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只爱陌生人》读后感100字

  《只爱陌生人》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爱陌生人》精选点评:

  ●连篇累牍的对于各种城市景观的描写挺让人不耐烦的。

  ●就像译者说的,这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玛丽,科林罗伯特,卡罗琳,都是一些可以互换的代号罢了。用高雅文艺的笔调去写为满足自己欲望的一对变态夫妻,为了爱而加害于他人,与《魂断威尼斯》类似又刚好相反。伊恩太让人惊喜了。

  ●这本比另一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还要厉害…《水泥花园》表现出的人物状态置于青少年的认知背景之中,失去父母的家庭构成一个独立于伦理法则和道德秩序之外的Neverland,实际上削弱了所谓惊世骇俗的惊悚感,而本书则集中火力聚焦于成年人之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复杂性爱关系,以及隐匿其背后的男权与女权的对立、权力对欲望的倾轧,一桩变态凶杀案并非猎奇的噱头,而是对人性幽微的深刻探询,尽管这种探询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展开,恐怕同样很难得到坦荡的接受。

  ●虽然絮絮叨叨的气氛渲染和叙述视角的来回切换使得阅读体验支离破碎,但故事本身仿佛触到了每个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冷静疏离地叙述了一场无法避免的谋杀。写景的语言像诗一样,读麦克尤恩很容易上瘾啊~

  ●不论是多么变态的故事,伊恩麦克尤恩的叙述始终是客观、不动声色和就事论事的。 冯涛的译后记也结实地击中胸口,有这样多优秀的译者将大师的思想剥开了揉碎了过渡给我,非常感激。

  ●原谅我,我不喜欢这样风格的故事。1

  ●麦克尤恩的这部作品如同对福楼拜空间语法和普鲁斯特意识延宕的一次捏合,他编织了一个令天真者极度向往的秘境,看似闲笔的环境描写最终都揭示为仪式中至关重要的前戏。性爱在两对男女之间产生了两极影响,将其视为苦痛的一方对享受性爱的一方进行了漫长的围捕,犹如一场对欲望的试探,整个阅读过程都在不顾危险向着暗网进发。

  ●太残忍了,心里好难过‖感恩最后的解析,视角与权力、暗示、规避认同感的风格化叙事角度、两对主要角色与时间的关系、当代艺术小说与经典文本构成的“互文性”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创造出无限纵深的可能,赋予单一的文本多层次和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以优雅干净的文字讲述“变态”、“不洁”的故事已经成了麦克尤恩的招牌”

  ●在网易蜗牛读书上看的这个版本,也是近期上架的新书,觉得封面简单但很有内涵。 以前没读过伊恩的作品,开头的描述有一种絮絮叨叨的沉闷,玛丽和科林的旅行体验就像那个气闷的小镇一样,正如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远不近、不咸不淡。从这个开头来看,差点就弃读了,描述甚至能让人对去水乡小镇旅行都失去兴趣。 一切都是从夜晚没带地图出门找吃的最后迷失在小镇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开始的,我想罗伯斯一定是跟着他们,或者守在黑暗处,趁虚而入。然后就是他们赤身裸体在罗伯斯家里醒来。那中间的事儿,作者可没说,你们想去吧。 从那天起,气氛突然变了,两个人、整个小镇都鲜活起来了。这种转变以前很多作品都表现过,我以为这就是反转了,却没想到真正的内幕最后才揭晓。没想到伊恩是个如此大胆的作者,怪我对他知道太少。害怕,却觉得他说的都对。

  ●隐喻和暗示,总是令人无法抗拒

  《只爱陌生人》读后感(一):《只爱陌生人》读书记录

  摘录:

  推荐语: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所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你不断地处于失衡状态。除了空气、睡眠、做梦以及大海、天空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外,什么都不属于你,所有的一切都像要天长地久下去,要么就只能任由我们的想象。 切萨雷·帕韦斯

  第一章:如今她可真向往这一类的快慰,希望不论是在时间还是行事上至少有部分是自己掌控之下的。她就像梦游般从这一刻混到下一刻,一眨眼整整一个月就这么毫无印象地溜过去了,连一丝一毫自我意志的印记都不曾留下。

