵的对话。”(陈传兴)

  “诗是在宗教之外的另一种亲近神圣性的方式。我们太容易认为诗就是要念出来,然后要解读诗的意义,阐述它在描写什么。可事实上,很多诗其实不是文字的,而是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影片中的壁画、碑帖、石雕,或是一个墓志铭,它们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集结,凝聚与结晶,一种神圣性的展现。”

  电影的叙述采用了词的方式,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用非常音乐性的节奏,断裂的破裂的词的叙事方式。意图将那些诗词的精灵召唤出来,并用一种跳跃的讲述,把叶先生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道出。

  断裂与往复。

  导演在摸索新的叙事美学,一种属于中国的叙事美学。不过对于拍摄器物时画面静止不动有些僵硬了,没有联想还没有逻辑就有点离谱(我不介意再跳跃一点,哈哈哈)。

  最后一个小标题——空。

三〇四

  这一段的注解可谓直接因人的灵魂升华了整部电影。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九):就书论书看内容

  

赶在本书正面临署名权争议,之后可能被下架之前,先囤一本存着。

说起来,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能解诗词者不少,能写诗词者不多,写得好的恐怕就更少见了,这其中的佼佼者已故的有周汝昌先生,健在的有叶嘉莹先生。周老因为红学家的名衔和单干户的身份遮盖了其在古典诗词上的识见,而叶老则更为人周知,除了她在传承古诗词上的贡献外,读痖弦的访谈才知,叶老曾以三篇文章劝和了台湾原本对立的新旧两派诗人,使得两派不肯在端午节一同吃粽子的诗人终于肯同坐一起吃粽子,过诗人节了。而形容叶嘉莹是“穿裙子的士”这个流传盛广的美誉竟正出自作为新诗人的痖弦之手。

痖弦老讲起台湾文坛轶事来总是那么有趣,书中讲当年台湾新旧诗人互相看不顺眼,旧诗人怼新诗人,说新诗写得让人看不懂,所以不是好诗,新诗人于是回怼,李商隐的诗你们不也读不懂吗?却敢说他的诗也不好吗?看来台湾新诗人不仅是新诗整体写得比大陆诗人好,怼人也比大陆诗人厉害。大陆新诗人只知道怼读者,动不动就说读者口味保守,习惯了古诗的抒情传统,不懂得欣赏新诗的现代性手法。

人民币上那位大佬早就说过,新诗要发展,需要着重从中国民歌和古诗中汲取营养,大陆诗人跟没听见似的,整体盯着欧美诗歌的现代性。需知诗歌是极富民族语言特色的文学体裁,无视汉语单音节独体的语音特质,老讲西方现代化,能写得出好的新诗才怪。

书里访谈还是数痖弦的有料,言之有物。席慕蓉老师那篇读来让人感觉,话才起了个头,读者才刚刚跟她试图进入情境呢,她先把自己感动得不行了,泣不成声,讲不下去了,把读者尴尬地撂在那不管。

白先勇先生那篇则是拿起贵族血统来说事,先查叶先生祖上三代,查到望族血脉,于是名门之后惺惺相惜。天啦,不做身份标识,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描述迦陵先生了吗?看看痖弦的描述,多好啊!

至于本书正面临的洗稿争议,估计那位编辑打不赢官司,毕竟没有有效合同做证据,而且是编著署名权又不是著作权,加上活字文化树大根深,所以无论在舆论还是司法上编辑落败的可能性更大。

本书确实也呈现出来一些仓促成书的问题,一些口述整理太粗糙了,还有,站在读者立场上看,出版方用加大字号字距行距的方式来扩充版面,就是在耍流氓行径。

  《掬水月在手》读后感(十):读《掬水月在手》有感

  第一次听到“叶嘉莹”这个名字是在《朗读者》上听到的,当时语文老师在班上给我们放《朗读者》,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有一个伟大的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从屏幕上第一眼见到叶先生,我的感受是她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看了节目后,被叶先生的才华和人品所感动。 今年,就在前段时间,我无意间听到了陈粒唱的《短歌》,歌名后写道: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主题曲,我就去搜了这部纪录片,但是只能在手机上看预告片,完整的纪录片还看不了,再加上我现在没有去影院观看的条件,于是只好在京东上买了纸质书来看。 书的前部分介绍了叶先生的生平和经历,中间部分是他人眼中的叶先生和叶先生的自述相互穿插。通过这一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叶先生崇高的精神世界。 我想,最近快要“枯萎”的我,能够吸收到来自叶先生的精神营养,也是一种幸运吧!

  诗词世界的美妙是我不曾领会的,以前读诗是学校老师的要求,虽然学过一些诗词,但我依旧是个门外汉。但是,在我读了《掬水月在手》后,我似乎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而且,我从未听过像叶先生那样的吟诵,当我去喜马拉雅找叶先生的诗吟诵来听的时候,一开始还觉得不习惯,但是当我真正静静地去感受的时候,却真的是从心底生出一份佩服和感动。诗词的传承不能缺少像叶先生这样的人呐。

  叶先生的生平坎坷,但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和坚毅的精神力量指引她一路前行。“弱德之美”,这个词是叶先生提出来的。“弱”,不是软弱。“弱德”,指的是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持守,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

  叶先生正是靠这种精神支撑度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在最痛苦的时候,要有一个“弱德之美”,要有持守,要守住自己。

  书中还有一个点令我印象深刻,就是说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的,唯有“灵”可以带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有限的寿命中,提升修炼自己内心的灵,这个灵,是在千难万劫的轮回中,唯一能够和你一起走的东西,所以,灵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叶先生不是佛教徒,但是叶先生的生活哲学已经包含了很多儒释道的理念。在叶先生的自述中有谈到“很多东西都是生活给逼出来的”,是啊,就像这句诗:“逃禅不借隐为名”,不需要隐居到深山老林里去追求清高,我们可以身处在尘世之中做我要做的事情,内心却要永远保持我的一片清明,不被尘俗所沾染。我们得直面生活,在生活中“修炼”。

另外,在书中我看到了马丁•海德格尔的这一段话,也使我生发出了一种对诗的敬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掬水月在手》读后感100字  水月  水月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在手  在手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红尘与天涯

  我走在红尘中,我的心向天涯。   人在世间行走,有时是清醒着。还能分辨出东南西北,有时是迷惑。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任岁月匆匆过。只是走着,看着,探索者,思考...(展开)

美文

 诗歌组合

 诗歌组合  风吹  衣裙和云霞融进潋滟波光  小小船影像一块巧克力融化着我的眺望  风吹,我就长在这里  飞鸟背不动空旷  野花和蝴蝶,谈论着  那么和谐的,...(展开)

美文

 我想我是肤浅的

 我想我是肤浅的,从开始到现在,从身体到心灵……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当诗意的栖居,而我却妄把诗意当做随意,我是万花丛中最爱孤芳自赏的,从一开始便把世界、人类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