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觉醒之书读后感摘抄

  《觉醒之书》是一本由[日] 冈仓天心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觉醒之书》读后感(一):本质与镜面

  历史脉络中迸发出古老的诗意,自此冈仓天心的东方三书已经全部读完。

  作为一个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作家,对宗教、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阐释,充满了理想与完美主义的光辉。

  对东方哲学的坚守以及对西方科技辩证的吸收,而对西方人性的剖析和预言,放到今天的世界,依旧能够适用。大多数的无知会带来愚蠢的无畏,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在各个平台上厮杀,早已忘记最初的本心,只是想压制彼此,哪怕是血与火。

  人性的善恶也是如此。

  书中侧面佐证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一个侵略者视角下,坐实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

  我想在侵华战争之时,那些日本士兵是否想过以推崇佛教与神道教的国度,如何转变成本书中所描述的俄国人那样,脱离了约束,成为嗜血的猛兽。

  觉醒为了什么?东方的将来落在何处?就像去年我读书所感触的那样,东方的母系神祗总会包容西方父系神祗的冲动、傲慢与偏见。资本之下的民主与自由,往往只是不自知的奴隶。

  《觉醒之书》读后感(二):沉睡中的帝国之心

  觉醒之书,写给欧美的一部介绍日本简史的书。如今看来,仍可见一个本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自信之养成,对战争合理化的逻辑;命题为the awakening of Japan足以见得冈仓天心对曾经沉睡如今觉醒而不仅仅是苏醒的日本,从政治上、文化上的认同和肯定。冈仓天心说欧洲给东方大陆同时带来了教士和战争,他们的矛盾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日本自始至终都由古典文化支撑,不仅孕育了在东方大陆显得孤立无援的独特艺术,还酝酿了成功的革新、社会的民主化、女性地位的提升。在阅读如冈仓天心般,接受过明治儒道佛的教育、经历了维新之崛起以及战胜国的优越,那颗沉睡的具有血性的精神,不是被欧洲输入的,而是一种隐藏在武士道精神和独特美学里的意蕴,这样的认识倒也不是第一次接触;由此更是对一个中国阅读者挑战——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还原”历史现场,也变得在客观和主观上都需要先打破立足于本土话语的同样是中心主义主导的思维模式。

  不同于同一时期的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冈仓天心主张的是“亚洲共同体”,无疑针对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中心主义,也是在文章创作的前后十年里,全球都进入了以西方文化为“标杆”似的全球化的时代。冈仓天心在文章中数次强调中国和印度的驳杂的宗教文化,以及如何在日本经过了沉淀和洗练成为如今的足以媲美欧洲的现代文明之国——简洁而华丽的描写,美学家冈仓天心向20世纪的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传递了灿烂的、诱人的东方伊甸园。

  吸引我的是冈仓天心在文中浮夸的对日本女性地位和生存状况的描写,尤其是以以为甚至是历史中未经证实出现过的女帝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帝为例子,举证女性在日本地位之高,他还说

她们现在有了西方姐妹们拥有的一切权利,虽然她并不坚持这些权利,因为我们的绝大多数女性仍然认为家而非社会才是她们最适合的领域”。

  这无疑是对社会结构的默许,就像如今仍然这样,人们很难打破他们对结构的认识、对习惯性思维和生活模式的依赖;他一定想不到,后来的中国女性地位是如何的提高(当然又衰落),在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解构”的思维就像是会犯下叛国罪的那个按钮,因此没有哪个朝代不对西方文明加以警惕,不对教育者的思想加以管控。而这些,还要被包裹一层“道德”的袈裟。本书还是有很多细节反映了维新之前及之后日本自上而下变革的思路。也可窥探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等经验之区别。其中多出谈及小乘佛教,

如佛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威胁,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东方哲学中世俗秩序和超世俗秩序的相互对立关系

  引起我的好奇:密宗——神秘主义——小乘佛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冈仓天心为什么这么说,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觉醒之书》读后感(三):谈一谈这本书的负面信息

  

最近在kindle上读完了冈仓天心的三本书,先是茶之书,然后是理想之书,再是觉醒之书。多少感觉到为什么后面两本书远没有茶之书那么有名。

尽管有多多少少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地方,但对于这本书,仍然还是有不少值得阅读的地方,毕竟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不能只看我们想看的,也要看到我们不想看的。只是让我惊讶的在于,立场不同,在我看来是胡说的话,在作者表述来看却是似乎理所当然。