  第二章:在没有特定目的地的情况下,游客们选择道路的方式就像他们选择一种颜色,就连他们迷路的确定的方式都能表现出他们一贯的选择、他们的意愿。

  第七章:即真理愈辩愈明,一个话题只有从相反的两个方面来看才能得到最好的探究,即便两人原本的观点并非是对立的也最好对立着来;你与其提供一种深思熟虑的观点还不如只管针锋相对来得重要。这个观念,如果这果真是个观念而非一种习惯性思维,也就是说对立的双方,因为怕自己的观点会有相互抵触的地方,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磨砺得更加精确、严密,就像科学家们向他们的同事提出一种新方法或新技术时的情形。

  第九章:一条逼仄的商业街,并不比一条窄巷宽多少,劈开一片饱经风霜的房屋。它从店铺的遮阳篷和狭小的锻铁阳台上万国旗般的晾晒衣物底下蜿蜒穿行,诱人地消失于暗影之中。它邀约你去探险,但要你单人独往,既不能求助于同伴,也不能携带跟班。现在就踏上探险的征程,仿佛你像沙鸥般自由,从无端玩弄心理疾患的辛苦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找回闲情逸致,打开心灵去关注去感受,去往这样一个世界,让它那令人屏息凝神、叹为观止的万千细流如水银泻地般不断冲击你的感受,而对此我们已经何等轻易地习焉不察了,已经将其淹没在个体责任、效率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等未经检视的观念的喧嚣当中,现在就踏上探险的征程,悄悄地走开,融入那片暗影,就这么简单。

  译后记:叙事角度的不同又会直接导致读者对于小说人物接受态度的不同。

  当代艺术小说与经典文本构成的“互文性”正是当代小说艺术性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这就如同我们古典诗词中的“用典”一样的道理,它能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创造出无限纵深的可能,赋予单一的文本多层次和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只爱陌生人》读后感(二):无始无终,只因他是陌生人

  这本书的阅读完全是意外所致,当时在图书馆随意搜寻能够吸引我的书籍,意外地发现了这本书,之前也没有了解过关于作者的一切内容,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恐怖伊恩”,所以书籍的缘分又是多么的有趣,也许它正是等待我的阅读呢?

  《只爱陌生人》的描写十分大胆,也是“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本代表作品,整本书是致敬《死于威尼斯》一书,两者都是描写了男同性恋欲望以及“死亡”话题。但是这本书写的却是对美的摧残、迫害,最后科林被杀便是这种结局。我当时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是疯狂,作者对性的描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两对主角——科林与玛丽、罗伯特与卡罗琳——截然不同的爱,成为了整本书的冲突点所在。

  本书的高潮在于玛丽的噩梦,突然发现罗伯特家中的照片正是科林,整本书的气氛在这之后转为压抑、沉闷,在海滩边泡沫的消失(似乎标志着一些美好事物的消失)、玛丽的“遇害”(虽然之后并没有)都似乎在预示着不好事情的发生,到了罗伯特科林的对话、卡罗琳与玛丽的对话则是将气氛压到了最低,在科林被杀后戛然而止,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最后的调查也显得单薄无力。整本书无始无终,究竟怎样是爱?

  这本书在描写之中带入了很多对于现状的讨论,最重要的就是男权与女权的问题。罗伯特有过一段描述(P88):“现如今男人都在怀疑自己,他们恨自己,甚于他们之间彼此的恨。......可她们爱男人。不管她们声称相信什么,女人爱的还是男人身上的侵略性和力量。这一点深入她们的骨髓。你就看看一个成功的男人能吸引到的所有那些女人吧。......她们谈论着自由,梦想的却是囚禁。......是这个世界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是男人塑造的这个世界。所以女人的思想就是由男人塑造的。从最早的童年时期,她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由男人塑造的。现如今女人却开始对自己撒起谎来,于是到处都充满了混乱和苦恼。”这段长达一页半的论述,是罗伯特像背诵乘法口诀表一样描述出来的,在他心中这应该已经是真理,因为他从小的生活环境便是如此,从小的家庭氛围便是一种男权至上,家中的女性要为男性服务,以男主人为主的生活。

  而同时卡罗琳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标准妇人形象,她在与玛丽讨论剧组的问题时,就有过很多发问“女性的剧团......?只有女演员?”(皱起眉头)、“只有女人参演的戏?我不能理解这怎么能成。我是说,这怎么可能发生呢?”、“哦没错。可她们也许是在等一个男人吧。......等他到了,她们也就不再聊天了,要进屋去了。有些事儿就要发生了......”这大概也是一位被家庭深深影响的女性,从小的贵族身份使得她以一个从属身份生活,与之相反的玛丽则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也并不极端,与科林这样的非男权主义者构成了完美情人。

