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锦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精选点评:

  ●半吊子作者装逼最为致命。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精神病人脑洞大开,而且他们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四维虫子》《生命的尽头》《盗尸者》《孤独的守望者》等篇章引发了思考;但越读到后面越感觉有点像科幻小说了,而不是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有种生编硬造的感觉。 个别物理学上的观点提出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过于晦涩,可它用一种较为让读者接受的方式诠释出来,也算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吧。此外,一些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哲学与思考,还有转换视角这方面,我想也是可以值得深思的。 关于这么多手记,我不敢保证全部都是作者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得来的。

  ●精神病……其实也有些意思

  ●2014-11-26一开始抱着玩的心态随手翻翻这本书,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停不下来,这两天一有时间就一定抱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虽然就看了短短两天时间,可我却觉得大脑接收的信息多得难受。 不得不说,有些疯子的世界太严谨,太有逻辑性了,而且最震撼我的是,他们拥有的科学知识太渊博了。什么量子物理,思维空间,多宇宙论,考古理论,每一个猜测都及其严谨,有的甚至有理论支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无法用现有的科学提供证明。 看完整本书,我不得不开始质疑自己所有的认知世界。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有很多东西想说,但是又觉得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嗯,越来越恐惧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看到后面越来越玄了,据说是打着采访手记的名义哗众取宠。 我有一种奇怪的想法:会不会这些少数人的世界才是正常的,而我们大多数正常人的世界才是不正常的。 瞎想一通~

  ●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对这个群体有了新的认识,试着去倾听些不同的声音。觉得不少例子有些极端,真的有那么多精通量子物理,哲学和历史的病人吗?

  ●我一直相信精神病人是有自己的小宇宙的,不能因为我们不一样就歧视他们

  ●其中不少点子虽然异想天开,但其实很有去考究的意义。内容和水准诚然粗疏,但所提出的问题真的很有意思,这是我给三星的原因,异日当研究研究其中一些我感兴趣的问题。 另,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哲学和科学的轻蔑有点令我不适。

  ●在深入了解了霍金的书并对物理学以及许多现代科学的目的和原则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会发现这些书中的理论既不科学严谨,也不实用。一方面这些精神病人大多数都是钻了牛角尖,用一些极端的想法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并发展出一些唬人的理论,更何况有一些案例我怀疑是编出来的而非访谈所得。另一方面这些唬人的理论之所以唬人,是因为他们提出了一些不能被证伪的假设,然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奥卡姆剃刀原则都早已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理论太复杂,你完全不必理会。当两个理论都能解释同样的结果时,我们选择更简单的那个。

  ●其中一些用来换换脑子还是可以,不过没有坚强的三观慎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一):对作者的一些忠告

  作者说自己是访谈过很多精神病人之后,按照真实情况编写的。不排除书中确实有按照精神病人访谈写的。但是我怀疑,作者也编造了一些访谈来神化精神病人,以达到某种哗众取宠的目的。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写成一本小说,或者写一本沉思录,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奇思异想。我承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骗子,很多虚伪,比起这些,作者借用精神病人之口表达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总让人觉得哪里不舒服。既然是文人,而不是商人或者政客,那为什么不保持一下文人风骨呢。 总之,我怀疑书中的论点并非像作者所说,完全来自精神病人。 包括轮回,包括玛雅文明,还有量子论那个。同时,我更反对作者用自己的奇妙思想强加给精神病人,来神化精神病人,这本身就是可耻的行为。本书豆瓣评分8. 1,我只给你5. 9分。抱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二):作者太过哗众取宠了,本书可信度堪忧,只值5分。