下面就列举一点:

很多次我们原本可以占领朝鲜,但在强烈的挑衅面前我们抑制住了自己,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和平。我们必定记得,开启了明治维新事业的历史精神也让我们想起朝鲜最初是日本的一个省,在德川幕府时代向将军进贡的事实。一直支持和平派的天皇不仅禁止任何对朝鲜的远征,还与其培养友谊。 1876年我国与朝鲜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在条约中我们承认这个王国的全部主权,而且为她第一次打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商贸往来的大门。因此,也开启了我们在远东地区的开放政策。我们宣布放弃对一个附属国的权利的目的是逼迫中国也这样做,并借此创造一个两国之间的中立区。如果中国和俄国也尊重了朝鲜的独立主权,那么原本可以不发生任何战争。

(来自维基百科:

江华条约,是日本帝国与朝鲜王朝于1876年2月26日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朝鲜逐步沦落为日本帝国的半殖民地。

《江华条约》共计12款,是朝鲜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自此,朝鲜对外开放,外国商品进入朝鲜。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及日本享有的领事裁判权等。

《江华条约》是日本“大陆政策”实践的开始。此政策以征服中国为中心,但征服中国的第一步是征服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为以后日本吞并朝鲜做了铺垫。)

------------------------------------------------------------------------------------------

总之,本书确实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但是对一些历史真相方面的东西,还是要明辨为好;

毕竟,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觉醒之书》读后感(四):日本是否真的觉醒了?

  不能不承认,在纷繁复杂的亚洲局势中,日本是重要的不确定因素,而遥想当年,日本在黑船事件、明治维新之后的巨变也确实令人震惊,而这一切到底基于什么样的思想自觉?而这样的成就如何发展为军国主义,成为很多人的疑问。在阅读冈仓天心本用英文著成的这本《觉醒之书》之后,似能找到一些答案。

  冈仓天心在书中为我们重现了那段幕府垂暮、皇权崛起的风起云涌的时代,其中对于历史背景的回溯,内阁与大奥权力的此消彼长,西方思想的侵入,都为日本的巨大转变埋下了伏笔,而日本在其并非一路坦途的改革之路上,确实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活力以及吸纳能力,这些都为我们的疑问提供了解答。应该说每段历史都具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令当时许多国人疑惑且不解的日本崛起之谜,似乎就蕴藏在这偶然与必然之中。作者很擅于修辞文字的运用,并且在其中倾注了最真挚的爱国热情。使每个读者都能够真切感受到日本觉醒乃至于崛起过程中,日本国民的激动与狂喜,以及与之衍生出的对于亚洲的“责任”。

  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也能更清楚的看到日本的民族特性——乐于接纳与学习,决绝的执行力,至于这到底属不属于一种先天气概,就见仁见智了。但是同样是这种个性,也将强大之后的日本民族引入必然的命运之中,编者在出版说明中说到:“军国主义利用冈仓天心,并不代表冈仓天心赞同军国主义。”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或可找到军国主义的影子,作者所提及的“在我们为战争所做准备的彻底性和细微性”,“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显示了我们的高水平的国际道德的能力”,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呢?在全盘对于西方文化吸收的过程中,殖民主义与侵略扩张的本性也结合得恰到好处。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亚洲人民,不得不苦涩的说,日本的“觉醒”并不见得是真正的觉醒,其中恰恰包含了一种全盘吸纳,不经挑拣的随意性与急迫性。缺乏自己的创造力与思想底蕴的民族,最终只会剑走偏锋。看完这本书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在作者精挑细选的历史史实面前,是否日本民众全盘失去了平静?在作者颇有些偷换概念的讲述中,日本国民是否错误地理解了儒家与佛教的教义,或者说,所有的这些责任与义务不过是一种托词与借口,内里被掩盖的是民族的扩张本性与企图心?