  就是这样的罗伯特和卡罗琳,却有着严重的S/M倾向,而且普通的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她们盯上了科林,有着少年般阴柔的男性美(当然这个我们可以玛丽的视角来看,对科林的描写已经非常细腻),与罗伯特的描写正好相反。罗伯特与卡罗琳地一步步地跟踪、引导,最后亵玩、杀害、奸淫,这一切都是在玛丽面前完成。但是一切也是玛丽与科林自己造就,在发现罗伯特跟踪偷拍后,两人依旧前往了罗伯特府上,译后记中描写成寻找“陌生人的慰藉”是非常合理的,他们之间也发生了改变(在性上很明显地表露出来),那么他们就是自己乖乖地走进了猎人的陷阱当中。

  整本书的性关系中心是科林,有着少年阴柔美的男子,将男性与女性的美集于一身的美,“他的头发纤细得很不自然,像是婴儿的,纯然黑色,打者卷儿在他纤瘦、女性般的脖颈上。”而且科林也一直以来很羡慕女性的性高潮,“他多次体验到他的阴囊和肛门之间生出的一种痛苦的空虚,几乎就是一种肉欲的感觉;他觉得这可能就近乎女性的情欲了。”在最后的亵玩中,科林也完成了在性关系中从男性角色向女性角色的转变。

  恐怖伊恩,果然名不虚传,这本书是我接触伊恩的第一次,相信之后我与他还会有更多的联系。

  《只爱陌生人》读后感(三):【2020/12/13】『死于威尼斯』

  

【2020/12/13】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只爱陌生人

『死于威尼斯』

2020年阅读之397

“旅行可真是野蛮。它强迫你信任陌生人,失去所有家庭和朋友所带给你的那种习以为常的安逸。” ——切萨雷·帕韦斯

可看到最后译者后记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其实麦克尤恩在这一本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威尼斯,即使那个巨大的楔形广场很自然就想到了那个盛名的圣马可广场。

前段时间看青山七惠的《快乐》,充满着婚姻里谎言与出轨的旅情小说。打完卡艾特出版社微博的时候,官微说结合麦克尤恩的《只爱陌生人》看会很有意思。于是顺势all了麦老师,于是今天(2020/12/13)看完了这个故事。

看之前以为也是一部旅情小说,毕竟视角所见的就是一对情侣的度假。可看到中途的时候其实有点觉得无聊了,所以真正的第三者在哪里呢?玛丽和科林的貌合神离在故事中被展露得一览无余。七年之痒下的彼此没有了激情,谈论话题的时候两个人很难得到统一的标准。玛丽显然更加女权主义,但是科林,我是真的觉得玛丽和科林一比,玛丽更潇洒汉子了一点。后来两个人在旅行中遇到了一个叫罗伯特的男人。他滔滔不绝自己的身世,父亲是一位外交官,自己的童年如何得被父亲溺爱又被四个姐姐嫉妒——非常适合拿出来分享的故事。第二次再见面的时候已然感受到了玛丽的不舒服,随后罗伯特带醉酒的玛丽和科林回了自己的家,罗伯特的妻子卡罗琳又暗中观察了两人的睡姿半小时。于是,我开始觉得自己看懂了这个故事。大概是彼此可能都没有太多激情的情侣/夫妻企图通过接触陌生人重新找回自己对于彼此伴侣的那种激情。毕竟和罗伯特、卡罗琳夫妇相遇之后,玛丽和科林回到酒店之后的四天,除了分享彼此身体的温度,他们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而且这四天的疯狂,他们之间似乎产生了新的爱火。

可我还是想得太过简单了。

毕竟是“变态伊恩”的故事。

……

TMD万万没想到隐藏在对于祖父还有曾经回忆痴迷之下的罗伯特是一个S啊!艹!!!即使是隐隐觉得不对劲,可是被揭晓之后卡罗琳的脊椎受伤不是因为家暴而是因为SM我还是在内心感到了万马奔腾。

看前面六章的时候内心是“就这样啊”,看到第七章最后是“???”开始自己,最后一章真的就是“卧槽!”