  作者说自己是访谈过很多精神病人之后,按照真实情况编写的。不排除书中确实有按照精神病人访谈写的。但是我怀疑,作者也编造了一些访谈来神化精神病人,以达到某种哗众取宠的目的。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写成一本小说,或者写一本沉思录,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奇思异想。我承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骗子,很多虚伪,比起这些,作者借用精神病人之口表达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总让人觉得哪里不舒服。既然是文人,而不是商人或者政客,那为什么不保持一下文人风骨呢。 总之,我怀疑书中的论点并非像作者所说,完全来自精神病人。 包括轮回,包括玛雅文明,还有量子论那个。同时,我更反对作者用自己的奇妙思想强加给精神病人,来神化精神病人,这本身就是可耻的行为。本书豆瓣评分8. 1,我只给你5. 9分。抱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三):能有所体会,便是好的

  这本书我是前几年看的,书里是用案例来分析精神病人的心理,相对而言我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今天我偶然翻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小记录,我觉得里面最戳中我的一段话是: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 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去追寻那个答案。 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吗:希望。就算会质疑,就算问为什么,那又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苦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要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这段话很长,我总结来提醒到自己的就是:尊重生命,而且要保持期待与好奇心。人生追求的往往不是执着于答案究竟是什么,而是去享受那个追寻答案的过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四):位于中间的大多数

  读过这本书,如果我说我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倒有点像是在夸自己。在我看来,他们中的一些只是过于注重自己脑海里的某个想法,而抛弃了现实生活。其中一些观点确实令我叫好称奇,但是我依旧觉得精神层面的打造应该建立在正常物质生活的基础上。 带着怀疑去阅读总是好的,但应该只是怀疑,而不是台杠,若是带着杠精的思想去读书,怕是举步维艰。读书是这样,生活亦是。可能万物都有一个平衡的度,如果硬要打破它,其结果不见得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也不见得能够被大众接受认可。

  我并不是精神科内行,也没有很宽的知识面,没有能力判断这本书的虚构与否。作为一只小白,只觉得书中两句话概括得很有道理: “我们的认知具有普遍性的狭义和片面。” “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个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或行为如果符合位于中间的大多数的认知,那他就是天才,若不符,他便是疯子。

  我应该更广泛的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不至于轻而易举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我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五):就是世界观不同罢了

  好像看了一本恐怖小说+科幻小说+志异奇谈,说实话看到这么多打一星的有点惊讶,再一看理由是这书自我标榜纪实文学就理解了。想靠它了解我国精神病患者与治疗现状显然是不靠谱的,作者自己也说了并非内行专家,只是试图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解开内心的疑问而已。好好的确实没必要扯什么纪实,还会误导读者。紫菜包饭也挺好吃的,何必非说自个儿是寿司。

  其实这书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精神病,不如说故事里的人各有各的世界观罢了。受到震撼不至于(这种世界观的震撼最初是大刘的小说带给我的,再看这书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但胆小如我有好几天不大敢照镜子是真的。看完后最疑惑的是所谓疯子的界定,应该绝不仅仅是坚信一套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吧。认为世界是一本书,或者石头有生命,或者自己是来自未来的间谍,那又怎么样呢,只要逻辑自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与主流世界观不符而被当成的疯子,和基于生理层面病变的精神病人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其实没啥,毕竟哥白尼也曾被当成疯子;说起来现代人好好的非要在耳朵上打个洞用来挂金属,也挺奇异的。

  写到这里确实觉得作者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可能有的没的想太多就会吓到自己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疯子  疯子词条  天才  天才词条  
美文

 受骗

 路过一家名为绿色健康的店门口,无意中看见许多老人在里面数鸡蛋。两个女工作人员忙着登记,忙着发放鸡蛋。  近年来,许多美其名曰以健康为名的活动,在城市里专门面向...(展开)

美文

 最后的嘱托

 两年前,老杨的老婆因病去世后,他就跟女儿喜兰相依为命。喜兰在县城上高中,成绩很好。父女俩日子虽然过得艰苦,却也苦中有乐。  可谁知,喜兰这天却突然晕倒在课堂上...(展开)

美文

 无法重来的一生!(写得真好)

 人这一生,  只活一次,百年之后,  路还是路,桥还是桥,  只是在这世间,  再没有我们走过的痕迹,  一切都和我们再无关联。  所以,趁我们还活着,  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