  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赵鑫珊也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回看那些不堪回首历史的原因,也是我们出版并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对于催生战争的思想与特性的了解,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具备辨识力,去看待那段历史,并且照亮今后的道路。

  《觉醒之书》读后感(五):岛国思维的优劣分析

  岛国思维的优劣分析

  评《觉醒之书》

  还记得几年前读过一本关于日本的书,里面说了一句川端康成对于自己的介绍:暧昧的日本的我,可以算是对日本人思维的一个较好的了解了。日本因为地处一隅易守难攻,很少遭受到外敌的侵略,然而这个民族却很谦卑好学,在文明的进步中吸收借鉴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更为幸运的是当西方的炮火打到这个国家时,她顺势改革创新,慢慢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近代以来这个好斗的国家把战火烧到了珍珠港,在东亚特别是中国制造了大屠杀的惨案;战败后依然能迅速改头换面,迅速“忘掉”战时做过的种种恶行,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外树立了国内有秩序、有生气的环境,培养了一大批的企业家、科学家,在现代文明的发展占据一席之地。我们知道,各种行为由思维发起,评判分析岛国思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懂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作为。

  《觉醒之书》一书便是这种思维的代表,日本文明的发轫与成熟来自于中国和印度文化的滋养,冈仓天心对于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理解、包容、接纳在书中便可以看出,日本文化的强大学习能力可见一斑,他们的包容与创新便是这种文化的重大力量源泉,在继承了东亚文化的精华同时,在时代的变化中融入了西方的理性思维。对于东亚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文化背后的利弊分析都很深入,可以说于是在美国的坚船利炮打开门户之后,日本没有像晚清时代的中国那样被动学习、备受凌辱,而是主动求变、迎合时代的潮流并武装自己,于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走上了强国之路。即便是二战后的日本,也在废墟中迅速重整自己,并迅速踏上了富强之路,连美国人都惊诧于日本的发展速度,于是有了后来的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在《觉醒之书》的后半段,读者可能都会惊诧于作者行文语气上的变化,在未来的日本和平与亚洲世界上,冈仓天心先生理所当然地认为日本文明是亚洲的核心,并据此发出引领亚洲发展的嚎叫。且不说你的文化继承于其他文化,应该给予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即便是你的文化领先于其他,他国就应该为你的“大东亚共荣圈”效力?在利益至上的国际关系中,谁强大就谁说了算的成王败寇法则盛行,但一个国家或政府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除了自己的实力,还应该用自己的态度来建立互信关系。岛国思维的劣势在于过分的自我,并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场合下表现出的自大。战后日本依然没有为自己战争的行为道歉,甚至在教科书上做文章,我觉得根子上还是岛国思维在作祟。

  在对待日本的关系上,在和平时期我觉得应该多向日本文化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兼容并包的学习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抵制日货、抵制日本文化在如今开放的世界中收效甚微。我们向他们学习自然是为了积蓄自己的力量,以期在他们翻脸的时候,可以拿起自己的武器,用岛国的方式好好揍他们一顿。

  2017/1/24

  《觉醒之书》读后感(六):日本的自我觉醒之路

  作者认为,日本崛起的真正原因来自国内固有的活力,以及其接纳异国方法的能力,更源于能吸纳异国知识的先天气概。这种能力和气概,孕育于亚洲而非西方,孕育于儒教佛教而非基督教。

  作者认为,13世纪前,日本与唐宋友好往来,儒教和佛教把亚洲连接在一起,文明之花绚烂开放,而此时基督教世界正与中世纪主义苦苦抗争。从蒙古人武力征服亚洲开始,儒教佛教被破坏,亚洲各国开始互相猜疑,甚至公开对立,亚洲随之没落,进入黑暗时期。直至19世纪末,中国和印度仍然沉睡在昔日的文明之光中固步自封。日本经历了德川幕府近两百多年的专制统治,到19世纪下半叶,内阁和大奥(相当于中国的皇室家族)的对立导致德川政体的垮台。而三个独立的思想流派从17世纪开始即暗流涌动,最终联合起来为19世纪新生的日本提供了思想动力。这三个流派分别是古学派、阳明学派、历史学派。古学派号召学者重读圣人原著,第一次将德川幕府时代的思想从形式主义的朱熹学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引发了人们探究新思想的冲动;阳明学派强调事物的变化和人的行动,认为要理解圣人们的学问,就必须过他们所过的生活,并最终得到了类似现代进化论的观点;历史学派深入到日本历史的源头和曾有的辉煌,号召人们遵从日本民族的原始理念,摆脱对中国和印度思想的盲目追从,从而引发了神道教的复兴,向天皇效忠成为新的时代精神。