前面所以感到的玛丽比科林还汉子的真相是这样!罗伯特看上的是科林!而卡罗琳,也早已从一个大家闺秀因为丈夫的变态性癖好变得畸形了起来——她也看上了科林。于是故事最后,他们诱导玛丽和科林自投罗网,以玛丽作为要挟,逼迫科林和他们夫妻玩SM,玩情欲的虐杀游戏。

……

最后一章看了两次,再回头在脑海中复习玛丽和科林的游玩路线就忍不住背后一冷,仿佛有什么人在暗中一直偷窥、监视一样。可其实,我身后明明只是书架罢了。

“一个假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你想回家了。”可惜科林啊,因为长得漂亮,他回不了家了。在一对夫妻变态的癖好下,漂亮男子——

死于威尼斯。

  《只爱陌生人》读后感(四):再读尤恩

  继《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后,年初购入麦克尤恩的小长篇《只爱陌生人》,终于一气读完。尽管,区区八万字,164页,断断续续读了一周有余。

  相比于短篇《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只爱陌生人》仍旧是“恐怖伊恩”时期的作品。带着探寻脊背发凉的感受,读至尾声,我多少是失望的。大抵因伦理禁忌区和题材敏感带,并非我所热衷的文学式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通篇以欲望、变态、虐杀为托底,其仍旧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小说通篇充斥着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并非只为了博得读者的猎奇心理,反之,我之视觉,《只爱陌生人》是严肃的“后现代”文学。

  小说通篇的中心人物,只有四人:玛丽、科林罗伯特、卡罗琳。玛丽和科林是一对情侣,去往一处海滨城市度假,一连几日窝在酒店,足不出户。某日夜间两人外出寻找美食,偶然遇见后来杀害科林罗伯特。对于热情的陌生人,这对情侣并未对其产生芥蒂,而是随着罗伯特去了一处兜兜转转才到达的拥挤逼仄的酒吧,并进行了一夜的絮叨闲聊。由此,玛丽和科林,从未对罗伯特产生怀疑。以至于第二天清晨的闲逛中,二人又与罗伯特遇见。读至尾声后回想通篇,其实,这一切都是罗伯特早已安排的预谋陷阱,只为将二人引致家中。也许因一夜未眠,也许因罗伯特在酒吧时,在二人所喝的饮料中放置药剂,在此,作者并未交代。所谓的“恐怖尹恩”,并非指其是恐怖小说。而是读者将通篇编织重组后,不由得倒吸一口气。科林说话的含混,玛丽像梦游般的缓慢动作,困到极致的二人,原本想乘坐出租车回旅馆。大段的篇章,在此戛然而止。

  醒来的二人,置身与陌生的房间(罗伯特和卡罗琳的“家”),全身赤裸。此刻,作者描写科林的脸庞精致优美,具有一种无视惯常比例的独创和精致。在常规题材中,作者往往对女性的美,刻画描摹的细致深刻。而在《只爱陌生人》中,麦克尤恩多次提及科林的漂亮,注意是“漂亮”。而玛丽仅是陪衬。甚至于罗伯特和卡罗琳,多次赞美科林的“漂亮”。这又是一处“恐怖”的铺垫,而并非仅对于男性的形态表述。玛丽和科林来时所穿的衣服,被罗伯特的妻子卡罗琳洗烫过,并且作者交代,在玛丽与科林熟睡时,卡罗林长时间呆在二人的卧室内。倘若读至此,读者以为传统意义上的女主人卡罗林仅仅是热情好客而已。而读罢通篇,甚至知道最后一章,作者才揭晓,罗伯特和卡罗琳是一对变态性虐者,进入二人的卧室,大抵仅仅为得是窥视科林的躯体,而非玛丽。

