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精选

  《且介亭杂文》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35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介亭杂文》精选点评:

  ●勉强可看,但不少文章味同嚼蜡,知识性、养分甚少(但不是没有,因此不能低于三分)。主张诸多错误暂且不提,文笔也是一般。想鲁迅为大陆推崇,站队正确怕是最主要原因吧。

  ●现在看,杂文这种文学形式已经到了末路了。好的杂文无非是说破荒诞和描述荒诞,可惜被说破的荒诞,可谓是大家都懂,从侧面说明不好改;描述的荒诞,还需要更深层的探讨,而不是浅尝辄止。鲁迅笔下的中国,单论创作环境,比现在还好些,不过这好是因为有租界,有舆论,而不是国民政府多好,中国的政府,都那个德行。至于学生被打死,偏说他失足落水这种事情,看看现在的中国,也有“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之感吧。

  ●已购

  ●先生的文字向來都是最犀利的

  ●鲁迅先生反讽能力超绝,特别是病后杂谈两篇,引经据典又结合时事。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文拉丁化的部分,很陌生的一段历史,我会觉得现在的方案更好,方块字是阻力,但它太美了。另外,有些现象古已有之,当今依然……特别要说一下,注释很棒 | 购自扬州旧书店

  ●【借】幽默而深刻,纵使现在看来亦不失于时。“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到底是该买精装的杂文全集呢,还是该买单行的平装呢?对此我是踌躇的

  ●勉强

  ●没有读完

  ●1999年在昆明的一个书店,冒着大雨买的最后一本。虽然旧,但是看着好看。

  ●看得很累,那时候没看懂,如今已不想再看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一):<病后杂谈>这篇

  其实迅哥儿除了惯有的横眉冷对之外,写写这类调侃的东东也还是不错的。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滴。

  当时正住着院,便带到医院,觉得伟人与自己的思想竟有相通之处。

  快哉。我在这文的眉头批了一大块,时间11-17/04。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二):也谈《病后杂谈》

  他一上来就说:“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

  然后,他补充“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肚泻,黑死病,或脑膜炎之类;二是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天,就饿一天。”

  这几句,看起来聊的很轻松。但有另一个信息,写这几则笔记时,鲁迅离他1936年去世,仅仅是一两年。这时,他的身体状况大概距“偶尔吐半口血”已经不太远。

  在鲁迅提到的两个必要条件里,没有提到“痨病”。也许他不愿把自己的病和那位三十多岁就因痨病不治离他而去的他“依然爱着”的父亲联系起来,又或许,他的梦中早已萦绕着三十年前清晨时分在当铺和药铺间穿梭的情景,拂不去的是父亲卧室里一阵阵猛烈的咳嗽。只是,这时,他恐怕还存些希望。“好几回检查了全体,没有死症,不至于呜呼哀哉是明明白白的。”善哉,善哉,可以继续寻书,读书,写写“不判死罪,不必剥皮”的文章。

  上述,是看《病后杂谈》而想到的几点前因。以下是若干后果。

  读过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才知道,此书药效和《浮士德》无异,非重病不可看,看后,不是因顿悟而升入天堂,便是因沉重而遁入地狱。可惜,知道得太晚,史铁生的影子一直成为患病时候的梦魇,不时浮现,无论大病小病,都仿佛要脱一层皮,尽管精神升华,但身心却因此而消耗不少。然而,樟寿的这几篇杂谈笔记,倒仅仅是一碗苦药里掺着的几枚甘草陈皮。其意不在“超度”,也不在“疗救”,只在唤起一些生的兴趣和快意,一昂头把“碗里吐的半口血和着药”一同喝下去,抹抹嘴,笑笑,说:“补的很。”——以病养生,周树人别是一家。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三):浅读《且介亭杂文

  

这是鲁迅先生的篇杂文集,本以为会读不懂,但其实他的语言并没有佶屈聱牙,思想并不是旋转跳跃的。鲁迅先生并不是为政治写文章,他的很多想法和观点都是个人化的。他也是一个普通平常的“俗”人,并不死板和完美的。然而读他的文章,却就是觉得痛快。我想也想不清楚的事情,他竟写的那么明白。更重要的是,读着他的文字,你是忍不住的去反省自己的。这真是一位宝藏先生。

鲁迅先生极其擅长给社会中的人物画像,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若是不关心不在意,哪能画的那么生动呢?病后杂谈论人的志向: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前一种是明俗,后一种难道就是风雅了吗?难道风雅的意义就是用来观赏吗?