  除了三大思想流派提供思想动力,由希望回到封建时代的联邦分子,和希望恢复皇室官僚体系的帝国主义者阵营交替掌权演化而来的联合主义者,奠定了日本崛起的政治管理的根基。作者所说的联邦分子和帝国主义者,正与中国的封建与郡县相对应。作者认为,联合主义者的管理理论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在理想化的儒家思想国度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政府的首脑不是因为他的血统而是凭借其个性公正清廉获得统治权。他在尊长组成的议会里寻找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咨询大众的意见。所有人都拿起武器抵御侵略,但战争一结束,宝剑就必须重新打造成犁,恢复和平时期的一切工作。所以日本学者在最初面对欧洲和美国的共和政体时,首先想起的却是中国受儒家主导的鼎盛时代。作者一再强调,日本最初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潮是由亚洲的历史精神孕育出来的,比如日本学者最初接触到孟德斯鸠时称其为欧洲的孟子。如果不是共同的接触点,作为一个东方民族永远不会如此狂热地接纳欧美观念。

  除了探究日本崛起的思想动力,作者在书中还多次批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财富的堕落,并把东方的精神文明置于其对面加以赞扬。这种对比,在五四后的中国知识分子文章中随处可见,我们也由此可知近现代的中国思想范式所受日本思想家的影响之深。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如毛泽东多次讲到像河上肇这样的经济学家在京都大学开设“《资本论》讲座”,剧作家坂本胜把《资本论》编成17幕戏剧,所以本书中很自然地展现了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痕迹,比如作者对机器大工业生产导致的人的异化进行了批判。所以,冈仓天心的思想资源颇为复杂,具有熔各大体系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的气派。这种一家之言的独特性,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觉醒之书》读后感(七):更深的噩梦

  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9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了同样实施闭关锁国的日本。一样的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被压迫被侵略,但中国日本却在后面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日本崛起,中国则陷入更深的沉沦。冈仓天心为了向西方更好的介绍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理解写下了日本的发展和强大之路,也就是这本《觉醒之书》。

  冈仓天心首先介绍了日本所处的大环境,也即亚洲的暗夜。在19世纪,亚洲文化经济的强国,也就是中国和印度都因为文化政治宗教的原因走向没落,身处亚洲文化圈的日本也不可幸免。在16世纪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闭关锁关成了日本的国策,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近乎为零。在国内,源自中国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思想体系下面,对于权力和统治缺乏反思和反抗。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那么亚洲的文明将在这种禁锢下缓慢发展,或许会有突破,但历史已经决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自我的突破,于是只好在血与火中获得新生。

  改变来源于外力的进入,日本因为与美国签订的条约导致了幕府与天皇及大名间的矛盾被激化,而德川幕府的反应则半是偶然半是注定的使它的统治走向了灭亡。在本书内阁与大奥这一章里,作者讲述了幕府将军被后宫女子们所干扰与控制,继承人的选择,内阁大老的替换,政策姿态的不同,种种因素最终决定了天皇重回政治舞台。

  在日本,天皇一直作为国家的象征,当天皇倡导改革维新后,整个国家都开始了积极的行动。而在此之前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教育已经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教训奠定了基础,于是在天皇的倡导下,整个国家开始了高效的学习与行动。日本在此事上与中国对比,效率确实比中国要高。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地域隔离加上习俗有异,很难做到统一指挥。并且中国在此时尚且沉迷于大国的心理中,也不愿做出彻底的改变。而日本一直在不断的吸收学习他国的文化习俗宗教政治,所以在此时对于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知识技能也有较小的心理阻力。

  冈仓天心自言日本民族纳新不吐故,在政治经济技术上学习西方,但在宗教文化艺术上依然保持本民族的传统。这些与作者而言,是极为骄傲的事情。对于和平与战争,作者力证日本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与中国和俄国的战争都是不得已为之。当然在本书写成之后的几十年里发生的事情已经驳斥了作者的话,但在此时,作者依然相信他们的战争都是正义且必须的。就如二战时期的大东亚共荣政策,有很多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战争是为了实现亚洲的强大,而不是邪恶的侵略。