  男女主人热情的用餐邀请,令科林和玛丽,更加放松了防备,直至二人回到旅馆的某一天,玛丽突然极度不安,心神不宁,直到凌晨时从梦中惊醒,她发现了令他们及其惊悚的事情。罗伯特家书架上有张经过放大、颗粒已经很模糊的照片,拍的正是科林!而小说的名字《只爱陌生人》,也由此联想出。当然,爱,并非仅仅指代爱情。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的“爱”,对陌生人的信任,二人并未因此而逃离罗伯特偷拍和追踪的魔掌。又在一次闲逛后,玛丽和科林,再一次来到罗伯特的住宅,正式涉足了一条不归路。这一次,罗伯特将玛丽留在“家”中,由其妻子卡罗琳陪伴。自己则强拽着科林再一次兜兜转转于陌生的城市,甚至一路向熟人告知科林是他的“爱人”,当然,科林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只看到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向他。而留在室内的玛丽,在与卡罗琳的攀谈中,得知了这对夫妻的癖好。罗伯特跟踪偷拍了科林的大量照片,但凡旁边有玛丽的,都已裁掉,只留科林的影像。在此,更加证实了玛丽仅仅只是陪衬,尽管,她也漂亮。此刻,悲剧已成定局。卡罗琳在玛丽所饮的茶中,加入了药剂。玛丽的舌头,沉重到无法动弹。回到室内的科林,并不知情,只以为玛丽病了,需要去医院。而变态的罗伯特和卡罗琳,对科林实施了一通虐待后,用剃须刀,将科林手腕的动脉,整个切开。文章至此,接近尾声,后续再无交代罗伯特和卡罗琳的去向,只在前篇叙述二人也将外出度假,在读者的视觉,实为逃逸。科林的命运,自然是悲剧的。用文章多次提及的“漂亮”来标榜,用“香消玉损”来形容,并不为过。在科林罗伯特去往酒吧的路上,科林所充当的,正是女性角色,借此衬托罗伯特的变态。有一处细节更加确定这一点:当科林要冲出房间,将卡罗琳的嘴唇撞破,卡罗琳将下嘴唇的血迹集中到食指上,并涂抹到科林的嘴唇上,直到涂抹得猩红欲滴。罗伯特用前臂仅仅压住科林的上胸,深深地吻在他的嘴唇上,而卡罗林就用手抚摩着罗伯特的后背。尽管,科林是抗拒的,却不失为其女性角色的转变。

  书页合起的刹那,正值傍晚,并未反复摩挲这部小长篇的深度。梳理心得的此刻,已至深夜,回想未曾遗忘的每一处细节时,确是有些“恐怖”。陌生人所带来的好客表象,也许将是引向绝望的通道。作者的立意,并非仅仅告诫世人莫全然信赖陌生人。无数的隐喻和指代,或许仅为刻画性情各异的四个人物本身,未曾直接交代的部分,正是读者乐此不疲深挖探寻的兴趣所在。

  继《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后,年初购入麦克尤恩的小长篇《只爱陌生人》,终于一气读完。尽管,区区八万字,164页,断断续续读了一周有余。

  相比于短篇《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只爱陌生人》仍旧是“恐怖伊恩”时期的作品。带着探寻脊背发凉的感受,读至尾声,我多少是失望的。大抵因伦理禁忌区和题材敏感带,并非我所热衷的文学式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通篇以欲望、变态、虐杀为托底,其仍旧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小说通篇充斥着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并非只为了博得读者的猎奇心理,反之,我之视觉,《只爱陌生人》是严肃的“后现代”文学。

  小说通篇的中心人物,只有四人:玛丽、科林罗伯特、卡罗琳。玛丽和科林是一对情侣,去往一处海滨城市度假,一连几日窝在酒店,足不出户。某日夜间两人外出寻找美食,偶然遇见后来杀害科林罗伯特。对于热情的陌生人,这对情侣并未对其产生芥蒂,而是随着罗伯特去了一处兜兜转转才到达的拥挤逼仄的酒吧,并进行了一夜的絮叨闲聊。由此,玛丽和科林,从未对罗伯特产生怀疑。以至于第二天清晨的闲逛中,二人又与罗伯特遇见。读至尾声后回想通篇,其实,这一切都是罗伯特早已安排的预谋陷阱,只为将二人引致家中。也许因一夜未眠,也许因罗伯特在酒吧时,在二人所喝的饮料中放置药剂,在此,作者并未交代。所谓的“恐怖尹恩”,并非指其是恐怖小说。而是读者将通篇编织重组后,不由得倒吸一口气。科林说话的含混,玛丽像梦游般的缓慢动作,困到极致的二人,原本想乘坐出租车回旅馆。大段的篇章,在此戛然而止。