鲁迅先生是热心于事业,热心于社会的。对于《阿Q正传》的话剧演出,他的建议是本土化,虚化。本土化是因为他想描写的就是一个底层普通的人,因而到哪里去演出便用哪里的土话,这是最好。虚化是因为不想让人们对号入座,地点定位在绍兴,便让别处的人们觉得只是看个热闹,更不会看到自己身上了。

常听说鲁迅先生的文风被评论为冷峻严肃,但读完这本杂文集子,我更觉得鲁迅是一个谦卑老实的人,只是他实在不忍心,不忍心看到社会的阴暗却什么也不做。像鲁迅先生这样诚实而富有爱的人,如果让他假装没看到国人的麻木和愚钝,想来他是会非常愧疚的。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四):鲁迅的思想过时了?不!还新鲜热辣!

  “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鲁迅

  是的,我们今天仍要去鲁迅的地摊上,寻点“钉子”、“瓦碟”。

  鲁迅说: 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他把将近百年以前的社会现象留了下来。现在看着,怎么这么眼熟,似乎昨天发生过,今天也有……本文主要摘录鲁迅的几个杂文集的内容。

  1.《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是不愿将自己国家“禾”与“田”让给外国侵略者。

  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在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2.《而已集》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而已集》是鲁迅自己设计的封面,他开创性的将书的题字图案化。特别在当时,一变传统的版刻字体和书法,而以图案美术字在封面上出现,是别开生面的。

  3.《三闲集》

  “三闲“来源于成仿吾对他的讽刺,这也被高晓松披露过。“我们的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可概括为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能留传下来的文字,多次编印,源于鲁迅先生的名气吧……当然不是每篇都必须顶礼膜拜。那时候出版的言论恐怕多如牛毛,各有各有说法,俨如打文仗。现在都消失了,只剩一家。这一家相信是最丰富、最顽强、最有生命力的了!

  4.《二心集》

  《民国日报》称鲁迅为“文坛上的贰臣”,于是鲁迅说:“在坏了下去的旧社会里,倘有人怀了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将会遭到同阶级人物凶猛的攻击陷害,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从别人讽刺中,拾来做了这一本书的名目。

  文章更加浓烈愤恨。因为已到1930、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战事一触即发!

  gt;> 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

  gt;> 大家不开口;或者以为和自己不相干;或者连“以为和自己不相干”的意思也全没有。“世故”深到不自觉其“深于世故”,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

  gt;> 笑里可以有刀,自称酷爱和平的人民,也会有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就是造谣言。

  gt;> 制死命的方法,是不论文章的是非,而先问作者是那一个;也就是别的不管,只要向作者施行人身攻击了。

  gt;>爬得上的机会越少,愿意撞的人就越多,那些早已爬在上面的人们,就天天替你们制造撞的机会。

  gt;> 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

  gt;>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gt;> 运命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的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

  gt;>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gt;>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gt;> 好几回检查了身体,没有死症,不过是每晚发热,没有力,不想吃东西而已,这大可享生病之福了。因为既不必写遗嘱,又没有大痛苦,然而可以不看正经书,不管柴米账,玩他几天,名称又好听,叫作“养病”。

  gt;> “雅”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

  gt;> 过年本来没有什么深意义,随便那天都好,不过给人事借此时时算有一个段落,结束一点事情,倒也便利的。

  gt;>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

  gt;> 我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而他偏爱到各处投稿,《语丝》一出版,他也就来了,有人赞成他,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他也果然不来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且介亭杂文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杂文  杂文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影评1...

 《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是一部由张浩执导,张浩 / 徐子涵 / 郑胖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冬天里的故事

     树叶告别了树枝,一夜之间树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地上铺了一层厚叶。“落叶归根”转眼间,冬天已不知不觉来临了。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