  在书中类似于以上这类有所偏颇的解读还有许多,这是因为作者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所决定的。跳出自身所处的立场来书写是很难做到的,就如美国人笔下的《菊与刀》就写出了日本人习惯性忽视的日本人身上所特有的性格和矛盾。而这些矛盾之处在本书中是很少提及和描述的。

  《觉醒之书》作为一本向西方宣传自身的书籍是成功的,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介绍了他的国家的过去,讲述了他的国家的发展,辩解了他的国家的行动理由,并对西方世界释放了善意。但觉醒之书并未让日本真正觉醒,自以为是的觉醒只能是一场更深的噩梦。

  《觉醒之书》读后感(八):在亚洲中而非中国-西方对比中理解中国

  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作者在书中有一条贯穿前后的思想基调,即处处展现的亚洲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人比较陌生的。这种意识,当代仍有回响。1964年,竹内好发表《日本人的亚洲观》一文,“日本的亚洲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陆陆续续发表了众多论著,如1992年荒野泰典等合编的《亚洲中的日本史》,1996年古屋哲夫编的《近代日本的亚洲认识》,1997年小路田泰直的《日本史的思想:亚洲主义与日本主义的冲突》,在当代中国影响很大的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滨下武志、平石直昭和宫岛博史所编的丛书《从亚洲出发思考》等等。竹内好《日本人的亚洲观》一文,对日本人亚洲意识的产生做了分析。他认为,19世纪末,亚洲诸国几乎全都被迫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状态,日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深怕陷入同样的危险之中。在这一情形下,日本人认为,与其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强大的西方对峙,不如与近邻诸国联合起来更为容易。亚洲连带的思想由此萌芽。当时这被称为“兴亚”思想。在明治文献里,无论官员还是民众,“兴亚”思想都随处可见,如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梦》,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樽井主张日本和朝鲜对等合国,总名“大东”;以大东国为中枢,与中国等国联合阻止西方的侵略。而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更是风行一时,最具代表性,这种立场,在《觉醒之书》中亦随处可见。

  在某种意义上说,亚洲共同体的提出,有超越各自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边界,重新建构一个想象的政治空间,对内消解“国家中心”,向外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但从历史来看,《觉醒之书》中所谓佛教把中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则有违事实。一方面,亚洲的西部和中部一直是大体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另一方面,东亚的中国、朝鲜和日本,也不是纯粹的佛教国家。竹内好以及相当多的学者当年都曾经指出,这种产生于日本的亚洲主义,在日本“脱亚”入欧追寻近代化的努力已经成功的背景下,引出了“兴亚”并与欧洲分庭抗礼的心情,这使日本一方面重建与亚洲的“连带”关系,另一方面又滋生了凌驾与指导亚洲的侵略心情,所以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在二战期间经常被日本军人拿来为其侵略张目。然而,如葛兆光所说,“‘亚洲主义’的呼声渐高,与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关,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一方面使日本从根本上摆脱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的羁绊,摆脱了中国文化的笼罩,重新确立了日本的自我和他者,一方面也使日本产生了摆脱西方,从西方边缘的尴尬地位中解脱出来的愿望,希望再度确立一个地缘与政治、经济、文化重叠的‘自我’。这个时候,对近代化以来的强盛与进步的自豪、对自身所处的东方传统的依恋感、以及地缘上的认同习惯,加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来对日本的颐指气使,就构成了日本近代相当复杂的心情,脱亚是脱不了的,入欧也是入不了的,于是,一些日本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把视线转向了自身所在的同一空间,本来在中国日本都不曾把它作为近邻的‘亚洲’,却突然成了具有天然亲和感的远亲,仿佛本来它就是和自己一门出身,和‘欧洲’没有血缘的自家人。”(葛兆光《宅兹中国》)

  19世纪以降,日本产生了丰富的亚洲论述,而中国在这方面至今仍然较为匮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自我认知,比如总是在中国-西方的对比关系中探究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缺乏对中国在亚洲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的清醒认识。所以,本书的亚洲意识对国人是一个提醒。

  《觉醒之书》读后感(九):1904年日本学者眼中的甲午战争

  《觉醒之书》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的代表作之一,用英文写成,1904年在美国出版,阐述了日本19世纪后期开始的觉醒之路。