  醒来的二人,置身与陌生的房间(罗伯特和卡罗琳的“家”),全身赤裸。此刻,作者描写科林的脸庞精致优美,具有一种无视惯常比例的独创和精致。在常规题材中,作者往往对女性的美,刻画描摹的细致深刻。而在《只爱陌生人》中,麦克尤恩多次提及科林的漂亮,注意是“漂亮”。而玛丽仅是陪衬。甚至于罗伯特和卡罗琳,多次赞美科林的“漂亮”。这又是一处“恐怖”的铺垫,而并非仅对于男性的形态表述。玛丽和科林来时所穿的衣服,被罗伯特的妻子卡罗琳洗烫过,并且作者交代,在玛丽与科林熟睡时,卡罗林长时间呆在二人的卧室内。倘若读至此,读者以为传统意义上的女主人卡罗林仅仅是热情好客而已。而读罢通篇,甚至知道最后一章,作者才揭晓,罗伯特和卡罗琳是一对变态性虐者,进入二人的卧室,大抵仅仅为得是窥视科林的躯体,而非玛丽。

  男女主人热情的用餐邀请,令科林和玛丽,更加放松了防备,直至二人回到旅馆的某一天,玛丽突然极度不安,心神不宁,直到凌晨时从梦中惊醒,她发现了令他们及其惊悚的事情。罗伯特家书架上有张经过放大、颗粒已经很模糊的照片,拍的正是科林!而小说的名字《只爱陌生人》,也由此联想出。当然,爱,并非仅仅指代爱情。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的“爱”,对陌生人的信任,二人并未因此而逃离罗伯特偷拍和追踪的魔掌。又在一次闲逛后,玛丽和科林,再一次来到罗伯特的住宅,正式涉足了一条不归路。这一次,罗伯特将玛丽留在“家”中,由其妻子卡罗琳陪伴。自己则强拽着科林再一次兜兜转转于陌生的城市,甚至一路向熟人告知科林是他的“爱人”,当然,科林听不懂当地的语言,只看到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向他。而留在室内的玛丽,在与卡罗琳的攀谈中,得知了这对夫妻的癖好。罗伯特跟踪偷拍了科林的大量照片,但凡旁边有玛丽的,都已裁掉,只留科林的影像。在此,更加证实了玛丽仅仅只是陪衬,尽管,她也漂亮。此刻,悲剧已成定局。卡罗琳在玛丽所饮的茶中,加入了药剂。玛丽的舌头,沉重到无法动弹。回到室内的科林,并不知情,只以为玛丽病了,需要去医院。而变态的罗伯特和卡罗琳,对科林实施了一通虐待后,用剃须刀,将科林手腕的动脉,整个切开。文章至此,接近尾声,后续再无交代罗伯特和卡罗琳的去向,只在前篇叙述二人也将外出度假,在读者的视觉,实为逃逸。科林的命运,自然是悲剧的。用文章多次提及的“漂亮”来标榜,用“香消玉损”来形容,并不为过。在科林罗伯特去往酒吧的路上,科林所充当的,正是女性角色,借此衬托罗伯特的变态。有一处细节更加确定这一点:当科林要冲出房间,将卡罗琳的嘴唇撞破,卡罗琳将下嘴唇的血迹集中到食指上,并涂抹到科林的嘴唇上,直到涂抹得猩红欲滴。罗伯特用前臂仅仅压住科林的上胸,深深地吻在他的嘴唇上,而卡罗林就用手抚摩着罗伯特的后背。尽管,科林是抗拒的,却不失为其女性角色的转变。

  书页合起的刹那,正值傍晚,并未反复摩挲这部小长篇的深度。梳理心得的此刻,已至深夜,回想未曾遗忘的每一处细节时,确是有些“恐怖”。陌生人所带来的好客表象,也许将是引向绝望的通道。作者的立意,并非仅仅告诫世人莫全然信赖陌生人。无数的隐喻和指代,或许仅为刻画性情各异的四个人物本身,未曾直接交代的部分,正是读者乐此不疲深挖探寻的兴趣所在。

  ——庚子年五月初九,读《只爱陌生人》简记。20200629,梧桐雨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只爱陌生人》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陌生人  陌生人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当年华未曾老去

 恣意奔波挥洒的青春,色彩斑斓的美好年华。当岁月无情划过,内心满是惆怅。孤独的灵魂,总爱寻找“空山星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慰藉。虽在奔跑,却依旧留恋,不舍。一个人...(展开)

美文

 我要做好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要做好孩子》是一本由黄蓓佳著作,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