  作者认为,日本崛起的真正原因来自国内固有活力,以及其接纳异国方法的能力,更源于能吸纳异国知识的先天气概——一种孕育于古老亚洲的气概。

  本书的第十章(最后一章),名为《日本与和平》,论及了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朝鲜战场)的相关问题。其观点与今天中国主流认识有所不同,我在此试图稍作整理,以便对其进行批判:

  一、背景

  1、在从中国传入的儒教和佛教的双重影响下,日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2、日本有殖民朝鲜半岛的历史,从公元3世纪神功皇后亲征朝鲜到公元8世纪,日本与其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联系紧密;

  3、德川幕府时期,朝鲜统治者向日本的每一位将军致以附属国的敬意,而他们向中国皇帝致以的敬意无过于此,因而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并不比日本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4、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大陆威胁日本心脏的“匕首”,13世纪蒙古侵略者曾借朝鲜半岛试图入侵日本,如果朝鲜半岛被西方(俄国)控制,将极大地威胁日本的国家安全;

  5、朝鲜和清朝的相对独立(不受西方控制)对于日本商品倾销非常必要,关系着日本的经济安全;

  6、朝鲜统治者曾不承认明治复辟政权;

  7、西方敌视日本,视其为“黄祸”,俄国威胁日本安全;

  8、清政府衰微,朝鲜内乱,俄国趁虚而入;

  9、朝鲜王室亲华,内阁亲日。

  10、1876年日朝签订睦邻友好协议,日本希望将朝鲜作为日本与中俄之间的中立缓冲区,要求实现朝鲜的独立地位,中俄拒绝;

  二、导火索

  朝鲜内乱,清政府以宗主国的名义出兵朝鲜,试图独吞朝鲜。

  三、根本原因

  朝鲜被俄国控制将极大威胁日本国家安全。

  四、其他原因

  1、1894年,清政府出兵平壤,取得了朝鲜的控制权,日军同时存在于朝鲜;

  2、清朝控制朝鲜利于俄国而不利于日本

  3、日本国内强硬派积极推动战争。

  五、胜利原因

  1、清朝满人朝廷和北方总督与南方总督之间存在分歧,南方不愿开战;

  2、明治维新后近代化的日本击败了落后的清朝;

  3、日本将这场战争视为关乎明治维新生死存亡的关键,作战决心强。

  六、影响

  1、日本征服了整个南满洲,包括阿瑟港(旅顺)在内;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主权,割让台湾岛和其他日军在战争中已经占领的地区;

  3、日本掌握黄海的实际控制权,解除了大陆对日本本土的威胁;

  4、明治维新得以继续;

  5、为日后击败俄国做了重要准备。

  七、三国干涉还辽

  1、俄、德、法三大政权的联合要求使得日本无法拒绝,这次屈从使日本丧失了大量战争果实;

  2、三国以和平名义干涉,日本热爱和平,在道义上应该接受;

  3、俄国人在不久后占领了阿瑟港(旅顺),进一步在满洲扩张,威胁日本本土和明治维新成果,日本忍无可忍,日俄战争最终爆发。

  八、总结

  日本民族在明治维新后寻求和平发展,但西方却对日本充满敌意,鼓吹“黄祸论”,俄国更是步步紧逼,威胁日本的生存,甲午战争爆发的过错在西方而不在日本

  《觉醒之书》读后感(十):冈仓天心看日本觉醒的过程

  本书是英语写的,只不过作者是日本人而已。

  近代日本人认知世界的途径借由作者之手而展开。

  吸纳的精神

  本书回答的又一个问题,是在一个握有实权的君王统治下,当今政治家,平民士兵和水手突然作为一流民主力量,进入世界民族之林,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力量的源泉。

  作者认为西方,忘记了推动日本发展到今天的动力源泉,是其接纳的方法,接纳异国方法的能力,更源于她那吸纳异国知识的先天气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就像一个人,自我内在的实现,才能促进真正的进步。

  文明的阻断

  成吉思汗在中国的子孙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而他们的堂兄弟则在印度境内发起一系列进攻,并最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元朝人依然信奉佛教,不过那却是一种名叫喇嘛教的方式在进行,然而沿着家李梓的穆罕默德足迹来到德里的蒙古帝王们携带它们横扫南亚的余枫,迅速皈依了阿拉伯人的信仰,这些蒙古人不仅根除了佛教,还迫害印度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这对佛教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而对人类进步至关重要的交流截然而止。

  被活埋的日子

  德川幕府从1600年至1868年的把握政权,所以在全国撒下了一张无形的专制大网,所有人都被拖进一张相互刺探的诡异之网中,在冷漠的形式主义重压下,个性因素被彻底粉碎。日本人在国内过囚犯般的日子,岛国在传统迷宫里磕磕绊绊,亚洲最黑暗的那片天空笼罩着日本

  天皇绝对地位

  对天皇绝对尊敬的确立始于德川幕府。好像之前的大名,对天皇都不是特别的尊重,我看过别的书里面提到最开始是起于德川家康的前任,也就是丰臣秀吉。他意识到天皇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以个人的名义向天皇表示忠诚,慢慢的这变成了一种传统,否则什么万世一系,未必现在就能坚持。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分层

  第一层是天皇第二层是天皇的亲戚,第三层是大名(基本上已经没有实权),大名之下是武士,不是在主人被降级之后就变成了浪人,意思是独立的人,再下一层就是平民。平民分四等由高到低,是农民工匠和商人,整个分层跟中国的是农工商很像。再往下还有一层,就是贱民。很像中国的下九流,像刽子手还有做皮革生意的。

  好像德川幕府很得韩非子的真传,让他们娱乐,别让他们劳累,保持他们无知,我理解就是愚民。

  表面看起来仍然是封建,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专制。

  佛教和新儒学

  作者认为佛教赋予日本善于沉思的特质,使他可以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就算没能开创一个时代,至少教会了人们坚定,这一点,为明治维新激烈动乱以及疯狂吸收西方的思想,而日本没有被拖入其中打下了一定基础。在这里还提到关于儒学的一个说法,日本德川幕府主要学的是朱熹这个学派,把其理论部分提升了一定高度——让它更加抽象化生活化。

  书里提到了日本流行的另一个儒家学派——阳明学派,他里讲到,如果不以行动表达那么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美德,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王阳明把儒学重新带回真实的属于她的领域,叫实用伦理学。但是其中有个问题,它只交给人们行动,但并未教人们为了什么,或为了谁而行动。这部分由日本的历史学派所补充。这个学派跟神道教兴起也有点关系,然后他推崇的是效忠。在德川幕府最后一个大明奉还大政之后,历史学派的作用明显了。

  作者不认可西方

  作者认为,西方的荣耀是一种幻想,单单的规模且享受奢华并不能总是成就文雅。那种走进大机器内部的人,变成了机器奴隶,努力被他们自己创造的怪物情的控制,尽管西方人宣传的自由,真正的,个性已被财富竞争所吞噬,对财富的不断渴求,让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宫廷斗争说

  原作者有点自己的局限,就是那种宫廷斗争的想法,所以权臣和后宫也就是在日本叫大奥的斗争导致了德川幕府的衰落。这里面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有一个权臣是后宫选出来的,结果这哥们儿被刺杀了,基本上算是开创暗杀的先河。书里有一句话,说的是暗杀是被解除了武装的爱国主义者唯一的武器,那么被解除了武器,用什么来暗杀呢?

  作者认为后宫干政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失败。关于维新讲到幕府归正以及这个,三个派别,所以保守派联合派和联邦派,然后最后还是把政权还给了天皇。

  日本与和平

  第十章讲日本与和平,之前一章还讲到了日本艺术。

  本书作者不认为西方都比日本好,而且他始终不认为西方改变了日本的传统。日本只是表面上学了西方的技术,内核都还是日本本质。

  本章对中国的态度要矛盾,前面讲的是为了捍卫日本本土安全和中国在朝鲜干了一仗,而中国失败多少有南北不和有关系。然后又讲,实际上中国还在受西方的危害。还特别提到中国有长城这是防御的象征,也没有十字军东征,也没有马其顿征服和罗马凯旋的记录,意思是中国爱和平。这就跟本章前半段讲的日本中国打仗这事多多少少有冲突。,给人感觉到这儿没说完。

  作者生活在100多年前,能有这样的理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觉醒之书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觉醒  觉醒词条  
美文

 就这样爱了

 今天其实很早就醒了。一直就那样躺着不愿意起来。    像是做了好多梦,半睡半醒。梦不断被现实环境打扰。这些梦做得想没有接好的拼图。    好像还梦到七七了,还...(展开)